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课后作业题
展开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2.下列图标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A. B. C. D.
3.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醋的酿造 B.火药爆炸 C.人的呼吸 D.食物腐败
4.下列各组混合气体点燃后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H2和N2 B.CO和O2 C.CO2和O2 D.H2和He
5.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A.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B.用CO2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6.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7.当森林或草场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措施之一是铲除火场周围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 草,形成一道“防火墙”,其理由是( )
A.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使树木杂草变为不可燃烧的物质
8.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灯内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
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9.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
B.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只要不影响工作,个人可以吸烟
C.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
D.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10.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2.下列灭火方法中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C.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不慎将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1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发现燃气(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处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14.下列措施和理由之间,无因果关系的是( )
A.白磷应保存在冷水中隔绝空气——防止自燃
B.汽油加油站要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C.家用煤气泄露时要洒大量水溶解——防止火灾
D.长期保存的食品真空包装隔绝空气——防止缓慢氧化
15.电影《赤壁》中有一个场景: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二、综合题
16.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其灭火原理是 。
(3)一支烟头会引发一场火灾,从燃烧的条件上讲,烟头的作用 。
(4)“釜底抽薪”灭火的化学原理是 。
(5)天然气泄漏容易引起爆炸。如果家里天然气泄漏,你的应急措施是(答两点即可): 、 。
(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将其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7)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17.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该实验中面粉属于 ,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蜡烛的作用是 。
(2)实验中观察到软橡胶片被弹起,发生该现象的原因 。
(3)由此可知,面粉加工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可采用的一种措施是 。
18.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对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非常感兴趣,为此进行了有关的实验探究。
(査阅资料)
①白磷和红磷燃烧燃烧产物相同,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有毒,会对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伤害,且易溶于水,与热水反应生成磷酸,与冷水反应生成偏磷酸。
②白磷的着火点为40℃,常温下在空气中也能与氧气反应;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实验探究一)图1是甲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图中的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图一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① ;② 。
(3)写出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实验和思考,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存在问题,同时设计了新的实验如图2。
图二设计A、C的目的是 。
(5)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6)(实验反思)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存在的问题是 。(写一条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
(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符合题意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用手持技术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
(4)(反思交流)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5)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等到集气瓶冷却,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 (填“准确”或“不准确”)的。
四、计算题
20.工业上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制取石膏,简易流程如下图所示,主要的反应为2CaCO3+2SO2+ O2+4H2O══2CaSO4·2H2O(石膏)+2CO2。
(1)将石灰石加水制成石灰石浆的目的是 。
(2)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A.减缓温室效应 B.减少酸雨形成 C.防止破坏臭氧层
(3)现将50 t含杂质20%的石灰石制成石灰石浆,运用上述反应原理吸收SO2气体(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
①列式计算最多可以吸收SO2气体的质量。
②最多生成石膏的质量。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应该还产生大量的热或气,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质跟氧气也可能发生缓慢氧化,如铁的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D、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是灭火的一种措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D.
【分析】A、根据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爆炸的条件分析;
C、根据燃烧的定义分析;
D、根据灭火的措施分析.
2.【答案】C
【解析】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A表示禁止吸烟;B表示禁止放易燃物;C表示可回收标志D表示禁止烟火;
故选C.
【分析】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3.【答案】B
【解析】A. 醋的酿造反应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火药爆炸现象明显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故B符合题意;
C. 人的呼吸是不容易被觉察的缓慢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
D. 食物腐烂反应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4.【答案】B
【解析】A、氢气和氮气不能反应,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气能反应,并且生成气体、放出大量的热,点燃后可能爆炸,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氧气不反应,不会发生爆炸,故C错误;
D、氢气和氦气不反应,不会发生爆炸,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化学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从而发生爆炸.可以根据物质之间能否反应,反应能否产生气体,能否放出大量的热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A
【解析】A、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设置隔离带相当于撤离火场可燃物,因此与隔绝氧气无关;故A正确;
B、用CO2灭火器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以覆盖在可燃物上方,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属于隔绝氧气灭火;故B不正确;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利用锅盖使油与氧气隔绝,属于隔绝氧气灭火;故C不正确;、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灯帽把酒精与氧气隔绝,属于隔绝氧气灭火;故D不正确;
故选A.
【分析】A、设置隔离带是使燃烧因没了可燃物可得到控制;
B、利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二氧化碳能覆盖在可燃物上而使可燃物缺氧而熄灭;
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时,锅盖起到了隔绝氧气的目的;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也是利用灯帽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而熄灭酒精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通过可采取与氧气隔绝的方法而扑灭燃烧.
6.【答案】B
【解析】A、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图中小木条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C、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图示烧杯中的蜡烛一定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依据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分析。
A、验证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B、通过木条燃烧而煤块不燃烧,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验证了燃烧既要达到着火点还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D、验证的是燃烧需要氧气。
7.【答案】B
【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故A错误;
B、铲除火场周围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草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铲除火场周围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草不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故C错误;
D、树木杂草属于可燃物,不能变成不可燃烧的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8.【答案】C
【解析】A、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减少酒精的挥发,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C、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燃烧更旺,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
9.【答案】B
【解析】A、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以防发生爆炸,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B、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弥漫着酒精蒸气,遇到明火可能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所以严禁吸烟,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C、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降低瓦斯浓度,防止发生火灾甚至爆炸,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化纤类服装摩擦会产生静电,引燃易燃物,甚至发生爆炸,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易燃、易爆物质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10.【答案】A
【解析】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11.【答案】D
【解析】A. 该实验通过铜片上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还可以得出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中红磷和白磷不属于相同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铜片上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答案】A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小水的密度,用水会使油分散到水的表面,使火烧的更旺,故符合题意;
B、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可以移走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防止造成图书破坏,不符合题意;
D、不慎将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油为液态可燃物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分析;
B、根据撤离可燃物可灭火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D、根据酒精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分析。
13.【答案】A
【解析】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发生爆炸。发现燃气(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可能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以防止触电,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符合题意。
C、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利用的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易爆炸进行分析
B、根据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进行分析
14.【答案】C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低,放在水中可以防止自燃,故正确;
B、加油站中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加油站要严谨烟火,故正确;
C、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错误;
D、真空包装的食品与氧气隔绝,防止了缓慢氧化,故正确;
故选C.
【分析】A、从白磷的着火点低考虑;
B、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考虑;
C、根据煤气遇明火爆炸的原理判断;
D、真空包装可以隔绝氧气.
1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可通过可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得到着火点;③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灭火必须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电影《赤壁》中的一个场景为载体考查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16.【答案】(1)湿抹布扑灭
(2)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3)升温至着火点
(4)清除可燃物
(5)关闭阀门;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6)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解析】(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可以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或者隔绝空气,采用湿抹布扑灭;故填:湿抹布扑灭。(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使油锅里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把火扑灭;故填:降温至着火点以下。(3)一支烟头会引发一场火灾,从燃烧的条件上讲,燃着的烟头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使可燃物燃烧;故填:升温至着火点。(4)“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从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填:清除可燃物。(5)天然气泄漏容易引起爆炸。如果家里天然气泄漏,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关闭阀门、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故填:关闭阀门;打开窗户通风换气。(6)“火要虚”是指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故填: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7)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有可燃性气体和粉尘,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在这些地方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故填: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知识,重点掌握三个燃烧条件,对照题目逐一分析作答。
17.【答案】(1)可燃物;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
(2)面粉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容器内压强增大
(3)注意通风(严禁烟火等)
【解析】(1)根据题干分析,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会瞬间发生爆炸,此过程伴随着燃烧,即燃烧需要有可燃物、需要有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此实验中的面粉属于可燃物;鼓入空气吹散面粉是为了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面粉颗粒与空气中的氧气分子充分混合,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遇到明火,发生爆炸;装置中的蜡烛燃烧,其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故分别填:可燃物;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
(2)面粉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容器内压强增大,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橡胶片的机械能,使软橡胶片被冲飞;故填:面粉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容器内压强增大。
(3)面粉加工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该注意通风,通过气流作用降低室内粉尘的浓度,还应该注意严禁烟火(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燃烧放热分析;
(3)根据为防止爆炸需通风、严禁烟火等分析。
18.【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使烧杯内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3)4P+5O2点燃__2P2O5
(4)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5)B中白磷不燃烧,C中白磷燃烧
(6)污染环境或危害身体健康(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探究一:(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4P+5O2点燃__2P2O5 。
实验探究二:(4)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设计A、C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5)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B中白磷不燃烧,C中白磷燃烧。
实验反思: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污染环境或危害身体健康等。
【分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首先是可燃物;2、其次温度必须达到燃点;3、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9.【答案】(1)③②①⑤④;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往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等)
(2)4P+5O2点燃__ 2P2O5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①③
(5)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不准确
【解析】[初步探究](1)符合题意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往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等)。故填:③②①⑤④;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往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等)。(2)白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__ 2P2O5。故填:4P+5O2点燃__ 2P2O5。(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可知白磷都不燃烧,所以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反思交流](4)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因为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符合题意;②由图2知:白磷熄灭时氧气的含量并不为0,所以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浓度不足,说法不符合题意;③由图2知: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说法符合题意。故填:①③。(5)通过图2的数据分析,我认为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等到集气瓶冷却,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即使红磷过量也不能完全消耗完集气瓶内的氧气。故填: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不准确。
【分析】一定要结合图像2中氧气并没有完全消耗来分析最后两小题。
20.【答案】
(1)便于吸收二氧化硫
(2)B
(3)25.6t;61.6t
【解析】(1)流程中石灰石加水制成石灰石浆的目的是便于吸收二氧化硫;
(2)A、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B、煤等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溶于水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故符合题意.
C、臭氧层破坏是含氟制冷剂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3)设最多可以吸收SO2气体的质量为x,最多生成石膏的质量为y。
2CaCO3+2SO2+O2+4H2O=2CaSO4•2H2O+2CO220012830850t×(1-20%)xy20050t×(1-20%)=128x=308y
X=25.6t,y=61.6t。
①最多可以吸收SO2气体的质量为25.6t;
②最多生成石膏的质量为61.6t。
【分析】(1)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 水。
(2)根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溶于水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生成石膏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参加反应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二氧化硫、石膏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1158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精练</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1158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71燃烧和灭火doc、71燃烧和灭火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