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教案设计
展开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名 | 化学方程式 | ||||
学科 | 化学 | 学段 | 初中 | 年级 | 三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入手学习化学反应,通过从化学反应的微观转化过程亲身感受化学方程式的构建过程,自主形成方程式的同时建立化学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力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认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还要逐步以令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本章节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变化观。本节课主要有四个环节,先分析化学式比化学名称的优点,反思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局限性,然后从微观角度对文字表达式进行改造,再总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含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最后进行实际应用。从上一节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揭示了“质量守恒”这一化学变化的本质特点,到这一节借助于微观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对照到宏观反应的描述与表达,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 再到宏观,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化学变化的稳定认识,即物质的变化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二级主题“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基础上,完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从微观角度去学习化学方程式,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有助于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体现了课标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的主旨。
2.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二节化学方程式的一部分内容。这节课是化学方程式概念的教学,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理解含义,学会书写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善了化学用语的学习,从元素符号到化学式到化学方程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化学研究过程,深刻认识到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浓缩表达,它既给了“质”的表达,也给了“量”的确定。其中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条件、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变化、化学反应中微粒间的定量反应关系、化学反应类型的确定等对化学反应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对今后有进一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依据化学方程还是的计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初中阶段对化学方程书写规则的总结与应用,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有机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必要基础。
(2)知识类型与知识结构
化学方程式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下“质量守恒定律”中“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知识结构可表示为: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化学方程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编排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及原因后,建立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由零散到系统,有简单到复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编排上是以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局限性入手,结合化学反应的微观转化过程,构建出化学方程式,再总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含义及书写方法,最后进行强化练习。
3.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含义。上述知识就是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构建。
(2)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意义的理解以及配平方法的掌握,再有书写方程式要求的环节比较多,可能顾此失彼,出现配平不完全、忘记标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的错误。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从文字表达式到符号表达式,再到化学方程式的构建,体验化学方程式的由来。
(2)初步会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并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方程的构建,提高对概念和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从微观角度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量的含义,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学式的含义进行知识的迁移,利用对“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两个反应的对比,体现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化学方程式质上的含义;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微观示意图,使抽象的个数和质量形象具体化,引导学生容易的得出化学方程式量上的含义。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自主通过改变分子的个数使化学反应守恒将符号表达式进行配平,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在配平这个难点在正式进入化学方程式之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配平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再进行多次的练习、书写,得以强化。
(五)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图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 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创
设
情
景
引
入
课
题 5’
| 【导入】 1、回忆“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个反应 2、比较两个反应:虽然三种物质都一样,但是属于不同的反应。(反应物、生成物不同,反应条件虽然都是加热,但温度不同。)
以“氧化汞汞+氧气”为例,讨论方程式的书写
【提问】氧化汞、汞、氧气的化学式?化学式比物质名称的优点有哪些?
【提问】我们可不可以用“HgOHg+O2”这个式子来如实的表示出该反应的过程? 【展示】氧化汞、汞、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flash演示】一个HgO分子分解过程 |
学生回答 汞+氧气 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学生回答 (1)能表示物质 (2)能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3)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能表示出分子的构成 (4)能算出各元素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组讨论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强化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用语的优势,有兴趣对文字表达式进行改造。
引出式子只有通过配平才能如实的表示反应过程 |
学
习
新
知
10’ | 【提问】怎么能让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引导或展示】2HgO微观分解微观演示
【指出】这个添加化学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同种原子数目相等的过程,叫配平。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最小公倍法
【提出】大家看这个反应原来没有气体,反应后生成了气体,咱们怎么给他表示出来啊? 【学生总结】写出这个式子的过程
【小试身手】把“汞+氧气 氧化汞”也写成这样的式子 【指导、总结】 在附板书部分带着写一遍 | 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得出: 2HgO2Hg+O2
学生讨论方法 得出: 2HgO2Hg+O2↑
学生总结 (1)把文字表达式中的物质写成化学式 (2)配平 (3)标生成物状态
学生书写 2Hg+O22HgO
| 将配平在此时出现使难点分散 为之后量的含义提供具体形象的素材
体现写化学方程式需标生成物状态的原因
回顾构建过程,为下边的书写提供方法
巩固构建过程,并对比上一个反应,体现标生成物的原则 |
学
习
新
知
10’
| 定义: 【指出】刚才大家写的就是“化学方程式”,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呢?
【讨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提问】“2Hg+O22HgO”这个式子能表示出那些意思呢? 【从方程式看出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个数比的意义,引导配平之后存在质量之比】
【解释含义(2)】“每2个汞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氧化汞分子” 【解释含义(3)】:“每201份质量的汞和16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17份质量的氧化汞”,也就是说“如果有201g汞,就需要16g氧气与其完全反应,生成217g氧化汞”
【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 学生讨论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 (1)汞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汞 (2)汞、氧气、氧化汞之间的粒子个数比为 2:1:2 (3)汞、氧气、氧化汞之间的质量之比为201:16:217
学生讨论 质:(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量:(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之比
| 在构建之后,进行总结,将实际的过程,理论化
结合微观转化过程,使含义更加容易理解
|
巩
固
与
提
高
10’ | 【练习】完成学案上 1题的5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现象?为什么?如何在方程式中体现?
【提问】大家总结一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根据书写过程总结书写遵循的原则?
| 学生练习
学生讨论应注意问题
学生讨论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条件 2、配平,并检查 3、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以化学反应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巩固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几种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都出现,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分 享 交 流 5’ | 练习(见学案) 1、 讨论 2、学生讲解
| 学生讨论、练习
| 利用总结出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掌握该方法的重要性 |
归 纳 总 结 2’ |
课堂小结 【讨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
学生小结 | 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便于以后更好的书写,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
效 果 评 价 3’ |
课堂检测
| 学生完成检测 |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布 置 作 业 |
作业:完成学案后习题 |
|
|
附:板书设计
§7.2 化学方程式
一、定义: 三、书写原则:
二、含义: 四、书写方法
质:(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条件
量:(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2、配平,并检查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之比 3、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本节的学习效果评价是设计了课堂检测来完成的。检测内容为:
(1)水通电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① 写出上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2、 评价量规:
虽然课上由于时间掌控有些问题,课上没时间进行课堂检测,课后找时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如下:
习题序号 | 正确率(%) | 错误原因 |
1 | 85.7 | 没标条件;没标生成物状态 |
2 | 82.9 | 没标条件;配平不完全 |
3 | 80 | 没标沉淀;忘记反应物或生成物;化学式书写错误 |
4 | 77 | 没标生成物状态;忘记反应物或的生成物;化学式书写错误 |
5(1) | 62.9 | 没标条件;不会写 |
5(2) | 42.9 | 方程式书写错误;误当成个数比;不会算 |
通过反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绝大部分学生能能初步的对简单方程式进行书写,配平这个难点得以突破,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缺少项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书写方程式的几个环节上加以训练;通过微观图书写化学方程式,错误的原因还有,部分学生不会根据微观图书写化学式,以后在此类型题目上还需在强化训练。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原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原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河北考情分析,计算题的解题思路,注意的问题,例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