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20202021年高一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 (含答案)
展开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黑气”在图中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所学太阳大气结构可知,图示外部大气由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G,色球层F,光球层E,材料中的黑气指的是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即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活动周期大约11年。故A错误。地球离太阳不是最近,不是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故B错误。两极产生极光的是太阳风,故C错误。黑子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故D正确。故选D。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左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右图)。完成3-4题。
3.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 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4.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3.A 4.B
【解析】3.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故选A。
4.将瓶子悬空放置,瓶内空气吸收地面传播辐射的能力减弱,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读图可以判断
A.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
C.水深1000 m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D.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6.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降水量 D.蒸发量
【答案】5.C 6.B
【解析】5.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可知海水温度和盐度并非都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20°S至40°S之间的深度2000米左右的海域内海水盐度是随着海水的深度盐度是有所增加的,故B错误;读图可知在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和海水温度的等值线都比较稠密,结合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可知水深1000 米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故C正确;读图可知水深2000米以下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以及海水的等温线都比较稀疏,可知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小,故D错误。所以选C。
6.读图可知乙地的盐度是高于丙的盐度的。由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可知乙地位于辽阔南太平洋,可知乙地距离大陆比较远,由图中的经纬度信息以及海底地形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且丙地距离北美大陆的距离比较近,陆地河流的注入使得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得到一定的稀释,因而丙地的盐度较低,乙地的盐度较高。因此可知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实验中,茶叶的运动轨迹模拟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A. B. C. D.
8.图中甲处所模拟的洋流减弱,可能导致( )
A.附近渔场产量减少 B.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C.沿岸气候变干变冷 D.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
【答案】7.C 8.A
【解析】7.据图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结合所学可知,北半球的洋流分布规律为:中低纬度海区呈顺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8.甲处为寒流流经,受离岸风影响,海底冷海水上泛,营养物质比较丰富,鱼类种类数量较多,若该洋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少,营养物质减少,附近渔场产量会减少,故A正确;该处洋流的强弱与西风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寒流减弱,沿岸气候会变潮变暖一些,故C错误;洋流减弱,海洋污染物扩散减慢,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20年7月23日北京时间12:41:05,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天问之旅。探测器将绕地飞行约200天并进入火星轨道,之后一台火星车将被降落到火星表面,并工作90天。据之前的探测器发现: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占95%;氮占3%;水汽含量很少,在火星上可拍摄到呈淡蓝色光的太阳。据此完成9-11题。
9.“天问一号”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火星轨道的过程中,重庆出现下列昼长的频率最高是( )
A.11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10.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拍到“蓝色太阳”,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太阳远,光线被削弱多 B.火星大气对长波的吸收强
C.火星沙尘暴对大气的扰动 D.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影响
11.据图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
A.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 B.火星的质量比地球更小
C.探测器沿最短距离飞行 D.火星自转速度比地球慢
【答案】9.A 10.B 11.A
【解析】9.根据6月22日和12月22日30°N的昼长,可以粗略估计:一年中,重庆的昼长为10:15~14:03。7月23日太阳直射23.5-23.5/3≈15.7°N,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到12月22日向北移,“天问一号”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火星轨道的过程约200天,大约在2021年2月8日进入火星轨道,太阳直射点在11.7°S左右,故太阳直射11.7°S~15.7°N有1次,根据对称原则,重庆出现下列昼长的频率最高是11小时。A正确。故选A。
10.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以CO2为主,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将波长较长的红、黄等光吸收后,剩下的蓝、紫等短波再被尘埃等散射而形成。B正确。距太阳远,光线被削弱多,但光应当是白色,故A错误;火星沙尘暴对大气的扰动和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与“蓝色太阳”无关,C、D错误。故选B。
11.根据“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方向判断地球、火星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可推知: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远大于火星公转的角度,A正确。图中无法判断火星的质量、自转速度与地球的比较,探测器也不是沿最短距离飞行,BCD错误。故选A。
下面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②③之间存在不连续面。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 )
A.①+②+③圈层为岩石圈 B.①+②圈层构成岩石圈
C.③圈层位于下地幔 D.④圈层为外核
1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圈层中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
A.①圈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答案】12.A 13.D
【解析】12.读图分析,图中②③之间存在不连续面,且该不连续面的平均深度为33千米,可判断该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①为大陆地壳,②为大洋地壳;④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应为软流层;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即①+②+③圈层为岩石圈。故选A。
13.结合上题分析,四个圈层中④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源地。故选D。
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空呈现蔚蓝色 B."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
C.常发生极光现象 D.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地球
15.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自身原因是( )
A.月球与太阳的距离明显大于日地距离,温度偏低
B.月球的体积质量小,没有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
C.月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太稳定
D.月球的宇宙环境不太安全,与其他行星、卫星相撞的概率较大
【答案】14.D 15.B
【解析】14.宇宙中基本上没有大气,不可能散射蓝色光线,导致天空呈现蔚蓝色,A错误。磁暴现象影响航天器短波通讯,不会对航天器造成威胁,B错误。极光现象是地球大气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离子流碰撞产生的,望远镜位置环境基本上没有大气层,不会产生极光,C错误。望远镜运行位置离地球约150千米处,无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太阳辐射强,而地球有较厚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强度相对较弱,D正确。故选 D。
15.月球的体积质量小,表面没有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因而没有生命存在,B正确。月球的与太阳的距离与地日距离差别不大,A错误。运行的安全性是外部条件,C错误。太阳辐射是外部条件,D错误。故选B。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回答16-17题。
16.鹦鹉螺( )
①出现在早古生代②出现在晚古生代③属于无脊椎动物④属于脊椎动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②特殊的生物属性③出现的时期早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6.B 17.B
【解析】16.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正确,④错误;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和鹦鹉螺等,①正确,②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
17.结合材料分析,鹦鹉螺自出现以来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说明其出现时间早;其外形和生长习性变化很小,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因此被称为“活化石”,③④正确。故选B。
地下水库从水利工程定义为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调节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示意滨海地下水库。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滨海地下水库建成后会( )
A.增加库区的海水入侵 B.降低库区的地下水位
C.加速库区水补给海水 D.增加库区早季供水量
19.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的优势在于( )
①库区的水分蒸发损失小②库区的进水能力强
③库区淤积问题得以解决④库区的水体质量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8.D 19.C
【解析】18.地下水坝会阻隔库区的海水入侵,A错误;读图可知,地下水坝提高了库区的地下水位,B错误;地下大坝阻隔了库区水对海水的补给,C错误;地下水库提高了库区水位,对地下水有储蓄作用,能增加库区旱季的供水量,D正确。故选D。
19.由于地下水库的水面没有出露地表,因此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库区的水分蒸发损失小,①正确;由于地下水库的进水主要通过下渗环节,下渗速度较慢,因此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的进水能力较弱,②错误;由于地下水库没有泥沙淤积的空间,因此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库区淤积问题得以解决,③正确;由于地下水库水面没有出露地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因此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库区的水体质量好,④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示区域东南部的地貌为(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喀斯特地貌 D.流动沙丘
21.若全球气候变暖,图示区域受影响最大的是( )
A.西北部 B.中部 C.东南部 D.整个流域
【答案】20.A 21.C
【解析】20.图示区域东南部位于河口地区,由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为三角洲,A正确;冲积扇 位于出山口,B错误;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C错误;流动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A。
2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影响最大,东南部位于沿海地区,受影响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某地高速公路一侧的坡面防护设施的主要功能是( )
A.挡风升温,防御寒潮 B.减缓坡度,防御地震
C.降低风速,防御台风 D.加固坡面,防止滑坡
23.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东南丘陵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更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2.D 23.B
【解析】22.读图,该坡面位于高速公路一侧,通过工程措施加固,可以防止滑坡,D正确;该坡面防护设施无法抵御寒潮和地震,AB错;不明确该公路的位置,无法得知该地是否受台风的影响,且该坡面防护设施也无法防御台风,C错。故选D。
23.相比于东南丘陵而言,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更为强烈,地表所松散堆积物;同时,西南地区地形更为复杂崎岖,所以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①③正确;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区均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差异不大,②错;植被覆盖率更高,则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对较少,与题干矛盾,④错。故选B。
2020年第10号台风“海神”形成后强度逐渐加强,9月4日升格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7级),右图为北京时间9月6日8点~9日8点的大风预报图,完成24-25题。
24.完成该大风预报图的制作可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GNSS、GIS B.GNSS、RS C.GIS、RS D.MSI、GIS
25.“海神”12级及以上风力分布预报呈南北狭长走向,其主要原因是( )
A.东南季风推进 B.中纬西风引导 C.海陆形态限制 D.台风路径预测
【答案】24.C 25.D
【解析】24.完成该大风预报图的制作首先需要RS拍摄遥感图像,获取信息,再通过GIS分析、处理制作出空间分布图,C正确。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MSI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ABD错误。故选C。
25.影响我国的台风,一般有西移路径、西北移路径、转向路径和特殊路径,“海神”12级及以上风力分布预报呈南北狭长走向,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请按要求作答)
26.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是:A____,E____,H____。(3分)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跟图中哪一环节有关____。(填字母)(2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热源是____(填字母),图中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填字母),起此作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4分)
(4)新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著名谚语,根据上图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____。(4分)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C
(3)E H 二氧化碳 水汽
(4)新疆地处内陆,而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新疆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白天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微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所以新疆昼夜温差大。
【详解】(1)根据箭头指向,A代表的是太阳辐射,E代表的是地面辐射,H代表的是大气逆辐射。
(2)多云的白天,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而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3)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对应的是E;地面辐射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对应的是H。
(4)新疆昼夜温差大应该从大陆性和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大陆性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导致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微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所以新疆昼夜温差大。
27.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材料二 甲、乙两图分别是“钱塘江口海水平均密度偏差(单位:%)水平分布图”和“钱塘江口海水平均盐度(单位:‰)水平分布图”。
(1)钱塘江口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是____。(2分)
(2)金山是上海石化企业所在地,化学工业占工业GDP比重很大。研究发现,甲图中的海水密度偏差极大值处(偏差100%)与金山石化工业有关,请说明理由。(4分)
(3)有研究性学于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得知:钱塘江海水盐度等值线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图乙)与长江入海淡水有关。请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答案】(1)由北向南(由河口向外海)海水的密度逐渐增大
(2)甲图中的海水密度偏差极大值所在地,其海水密度与全球海洋平均密度差异最大;该极大值区域靠近金山,最大可能是金山石化工业的污水排放 ,造成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偏差最大。
(3)在钱塘江枯水季节,来自北方的长江口注入海洋的淡水沿海岸向南流动,造成钱塘江北岸的海水盐度比其他水域低 ,使得盐度等值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详解】(1)读“钱塘江口海水平均密度偏差水平分布图”和“钱塘江口海水平均盐度水平分布图”可知,钱塘江口海水平均密度距河口越远偏差越小,海水平均盐度距河口越远盐度越大,因此可以判断钱塘江口海水密度由河口向外海海水的密度逐渐增大。
(2)甲图中的海水密度偏差极大值(偏差100%)所在地靠近金山,说明其海水密度与全球海洋平均密度差异最大,达到偏差100%;其原因最大可能是位于金山石化附近,石化工业的污水排放量大,污水中溶解固体含量小,使该区域的海水密度明显下降,海水密度偏差最大。
(3)在钱塘江枯水季节,钱塘江口的来水量明显比长江口的水量小,因此来自北方的长江口注入海洋的淡水沿海岸向南流动,对钱塘江口北侧的海水稀释作用明显,造成钱塘江口北岸的海水盐度比其他水域更低,形成了盐度等值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图1所示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素有“粮仓”之称。该地春季低温冻害和洪涝灾害多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材料二:图中M城气候统计图(图2)。
(1)按成因洪涝属于____灾害。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图示区域春季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____。(6分)
(2)从气候、植被、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区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____。(6分)
【答案】(1)气象 该地冬季降雪(降水)较多、气温在0℃以下,多积雪;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积水形成洪涝。
(2)该地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积累多;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高,)外力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
【详解】(1)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按成因洪涝属于气象灾害。据图2可知,该地冬季降雪较多、且气温在0℃以下,多积雪;据气温曲线可知,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据图1可知, 该地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因此易积水形成洪涝。
(2)就气候和植被而言,据图2可知,该地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的少,积累的多;就地形而言,据材料一可知,该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地形平坦,外力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因此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说出青海湖沿岸河流三角洲的成因。(5分)
(2)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5分)
(3)说出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的主要措施。(5分)
【答案】(1)青海湖的支流从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河流入湖,地势变缓,流速下降,泥沙沉积;收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
(2)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3)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乔、灌木的防沙林带;设置沙障工程;改进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详解】(1)考察三角洲的成因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的成因因此流水的搬运作用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青海湖的支流从上游下来的过程中,带来丰富的泥沙,在河流的入湖口由于地势变缓,流水的速度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丛增强,泥沙沉积;同时受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三角洲。
(2)本题主要考查沙丘分布的原因。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而由于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沉积,同时,由于东岸分布有日月山,因此当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从而导致沙粒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荒漠化的措施。荒漠化治理措施,可以结合荒漠化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分析,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寒气候,由于过渡放牧、过度开垦、再加上工程建设、修路,从而导致地表植被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可以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以采用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等措施;生物措施可以采用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措施。
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3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1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1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1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2020-2021年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1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