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案
展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课标解读
1.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二、时空观念
三、知识脉络
四、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1.阅读教材P61“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信息:宋代的制瓷工艺高超。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陶瓷器的普遍使用;对外贸易促进了宋代陶瓷业的发展;窑炉的改造和烧制技术的革新;宋人饮茶风习的盛行。
2.阅读教材P61“史料阅读”: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宋代采煤业、冶铁业的发展。
3.阅读教材P6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绘画生动记录了北宋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4.阅读教材P63“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开凿运河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5.阅读教材P63“思考点”: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提示: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就是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解决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有利于兼顾到地域平衡;体现了区域公平原则,保证了北方士子科举中第的权利,避免科举取士的天平向南方过分倾斜,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但也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不利于整体的团结与进步。
6.阅读教材P64“学思之窗”:你理解他的观点吗?他是怎样看待宋代历史地位的?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其三变”的表现。
提示:理解:作者一方面指出了自原始社会至战国时期、汉代至五代时期国家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提出“宋其三变”之论,在国家制度、社会风俗、文化思想等许多方面,明朝都受到宋朝影响。看待:认识到宋代的社会转型;其“而吾未睹其极”之说,认识到宋代文化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宋其三变”的表现:等级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五、素养提升
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三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东京梦华录·卷三》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宋朝 “商业革命”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根源:中国经济生产率明显增长。具体表现:一年稻麦两熟的复种制度在南方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的发展等。最主要表现:纸币的出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提示:宋代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3)根据史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提示: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达;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史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 |
西汉 | 2 470 685 | 19.8% | 9 985 785 | 80.2% |
唐代 | 3 920 415 | 43.2% | 5 148 529 | 56.8% |
北宋 | 11 224 760 | 62.9% | 6 624 296 | 37.1% |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史料三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北方地区历经“八王之乱”、十六国混战、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的兼并混战,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又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史料四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
地区 | 唐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北方 | 40 | 6 | 28 | 0 |
南方 | 18 | 10 | 24 | 37 |
共计 | 58 | 16 | 52 | 37 |
——《中国科举史话》
(1)史料一、二反映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提示:北宋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根据史料三,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南方的战乱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迅速发展。
(3)根据史料四,概括唐代至南宋状元籍贯分布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朝廷被迫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趋势:状元籍贯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原因: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集中区也作相应的变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对策: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北方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科举制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史料二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提示: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2)史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
提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1.宋代城市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其根本原因是( )
A.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发展
B [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属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A项排除;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经营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C项排除;海外贸易发展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D项排除。]
2.“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B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在“商业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是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答案为B项。]
3.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A [根据材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完成南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安史之乱”后已经有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故D项错误。]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 [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5.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B [“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故B项正确。]
6.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这反映了宋代( )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
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
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A [材料中宋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时,合同文本共立四份,除了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外,所在官府与“商税院”也各留一份,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并有明显产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时空观念,史实实证,素养提升,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时空观念,史实实证,素养提升,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时空观念,史实实证,素养提升,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