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屈原列传 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朝以前,古书中几乎没有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该篇传记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
句意: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
2.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句意: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3.靡不毕见。
见,用“现”,出现。
句意: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意旨,旨趣。
句意: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浊。
句意: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通“涅”,染黑。
句意: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
7.屈平既绌。
绌,通“黜”,被罢黜。
句意:屈原被贬退之后
8.齐与楚从亲。
从,通“纵”,合纵。
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
9.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10.顾反。
反,通“返”,返回。句意:回来后。
11.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收纳。句意:赵国不肯接纳。
12.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重点文言实词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句意: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
2.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3.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句意: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句意: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
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句意: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7.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句意: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句意:就是神情与苏轼和黄庭坚不相同
9.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句意: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句意: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
2.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句意: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
3.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句意: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4.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句意:卖炭翁在南山中砍柴然后烧炭
5.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
句意:最好的军事手段是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瓦解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
6.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句意: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疏
1.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句意:大王很生气,因此开始疏远屈平。
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句意: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
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shù。
句意: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4.论积贮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
5.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1.“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句意:“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2.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句意:以合纵之约击破连横之策。
3.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句意:如果有分离或者背叛的话,最好另做别的打算。
4.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句意:父母是人的根本。
2.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句意: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3.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句意:现在背离农业而趋向工商业。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5.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句意: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句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7.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句意: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8.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句意:用芽者也应取芽初长足时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句意: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
10.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句意:我本来是个普通百姓。
11.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句意: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
志
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心意。
句意: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句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3.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句意: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4.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句意: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正直。
5.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6.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句意: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2.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
3.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句意: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指向。
句意: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
5.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动词,直立,竖起。
句意: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
6.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句意: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闻
1.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句意: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句意: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
3.初闻涕泪满衣裳
(cháng)动词,听说。句意: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句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
句意: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句意:何况在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
7.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句意: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留
1.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动词,扣留。句意:凭借扣留楚怀王这一借口来要求楚国割地
2.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动词,停留。句意: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
3.先生可留意矣
动词,留心,关心。句意:先生可考虑了吧。
4.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保存,遗存。
句意:我的生命终结就在今天,只有尸体长久留下我的魂魄将要离去。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句意:顷襄王非常生气,就贬谪(或流放)了屈原。
2.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句意: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
3.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句意:我被贬职去当九江郡司马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动词,变迁,变更。
句意:齐国人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
5.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句意:(我们)迎战或者防守还是弃城逃跑,都来不及了
父
1.渔父见而问之曰
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句意: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
2.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句意: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3.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名词,(叔)父,父辈人。
句意: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弹
1.新沐者必弹冠
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句意: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2.莫辞更坐弹一曲
动词,弹奏。句意: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3.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
1.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句意:他为了争得楚王的宠幸,心眼里就嫉妒屈原的才能
2.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使动用法,损害。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
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句意:但有想要求死的,就不会顾忌什么利益危害了。
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句意: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2.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句意: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
3.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句意: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4.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5.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6.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句意: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7.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niè,生活在污泥里。
句意:出于污泥而不染
9.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句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11.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姻。
句意: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句意: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13.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句意: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15.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兴。
句意: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句意: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以……为祖先。
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
句意: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今义:来年。
句意: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句意: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3.奈何绝秦欢
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如“你奈何不了他”“无可奈何”。
句意: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6.形容枯槁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7.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句意: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3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