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光的反射教案
展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规律,形成的现象。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及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照镜子”课堂小活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eq \a\vs4\al(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征。
eq \a\vs4\al(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eq \a\vs4\al(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是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采用问题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小孔成像光路图,总结小孔成像的条件和特点
活动二: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日食月食等现象。
活动三: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适时引出光的反射的概念。通过实验直观引出反射概念便于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活动四: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课本探究部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学生小组合作谈论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以及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三环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
器材:白纸,平面镜,薄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三角板
学生设计实验,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一同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特征是
1.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由于时间关系,我布置了四道课堂练习。
课后完成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平面镜成像复习资料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复习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比较符合学生的知识接受思维。实验清晰完整,有助于学生突破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难点。大部分同学都学习热情较高。但在学生活动“照镜子”中,没有及时让其他同学利用平面镜成像知识指出表演者做的不足的地方,机会错过不易补回。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想办法让物理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光的反射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光的反射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具学具,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2节 光的反射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2节 光的反射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