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优秀复习练习题
展开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步 课内阅读
一、峨眉山月歌
(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根据注释,可以知道“平羌”是“青衣江”的意思。在围绕“影、江水、流”等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即可,完成时,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此题由注释和诗句中的“思”字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思念之情。
(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
【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以判断“影”是指月影。
【答案】“影”指月影。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点题,本诗是围绕“思”来写的,思念朋友。
【答案】是围绕“思”来写的。抒发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的情谊。
二、江南逢李龟年
(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逄君。
1.前两句诗人写过去的兴盛,追忆往昔,表达对盛唐_______________之情,后两句诗写现在的衰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通过往昔李龟年时常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大红大紫的境遇,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借落花暗示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现实境况,想到往昔兴盛的情景,悲哀和感慨油然而生。据此作答。
【答案】深切怀念(或“深情怀念”、或“无限眷恋”)(关键词“怀念、眷恋”) 深沉的悲哀或无限感慨(或“深沉的悲凉”“深深的悲伤”、或“无限概叹”)(关键词“悲哀”“悲凉”“悲伤”)
2.“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
【解析】由“正是江南好风景”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是在春季,此时时令已到暮春,百花凋零,这正是“落花”的字面义;当时因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诗人借落花隐喻国事凋零,世运衰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不复往日的繁华,转为民不聊生,“落花”正是对这一社会现状的影射;身处乱世的诗人,漂泊无依,不也是“落花”一朵吗?据此作答。
【答案】“落花”,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隐喻世运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或“繁华时代的落幕”);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故选C。
【答案】C
2.假如时光可以穿越,你也遇见了当年落魄的李龟年,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解析】对于曾经频繁出入那些王公贵族府中的李龟年,如今落魄不堪,你会和他共同回忆当年的繁华,听李龟年今日的伤感,你为他感叹、惋惜、安慰鼓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答案】提示:符合题意即可(注意联系人物、时代背景)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战场开。
1.理解填空。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
(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解析】此诗一共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是五言绝句。“来”“开”可知押ai韵。由“登高”“饮酒”“九月”“菊”可知是重阳节,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答案】(1)五言绝句 ai (2)重阳节 “九日” “登高”、“饮酒”、“菊”(后面的词语任意两个即可)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应傍战场开”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答案】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遥怜故园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可以看出。
B.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C.诗中“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直接表现出来。
D.“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无酒可饮,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E.“菊”是眼前之景,化用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
【解析】D.“遥怜”二字体现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多地是思乡忧国之情,直接体现非间接体现;E.“菊”并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故选DE。
【答案】DE
2.这首诗借“菊”这个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诗歌内容,“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用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答案】诗中的菊花指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长安的菊花,诗人借怜惜故园的菊花,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
【解析】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这句诗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秋霜”,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大漠的景象特点。
【答案】示例: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答案】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似雪”“如霜”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似雪”“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和月分别比喻成雪和霜,渲染了凄清寒苦(寒冷凄凉)的氛围,为下面写戍边战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等这些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答案】“似雪”“如霜”两个词,运用比喻的手法(或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将月光笼罩的白沙比作雪,将地上的月光比作霜,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冷静凄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或战争给作者带来的忧伤)。
2.诗的颈联写“吹芦管”,对周围环境和征人分别起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品析诗歌,可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析。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以声衬静,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唤起了“征人”的思乡情愫。
【答案】芦管之声,以声衬静,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凄清,进一步触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步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竹子的形象,需要分析诗歌中描写竹子的句子,主要是诗歌的前三联,其中有几个关键字“嫩”“新”“凉”“净”“香”,分别是写竹子的颜色、竹影、竹子的外观、竹子的香气。据此作答即可。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只要顺应竹子的本性,竹子可以生长得很高。将竹子比作人才,告诉我们要爱惜人才。
3.请自选角度对“色侵书帙晚”一句赏析。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竹丛苍郁之色漫过窗棂投映在书堆上,令人疑是薄暮将临。“书帙晚”是一种错觉,从侧面烘托出了竹色的青葱。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①吹帽:此处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4.“玉山高并两峰寒”的“寒”字用得极佳,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寒”字写出了山峰的高耸冷峻,点明深秋的时令,让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隐含了诗人豪壮中不失悲凉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古诗的赏析。《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首联写强自宽解;颔联用典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颈联描绘山水景物,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尾联写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玉山高并两峰寒”意思是 “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据此作答即可。
5.“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中,一个“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个“醉”字,借酒浇愁,含有无限悲悯之意。突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古诗中的感情。诗的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意思是“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据此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
6.请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黄莺在枝头婉转地鸣叫,白鸥在水中沙洲上轻盈地飞翔,画面色彩鲜明,表达出诗人喜悦闲适的的心情。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分析理解。“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意思是近处是黄鹂在枝头婉啭的啼鸣声,远处是白色的沙鸥在水中沙地上轻盈的走动。“啭”字听来;“白鸥”是看到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从景物的特点表达出诗人喜悦闲适的的心情。
7.《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答案】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从容。
【解析】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此诗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惬意的生活,表达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从容。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8.《武侯庙》《春望》中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何相同的表达效果?
【答案】绘出一个杂草丛生,林林苍苍的破败之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意思相近便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诗句的内容来思考。“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草木长”呈现出的是人迹罕至的景象,这里诗人用“草木”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面对如此荒凉的景色,展现出诗人的悲凉。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诗人用一个“空”字,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这里描绘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则是写出诗人内心不能实现伟大政治抱负的感慨,突出壮志难酬的悲凉与抑郁。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0.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案】C
【解析】甲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四个选项中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故选C。
11.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万里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仔细阅读理解两首诗,比较分析作答。甲诗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一为迁客去长沙”,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他“西望长安”,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检测卷02-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拓展):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检测卷02-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拓展),文件包含期中综合检测卷02解析版docx、期中综合检测卷0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检测卷01-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拓展):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检测卷01-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拓展),文件包含期中综合检测卷01解析版docx、期中综合检测卷01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第11课《论语》十二章解析版docx、第11课《论语》十二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