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01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02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免费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

    展开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知识汇总)
    【知识点】走进思维世界
    一、思维的作用: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但并非任何思维都起促进作用。并且任何思维都不起决定作用。
    二、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1)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三、思维的方法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思维的差异
    1.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2.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五、思维的特征
    特征
    表现
    间接性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六、思维与实践: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七、思维的基本形态
    1.内容
    标准
    形态
    思维的方向
    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
    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
    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①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②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2.特征
    (1)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关系: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点】把握逻辑要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
    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形式逻辑
    (1)推理
    ①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2)论证与论辩
    ①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②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③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实质: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条件
    ①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②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4)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5)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知识点】领会科学思维
    一、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三、科学思维的特征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①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四、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
    ①捍卫真理: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②把握规律: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③推动创新: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①实践成功: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②政治站位: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③助力复兴: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④培育新人: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知识点】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1.属性
    (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
    (1)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①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②相容关系的分类: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③不相容关系的分类: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矛盾
    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
    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三、明确内涵的方法
    1.方法: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
    2.定义
    (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要求
    ①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
    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四、明确外延的方法
    1.方法: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
    2.划分
    (1)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规则
    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五、内涵和外延
    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3.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知识点】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3)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2.判断的类型
    (1)分类标准: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2)判断类型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含义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分类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三、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2.特点: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3.结构: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4.种类
    标准
    类型
    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
    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
    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单称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5.要求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四、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结构: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3.要求: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五、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①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②构成: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③性质: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④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2)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①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②构成: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③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④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⑤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⑥要求: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3)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①条件联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
    ②假言判断
    含义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结构
    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种类
    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性质
    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关键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六、判断的作用
    判断由概念构成,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形成判断的途径
    (1)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
    (2)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2.推理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2)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3)类型
    标准
    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
    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
    分类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联系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3.形式逻辑研究推理的特点: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含义: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
    2.条件
    (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2)推理结构正确。
    3.实质: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4.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2.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情形
    ①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②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③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3)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3.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的作用: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四、三段论推理
    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结构
    (1)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2)三段论可以有很多形式结构。在许许多多的形式结构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
    3.规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4.要求:我们只有熟知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五、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性质
    (1)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2)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六、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类型: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1)相容的选言推理
    ①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七、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类型: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假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真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由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真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假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相应地,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

    3.作用: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4.要求: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知识点】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
    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类型
    (1)不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3.特点
    (1)完全归纳推理
    ①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②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④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4.方法
    (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
    ①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②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
    ③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求同法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对象a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二、类比推理
    1.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3.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4.特点: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5.要求: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
    6.方法
    标准
    类型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
    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说
    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7.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8.类比推理的作用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2)在日常的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价值
    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2.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知识点】把握辩证分合
    一、辩证思维
    1.形而上学思维:如果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2.辩证思维
    (1)含义: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发展: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
    3.特征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①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②作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①原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
    ②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④作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4.辩证思维的方式: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辩证思维与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6.作用:学会辩证思维,我们就能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辩证思维会使我们充满智慧。
    二、分析与综合的含义
    1.分析
    (1)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2)方法
    ①实践的需要不同,人们进行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
    ②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3)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4)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2.综合
    (1)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2)方法:不同的认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3)目的: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特点
    ①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②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③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
    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2)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4)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知识点】理解质量互变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
    (1)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2)作用: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2.量
    (1)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2)作用: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量变与质变
    (1)地位: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2)含义: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
    (3)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作用: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1)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①连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②间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2)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3)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度的含义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2)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3)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4)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三、掌握适度原则
    1.适度原则
    (1)目的: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3)要求: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2.促成质变
    (1)目的: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2)要求: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知识点】推动认识发展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1.肯定与否定的作用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2)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3)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2.肯定与否定的对立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
    (2)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3)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3.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
    (2)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3)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4.要求: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
    (1)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2)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2.辩证的否定观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2)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3)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的认识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3)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4)局限: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四、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4.意义: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一、创新思维
    1.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条件
    (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
    (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3)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3.特征
    (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4.表现
    (1)一是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
    (2)二是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3)三是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5.要求: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创新之“果”。
    二、联想思维
    1.含义: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2.特点
    (1)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
    (2)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3.水平
    (1)差异: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2)标准: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是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3)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4.方法
    (1)迁移
    ①含义: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②作用: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想象
    ①含义: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②特点:想象以通过感知形成的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
    ③方式
    方式
    作用
    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
    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
    ④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
    5.作用: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
    【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一、发散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的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2.思维发散的技法
    (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
    (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3.发散思维的作用
    (1)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2)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
    (3)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二、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
    1.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特征: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
    3.方法
    (1)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2)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1)基础: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2)作用
    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三、逆向思维的含义
    1.含义: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方法
    (1)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2)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3)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4)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四、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
    (1)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2)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
    (3)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2.正逆互补,相得益彰
    (1)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
    (2)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
    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
    (1)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维。
    (2)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4.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1)目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
    (2)联系: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一、超前思维的含义
    1.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2.特点: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超前意识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
    3.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4.条件: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
    二、超前思维的特征
    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
    (1)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
    (2)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
    (3)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
    (1)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
    (2)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
    (3)要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
    三、超前思维的方法
    1.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1)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2.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1)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
    (3)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
    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
    (1)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2)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4.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
    (1)超前思维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之中。
    (2)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超前思维的意义
    1.认识世界: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2.改造世界: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