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11 课西汉建立的“文景之治”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下列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
③汉文帝
④汉景帝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这一现状陆续得到改变应该归功于下列哪些帝王的努力()
①汉高祖②汉文帝③汉景帝④秦始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秦朝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有( )
①汉高祖②汉文帝③汉景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他上书的建议被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属于( )
A. 以德化民 B. 勤俭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农为本
- 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 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 力倡节俭 B. 分封诸侯 C. 休养生息 D. 严刑峻法
- 下图是秦末到“文景之治”时期人口数量比较表,下列跟“文景之治”期间人口变化无关的是()
A. 注重农业生产 B. 减轻赋税和徭役 C. 战乱频发 D. 废除严刑峻法
- 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
A. 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 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 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 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槽”和“八王之乱”有关。它们发生的朝代分别是()
A. 西汉和西晋 B. 西汉和东晋 C. 东汉和东晋 D. 东汉和西晋
- “文景之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汉文帝和汉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D.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有很大的关系
-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力倡节俭 C. 大兴文治 D. 统一货币
-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了西汉初期的情况,以下符合诗句表达的政策是 ( )
A. 减轻农民徭役,适当增加赋税 B. 注重农业生产
C.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增加宫室和园林
- 有人作诗曰:“新朝建立忧患多,百姓疾苦谁人知。文景齐心来努力,百姓同声谢皇恩。”下列不属于汉初“文景齐心来努力”的是()
A. 吸收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B. 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C. 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D.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摘编自《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 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从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 民无盖藏,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汉景帝说: “农, 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 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 以为币用, 不识其始终。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 国家亡(无)事, 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边境) 原庾(粮仓) 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仟伯(佰) 之间成群, 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 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 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外交之盛】
材料三如图所示
【文化之盛】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______ 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1) 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 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是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 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补全问题并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④.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汉武帝没有实行休养生息。他比较好大喜功,后人对他争议较大,故排除②。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初经济恢复,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据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及所学知识可知,而将相或乘牛车这一现状陆续得到改变应该归功于此三个帝王的努力。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①②③正确。
④秦始皇与汉代无关,排除④。
故选A。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要求具备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解答】
①②③.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D(①②③)。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要求结合所学准确理解题干信息。
【解答】
D.贾谊上书的大意是:让老百姓都回归农田劳作,守住农业这个根本。这就是“以农为本”的思路,故D符合题意。
ABC.均与本题无关。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为了巩固新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也减免徭役及兵役。故①③正确。
②④.都是文景之治时期的措施,故排除②④。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辟、文景之治、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知识。
【解答】
②④.西汉初年由于国家贫穷,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有因果关系,;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有因果关系。故②④正确。
①③.昭君出塞是汉与匈奴的和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的往来,丝绸之路开辟,没有因果关系;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没有因果关系。故①③错误。
故选D(②④)。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C正确。
AB.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AB错误。
D.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略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带来的启示,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
ABC.综上所述,三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A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C不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解决了王国问题。D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刘邦剪除异姓王,知道刘邦剪除异姓王的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本题考查汉高祖剪除异姓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联合济南王光、淄川王刘贤、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这六位宗室诸侯,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故A正确。
BC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汉和西晋,东汉和东晋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A
【解析】略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文景时期是轻徭薄赋,“增加赋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B.据“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可知,诗句歌颂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故B符合题意。
C.该项是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
D.该项和文景时期提倡节俭的史实不符合,故排除D。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要求具备知识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解答】
C.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为发展教育,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推行儒学教育。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所以C选项属于汉武帝的措施,故C说法错误。
ABD.这三项都属于汉初“文景齐心来努力”的具体表现,反映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治国思想,故ABD说法正确。
故选C。
16.【答案】【小题1】时期:春秋晚期。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小题2】变化:赋税逐渐减轻。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或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小题3】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4】启示: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以及作用等知识。
2.
本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
3.
本题考查了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等知识。
4.
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等知识。
17.【答案】(1)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经济状况及其恢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依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西汉初期的景象是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2)由“农,天下之本也”可知,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原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被誉为“文景之治”。
(4)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18.【答案】【小题1】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小题2】对匈奴的战争。大一统。
【小题3】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小题4】太学。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解析】1.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出现“文景之治”局面。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文景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等。
2. 本题考查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依据材料中“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匈奴的最高首领的称号是单于。因此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方面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根据地图“汉”“敦煌”“大秦”“神奇商路”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 本题考查汉武帝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治,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根据材料“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为汉朝文化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文化学派的发展,具有狭隘性。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测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