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微专题4动力学中的“木板_滑块”和“传送带”模型学案
展开微专题四 动力学中的“木板—滑块”和“传送带”模型
动力学中“木板—滑块”模型
1.模型分析
模型 概述 | (1)滑块、滑板是上下叠放的,分别在各自所受力的作用下运动,且在相互的摩擦力作用下相对滑动。 (2)滑块相对滑板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若两者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若反向运动,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3)一般两者速度相等为“临界点”,要判定临界速度之后两者的运动形式。 | |
常见 情形 | 滑板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板-x块,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 | 滑块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块-x板,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 |
开始时板块运动方向相反,两者加速度不同,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Δx=x块+x板 | 滑板或滑块受到拉力作用,要判断两者是否有相对运动,以及滑板与地面是否有相对运动 |
2.常见临界判断
(1)滑块恰好不滑离木板的条件:滑块运动到木板的一端时,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
(2)木板最短的条件:当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时滑块滑到木板的一端。
(3)滑块与木板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且二者加速度相同。
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图(a) 图(b)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大题拆分] 第一步:分析研究对象模型。设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初始条件v0未知,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分析过程模型。
(1)认为地面各点的粗糙程度相同,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变速运动,到速度大小为v1,如图乙所示。
(2)木板与墙壁碰撞过程:小物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设置的初始条件),由于碰撞时间极短(Δt→0),故碰后小物块速度不变,木板的速度方向突变(设置的初始条件),如图丙所示。
(3)然后小物块向右减速,木板向左减速,经1 s小物块速度减小为零(如图丁所示)。 由于木板的加速度较小,故小物块速度为零时,木板仍有速度。然后小物块向左加速,木板向左减速,到二者达到共同速度v3(如图戊所示)。
(4)分析临界条件,包括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如图戊所示。
(5)在小物块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后,两者向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如图己所示)。
[解析] (1)根据图象可以判定碰撞前小物块与木板共同速度为v=4 m/s
碰撞后木板速度水平向左,大小也是v=4 m/s
小物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而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2== m/s2=4 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2mg=ma2,解得μ2=0.4
木板与墙壁碰撞前,匀减速运动时间t=1 s,位移x=4.5 m,末速度v=4 m/s
其逆运动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x=vt+a1t2
解得a1=1 m/s2
设小物块的质量为m,则木板的质量为15m,对小物块和木板整体受力分析,地面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提供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15m)g=(m+15m)a1,即μ1g=a1
解得μ1=0.1。
(2)碰撞后,木板向左做匀减速运动,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1(15m+m)g+μ2mg=15ma3
可得a3= m/s2
对滑块,加速度大小为a2=4 m/s2
由于a2>a3,所以滑块速度先减小到0,所用时间为t1=1 s的过程中,木板向左运动的位移为
x1=vt1-a3t= m,末速度v1=v-a3t1= m/s
滑块向右运动的位移x2=t1=2 m
此后,小物块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大小仍为a2=4 m/s2
木板继续减速,加速度大小仍为a3= m/s2
假设又经历t2二者速度相等,则有a2t2=v1-a3t2
解得t2=0.5 s
此过程中,木板向左运动的位移
x3=v1t2-a3t= m,末速度v3=v1-a3t2=2 m/s
滑块向左运动的位移x4=a2t=0.5 m
此后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运动,二者的相对位移最大为Δx=x1+x2+x3-x4=6 m
小物块始终没有离开木板,所以木板最小的长度为6 m。
(3)最后阶段滑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直到停止,整体加速度大小为a1=1 m/s2
向左运动的位移为x5==2 m
所以木板右端离墙壁最远的距离为
x=x1+x3+x5=6.5 m。
[答案] (1)0.1 0.4 (2)6 m (3)6.5 m
求解“木板——滑块”模型的思维流程
1.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质量M=1 kg、长度L=0.75 m的薄平板AB。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与斜面底端C的距离为4 m。在平板的上端A处放一质量m=0.6 kg的滑块,开始时使平板和滑块都静止,之后将它们无初速释放。设平板与斜面间、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通过计算判断无初速释放后薄平板是否立即开始运动,并求出滑块与平板下端B到达斜面底端C的时间差Δt。(sin 37°=0.6,cos 37°=0.8,g=10 m/s2)
[解析] 对薄平板,由于Mgsin 37°<μ(M+m)gcos 37°,故滑块在薄平板上滑动时,薄平板静止不动
滑块在薄平板上滑行时加速度a1=gsin 37°=6 m/s2
到达B点时的速度v==3 m/s
滑块由B至C时的加速度
a2=gsin 37°-μgcos 37°=2 m/s2
设滑块由B至C所用时间为t,则有
LBC=vt+a2t2
代入数据解得t=1 s
对薄平板,滑块滑离后才开始运动,加速度a3=gsin 37°-μgcos 37°=2 m/s2
设滑至C端所用时间为t′,则有LBC=a3t′2
代入数据解得t′=2 s
滑块与平板下端B到达斜面底端C的时间差
Δt=t′-t=1 s。
[答案] 无初速释后薄平板不立即运动 1 s
2.(2020·江苏百校联考)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质量为m=1 kg,置于木板中央A处。从t=0时刻开始,木板在一定时间内受到水平方向的恒定拉力F,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木板与滑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甲 乙
(1)t=0时刻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2)拉力F的大小;
(3)为使滑块不从木板上滑落,木板的长度至少为多少?
[解析] (1)假设t=0时刻滑块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由木板运动的vt图象可得
a木板== m/s2=4 m/s2,
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mg=ma滑块,
得a滑块=μg=2 m/s2,
由于a滑块<a木板,所以假设成立,滑块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a滑块=2 m/s2。
(2)由vt图象可知,经过t1=3 s后撤去了拉力,此时,木板的速度为v1=12 m/s,
滑块的速度为v2=a滑块t1=6 m/s,
滑块与木板间仍有相对滑动,3 s后内,对木板由vt图象得加速度大小为a2= m/s2=4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2,
解得M=0.5 kg,
木板前3 s的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木板,
解得F=4 N。
(3)3 s时刻木板速度为v1=12 m/s,滑块速度为v2=6 m/s,设再经过t2时间滑块与木板的速度大小相等,有v1-a2t2=v2+a滑块t2,
解得t2=1 s,之后两者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木板和滑块速度相等时,木板的总位移为
x1=a木板t+v1t2-a2t=28 m,
滑块的总位移为x2=a滑块(t1+t2)2=16 m,
两者相对位移为Δx=x1-x2=12 m,
所以木板的总长度至少为2Δx=24 m。
[答案] (1)2 m/s2 (2)4 N (3)24 m
“传送带”模型
水平传送带模型 |
项目 | 图示 |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
情景1 | 轻放在匀速传送带上 |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
情景2 | 以v0冲上匀速传送带 |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
情景3 | 以v0冲上匀速传送带 | (1)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到达左端 (2)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其中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返回时速度为v0 |
情景4 | 轻放在匀加速 启动的传送带上 | 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若μg≥a,物块和传送带一起以加速度a加速运动,物块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静摩擦力Ff=ma (2)若μg<a,物块将跟不上传送带的运动,即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后滑动,但物块相对地面仍然是向前加速运动的,此时物块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滑动摩擦力Ff=μmg,产生的加速度a=μg |
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模型,其A、B两端的距离L=8 m,它与水平台面平滑连接。现有一物块以v0=10 m/s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地滑上传送带。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求:
(1)若传送带保持静止,物块滑到B端时的速度大小;
(2)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的速率恒为12 m/s,物块到达B端时的速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