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年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带目录)附单元概要、知识点汇总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带目录)附单元概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附单元概要分析、知识点归纳
单元目录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习作:写读后感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思思、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6 《景阳冈》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生同唱《好汉歌》。
2.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豪爽、倔强、勇猛、机智”等)
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板书设计
豪爽 勇武 机敏
酒量惊人
武松
胆量过人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官府 店家
六、教学反思
“给语文课堂松绑,训练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本课堂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1、经验不足,当学生出现跑题的答案时,老师不能够及时恰当的把话题引到主题上。
2、教师语言还是多与学生成为了主导,语言不够精炼。
鉴于以上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请教,多去听其他老师得优质课程。加强自己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不断学习,在教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水平推到更高的层次。
7*《猴王出世》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四、说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2.介绍《西游记》
《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3.介绍花果山: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
花果山在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 李白的“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与苏轼的“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灵芝 遂心 迸裂 山涧
猕猿 是耶 提挈 瞑目
楷书 镌刻 顽劣 獐子
窍门 抓耳挠腮
呵(多音字)
(2)重点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情发展顺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4):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四)、课文研读
1.细读第一自然段(猴王出世)。
(1)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教师引导
a.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b.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仙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c.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d.石猴是怎样出生的?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②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
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②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
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2.细读2-3自然段(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①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勇敢无畏、胆大心细。
①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的?
细致的动作描写::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
反复做的动作描写:
a.瞑目蹲身、复瞑目蹲身;
b.睁睛抬头观看、仔细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c.将身一纵、跳过桥中间、跳出水外。
(2)教师总结:从“瞑”“蹲”“纵”“跳”这些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3.细读第4自然段(石猴成王)。
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
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4)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小说丰富、贴切的语言特点。如果你能读一读原著,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花果山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石猴因进入水帘洞又安全归来,并为众猴寻得一安身之所,被众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的勇敢。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
猴:顽皮可爱
猴王出世 人:敢作敢为
神:神通广大
【教学反思】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我经验不足,对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没把握好速度,整堂课显得很赶,再加上上课时语速较快,学生跟上我的步伐显得很吃力。没把握好时间,就是课堂调控不够好。其次,我在要求学生朗读时,没注意倾听,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纠正。再次,在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这个活动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也应给更多学生一点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再次,字迹潦草,板书显得杂乱无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8*《红楼春趣》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读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这么几天的学习,大家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了其中三部名著的片段故事了,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请大家翻开书,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齐读阅读要求,明确学习要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
生字:屉 鬟 讳 晦 钗 敞 袭 帕 纨 咯 绞 姊
指导读音,提示易错:“钗”读chāi,不读chā;“讳”读huì,不读wěi。
3. 梳理层次:第1段(1-2)放风筝的起因;第二段(3-5)众人放风筝;第三段(6)剪断风筝。
(三)、合作交流,学习感悟
1.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
2.自由提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对不解的词语引导归类,对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来说)
3.印象深刻的情节。(插叙、语言描写)
4.说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具体分析)
黛玉:娇嫩柔弱、弱不禁风(“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我也要去歇歇去了”)
紫鹃:利落干脆、明事理有主见(“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姑娘不放,等我放”)
5.总结方法:经典的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精细,我们熟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一本经典著作中都是运用自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做到抓大,就是抓住大概内容,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被一些拗口的生僻的字词堵住,然后寻细,这个细就是关注人物的细节,譬如我们在分析感受人物时,老师总要求大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通过人物细节发现人物性格。
6.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趣事
(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大观园的里的人们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板书设计】
风筝掉落 → 激起兴趣
红楼春趣 齐放风筝 → 宝黛
剪断风筝 → 寄托美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教学难点】
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主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 你看过哪些课本剧?
2.这节课,我们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齐读课题。)
(二)、看剧读文,明确讨论内容
1.学生观看《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交流哪个角色演得好。
2.学生交流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3.教师小结板书:选课文 分角色 怎么演
(三)、分组讨论,落实讨论内容
每组确定3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1.第一步:选择课文,改编剧本。
(1)提出讨论要求:主持人先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清楚选择的课文及原因,最适合改编的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共同决定。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2.第二步:依据剧本,分配角色。
(1)依据剧本中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讨论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分别适合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考虑角色的身份、性格,又要考虑组员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3.第三步:怎么演好角色。
(1)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讨论。
(2)以《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抓住其中的几个句子,指导学生给人物加上合适的语言、动作、表情。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 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或是表情?)
②诸葛亮 :“用弓箭最好。”(诸葛亮会有怎样的表情或是动作?)
③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你认为给两人加上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最合适?为什么?)
(3)结合你对人物的理解,需要准备哪些服装、道具。
(4)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对本组选定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排练,班上表演
1.课下各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排练。
2.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片段。
3.引导学生讨论哪里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五)、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排演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大量的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课下请你们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一起读一读,演一演。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观看课本剧视频了解课本剧的特点,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轮流做主持人分层交际,教师示范指导提炼方法引领,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创意表达。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逐步加深,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课本剧讨论过程远重于演出成果。由此,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力图在情境、开放、民主的交际课堂中,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块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层交际,多方互动,体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力求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学习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培养。
《习作:写读后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读后感" ,怎么写读后感。(重点)
2选择读过的- -篇文章或- - 本书写读后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影响。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回忆一下,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觉豁然开朗?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到无限温暖?(学生回答)读完文章或书后,让我们把这种切身体验写下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读后感。(板书课题)
2.什么是读后感?(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等内容之后,把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范文.教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1)作者读的是什么文章?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这篇文章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这些部分写得怎么样?作者的这些感想是因何产生的?
总结:
(1)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描写。(教师板书: 感是重点联系实际)
(2)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教师板书:读是基础读懂原文)
3.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节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条理地写的。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五部曲”:点一—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介——介绍主要内容;议——围绕观点展开议论;联——联系实际陈述观点;结一一总结感受, 首尾呼应。
师:那么,思路有了,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1:可以以“读《XXX》有感"为题目。
生2:还可以以“《XXX》读后感"为题目。
生3:还可以以“正标题一-读《XXX》有感"为题目。
4.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不是大篇韞抄录原文,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
(2)要写出真情实感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读者。
三、课外拓展,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收获也一定不少了!现在,请同学们观赏动画《家》,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1:xX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他(她)说得不错。
生2:xx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3:他(她)能够按-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动笔成文,实操演练。
1.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为例,说一说,你读后有何感想?(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终是自己吃亏,只能认输。)那么你认为,要向谁学习呢?(诸葛亮)学习他的什么?(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博学多才)
2根据这个思路,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以“《XXX》读后感”或“读《XXX》有感”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师巡视并指导,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有问题现场点评、指导。
五、鼓励习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边读边记,从读中思到读中感。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今后仍需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重 点)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阂读的收获。(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菲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 《三国演义》一人名)继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腿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趣。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
(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
(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
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
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板书设计】
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单元概要分析
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配合“古典名著之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选文、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走进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2)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4.草船借箭
1.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2.明确文题,理解“借箭”。
3.了解人物特点。
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2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5.景阳冈
1.理解课文,了解打虎经过。
2.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3.感情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4.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感知人物。
6.猴王出世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2.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了解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1
1.放手自学,理解课文,了解内容。
2.充分朗读,感受语言丰富优美。
3.理解词语,积累方法。
7.红楼春趣
1.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
自读感悟
教师引导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1.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放手学生选文、改编、排练、表演。
重视评议,鼓励为主,恰当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
习作:写读后感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文体,明确要求,掌握写法。
2.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3.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2
阅读提示及例文,了解读后感及写其作用。
出示范文,自主阅读,掌握写法。
引导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语文园地二
1.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同的语言的方法。
2.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理解《鸟鸣涧》,积累古诗。
2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点归纳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弩(nǔ) 丞(chéng) 迸(bèng) 踉(liàng) 跄(qiàng)
蹿(cuān) 抡(lūn) 簌(sù) 挈(qiè) 镌(juān)
碣(jié) 讳(huì) 纨(wán) 晦(huì) 姊(zǐ)
鬟(huán)
(2)难写的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插”: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里边是两横不是一横。
“恰”:右部是“合”,不是“台”。
“酥”:不要忘记左部“酉”里面的一横。
(3)多音字
擂léi(擂鼓)lèi(打擂) 泊pō(血泊)bó(停泊)
呵a(好呵)ℎē(呵护) 饮yǐn(一饮而尽)yìn(饮马)
了liǎo(一语未了)le(走了) 劲jìn(用劲)jìng (强劲)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妒忌 曹军 都督 委托 惩罚 遮挡 私自
水寨 擂鼓 呐喊 插满 筷子 饥渴 恰好
官府 榜文 谋财 诡计 拖着 坠下 胸膛
两截 拳头 喘气 酥软 顺风顺水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半夜三更 踉踉跄跄 抓耳挠腮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荒郊野外 安身之处
(2)近义词
才干~才能 妒忌~嫉妒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惩罚~惩处 迟延~拖延
疑惑~怀疑 吩咐~命令 晌午~中午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耻笑~嘲笑
光滑~平滑 开辟~开拓 迸裂~裂开
炎热~酷热 呼唤~召唤 安身~安家
宽阔~宽广 齐整~整齐 小器~小气
忌讳~避讳 晦气~倒霉 赶令~命令
兴头~高兴 横竖~反正 精致~精美
寂寞~孤独 玲珑~精巧 促狭~刁钻
姊妹~姐妹
(3)反义词
推却➝答应 惩罚➝奖赏 齐全➝短缺
疑惑➝相信 秘密➝公开 支援➝攻击
恶意➝善意 耻笑➝尊重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炎热➝寒冷
欢喜➝难过 宽阔➝狭窄 顽劣➝乖巧
齐整➝凌乱 小器➝大方 精致➝粗糙
欢喜➝悲伤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十万支箭 一千多个草把子 一家酒店 一面旗
三只碗 一双筷子 一盘熟菜 二斤熟牛肉
一片好心 一轮红日 一阵狂风 一行楷书大字
一把西洋小银剪子
②修饰词
紧紧地揪住 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打折的哨棒
铁棒似的虎尾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动词
立下军令状 故意延迟 擂鼓呐喊 抡起哨棒
迸出鲜血 饮涧泉 拖男挈女 采山花 觅树果
呼弟唤兄 搬高凳 捆剪子股 拨籰子
④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飘飘飖飖
类似的词语:清清楚楚 欢欢喜喜 工工整整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形容人有智慧的词语:神机妙算
类似的词语: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聪明绝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抓耳挠腮
类似的词语:交头接耳 口是心非 拳打脚踢
二、佳句积累
1.语言描写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反衬出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地佩服诸葛亮。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句话写石猴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这表明了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他还能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2.动作描写
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段话将武松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经过描写得很详细,着力反映武松靠的全是拳脚功夫,所以抓住“揪、按、踢、打”几个动作来描写。生动地突显了他打虎的英勇气势,刻画出他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3.比喻句
(1)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箭”像“下雨”,说明曹军射出的箭的数量很多。
(2)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把“虎尾”比作“铁棒”,可见虎尾一剪的威力很大。
考试点睛: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考试热点
1.《草船借箭》第7~9自然段在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也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2.《景阳冈》第5,6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猴王出世》第1、2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其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4.《红楼春趣》学习本课人物描写,以习作题出现。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吴承恩《大战红孩儿》
推荐理由:《大战红孩儿》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的章节。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儿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三昧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悟空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进了洞,悟空又变作牛魔王,被红孩儿问出了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这一章节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想象奇特,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方法:这一章节故事情节跌宕,非常经典。我们阅读时可以默读,和父母、伙伴交流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红孩儿等人物的认识,也可以观看视频,获得更多启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附单元概要分析、知识点归纳
单元目录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习作:写读后感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思思、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6 《景阳冈》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生同唱《好汉歌》。
2.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豪爽、倔强、勇猛、机智”等)
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板书设计
豪爽 勇武 机敏
酒量惊人
武松
胆量过人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官府 店家
六、教学反思
“给语文课堂松绑,训练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本课堂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1、经验不足,当学生出现跑题的答案时,老师不能够及时恰当的把话题引到主题上。
2、教师语言还是多与学生成为了主导,语言不够精炼。
鉴于以上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请教,多去听其他老师得优质课程。加强自己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不断学习,在教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水平推到更高的层次。
7*《猴王出世》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四、说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2.介绍《西游记》
《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3.介绍花果山: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
花果山在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 李白的“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与苏轼的“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灵芝 遂心 迸裂 山涧
猕猿 是耶 提挈 瞑目
楷书 镌刻 顽劣 獐子
窍门 抓耳挠腮
呵(多音字)
(2)重点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情发展顺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4):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四)、课文研读
1.细读第一自然段(猴王出世)。
(1)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教师引导
a.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b.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仙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c.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d.石猴是怎样出生的?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②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
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②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
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2.细读2-3自然段(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①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勇敢无畏、胆大心细。
①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的?
细致的动作描写::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
反复做的动作描写:
a.瞑目蹲身、复瞑目蹲身;
b.睁睛抬头观看、仔细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c.将身一纵、跳过桥中间、跳出水外。
(2)教师总结:从“瞑”“蹲”“纵”“跳”这些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3.细读第4自然段(石猴成王)。
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
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4)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小说丰富、贴切的语言特点。如果你能读一读原著,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花果山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石猴因进入水帘洞又安全归来,并为众猴寻得一安身之所,被众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的勇敢。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
猴:顽皮可爱
猴王出世 人:敢作敢为
神:神通广大
【教学反思】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我经验不足,对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没把握好速度,整堂课显得很赶,再加上上课时语速较快,学生跟上我的步伐显得很吃力。没把握好时间,就是课堂调控不够好。其次,我在要求学生朗读时,没注意倾听,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纠正。再次,在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这个活动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也应给更多学生一点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再次,字迹潦草,板书显得杂乱无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8*《红楼春趣》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读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这么几天的学习,大家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了其中三部名著的片段故事了,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请大家翻开书,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齐读阅读要求,明确学习要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
生字:屉 鬟 讳 晦 钗 敞 袭 帕 纨 咯 绞 姊
指导读音,提示易错:“钗”读chāi,不读chā;“讳”读huì,不读wěi。
3. 梳理层次:第1段(1-2)放风筝的起因;第二段(3-5)众人放风筝;第三段(6)剪断风筝。
(三)、合作交流,学习感悟
1.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
2.自由提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对不解的词语引导归类,对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来说)
3.印象深刻的情节。(插叙、语言描写)
4.说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具体分析)
黛玉:娇嫩柔弱、弱不禁风(“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我也要去歇歇去了”)
紫鹃:利落干脆、明事理有主见(“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姑娘不放,等我放”)
5.总结方法:经典的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精细,我们熟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一本经典著作中都是运用自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做到抓大,就是抓住大概内容,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被一些拗口的生僻的字词堵住,然后寻细,这个细就是关注人物的细节,譬如我们在分析感受人物时,老师总要求大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通过人物细节发现人物性格。
6.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趣事
(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大观园的里的人们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板书设计】
风筝掉落 → 激起兴趣
红楼春趣 齐放风筝 → 宝黛
剪断风筝 → 寄托美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教学难点】
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主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 你看过哪些课本剧?
2.这节课,我们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齐读课题。)
(二)、看剧读文,明确讨论内容
1.学生观看《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交流哪个角色演得好。
2.学生交流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3.教师小结板书:选课文 分角色 怎么演
(三)、分组讨论,落实讨论内容
每组确定3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1.第一步:选择课文,改编剧本。
(1)提出讨论要求:主持人先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清楚选择的课文及原因,最适合改编的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共同决定。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2.第二步:依据剧本,分配角色。
(1)依据剧本中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讨论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分别适合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考虑角色的身份、性格,又要考虑组员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3.第三步:怎么演好角色。
(1)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讨论。
(2)以《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抓住其中的几个句子,指导学生给人物加上合适的语言、动作、表情。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 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或是表情?)
②诸葛亮 :“用弓箭最好。”(诸葛亮会有怎样的表情或是动作?)
③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你认为给两人加上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最合适?为什么?)
(3)结合你对人物的理解,需要准备哪些服装、道具。
(4)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对本组选定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排练,班上表演
1.课下各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排练。
2.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片段。
3.引导学生讨论哪里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五)、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排演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大量的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课下请你们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一起读一读,演一演。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观看课本剧视频了解课本剧的特点,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轮流做主持人分层交际,教师示范指导提炼方法引领,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创意表达。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逐步加深,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课本剧讨论过程远重于演出成果。由此,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力图在情境、开放、民主的交际课堂中,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块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层交际,多方互动,体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力求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学习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培养。
《习作:写读后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读后感" ,怎么写读后感。(重点)
2选择读过的- -篇文章或- - 本书写读后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影响。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回忆一下,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觉豁然开朗?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到无限温暖?(学生回答)读完文章或书后,让我们把这种切身体验写下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读后感。(板书课题)
2.什么是读后感?(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等内容之后,把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范文.教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1)作者读的是什么文章?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这篇文章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这些部分写得怎么样?作者的这些感想是因何产生的?
总结:
(1)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描写。(教师板书: 感是重点联系实际)
(2)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教师板书:读是基础读懂原文)
3.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节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条理地写的。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五部曲”:点一—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介——介绍主要内容;议——围绕观点展开议论;联——联系实际陈述观点;结一一总结感受, 首尾呼应。
师:那么,思路有了,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1:可以以“读《XXX》有感"为题目。
生2:还可以以“《XXX》读后感"为题目。
生3:还可以以“正标题一-读《XXX》有感"为题目。
4.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不是大篇韞抄录原文,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
(2)要写出真情实感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读者。
三、课外拓展,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收获也一定不少了!现在,请同学们观赏动画《家》,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1:xX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他(她)说得不错。
生2:xx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3:他(她)能够按-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动笔成文,实操演练。
1.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为例,说一说,你读后有何感想?(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终是自己吃亏,只能认输。)那么你认为,要向谁学习呢?(诸葛亮)学习他的什么?(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博学多才)
2根据这个思路,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以“《XXX》读后感”或“读《XXX》有感”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师巡视并指导,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有问题现场点评、指导。
五、鼓励习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边读边记,从读中思到读中感。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今后仍需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重 点)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阂读的收获。(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菲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 《三国演义》一人名)继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腿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趣。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
(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
(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
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
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板书设计】
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单元概要分析
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配合“古典名著之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选文、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走进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2)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4.草船借箭
1.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2.明确文题,理解“借箭”。
3.了解人物特点。
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2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5.景阳冈
1.理解课文,了解打虎经过。
2.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3.感情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4.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感知人物。
6.猴王出世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2.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了解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1
1.放手自学,理解课文,了解内容。
2.充分朗读,感受语言丰富优美。
3.理解词语,积累方法。
7.红楼春趣
1.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
自读感悟
教师引导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1.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放手学生选文、改编、排练、表演。
重视评议,鼓励为主,恰当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
习作:写读后感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文体,明确要求,掌握写法。
2.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3.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2
阅读提示及例文,了解读后感及写其作用。
出示范文,自主阅读,掌握写法。
引导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语文园地二
1.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同的语言的方法。
2.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理解《鸟鸣涧》,积累古诗。
2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点归纳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弩(nǔ) 丞(chéng) 迸(bèng) 踉(liàng) 跄(qiàng)
蹿(cuān) 抡(lūn) 簌(sù) 挈(qiè) 镌(juān)
碣(jié) 讳(huì) 纨(wán) 晦(huì) 姊(zǐ)
鬟(huán)
(2)难写的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插”: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里边是两横不是一横。
“恰”:右部是“合”,不是“台”。
“酥”:不要忘记左部“酉”里面的一横。
(3)多音字
擂léi(擂鼓)lèi(打擂) 泊pō(血泊)bó(停泊)
呵a(好呵)ℎē(呵护) 饮yǐn(一饮而尽)yìn(饮马)
了liǎo(一语未了)le(走了) 劲jìn(用劲)jìng (强劲)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妒忌 曹军 都督 委托 惩罚 遮挡 私自
水寨 擂鼓 呐喊 插满 筷子 饥渴 恰好
官府 榜文 谋财 诡计 拖着 坠下 胸膛
两截 拳头 喘气 酥软 顺风顺水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半夜三更 踉踉跄跄 抓耳挠腮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荒郊野外 安身之处
(2)近义词
才干~才能 妒忌~嫉妒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惩罚~惩处 迟延~拖延
疑惑~怀疑 吩咐~命令 晌午~中午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耻笑~嘲笑
光滑~平滑 开辟~开拓 迸裂~裂开
炎热~酷热 呼唤~召唤 安身~安家
宽阔~宽广 齐整~整齐 小器~小气
忌讳~避讳 晦气~倒霉 赶令~命令
兴头~高兴 横竖~反正 精致~精美
寂寞~孤独 玲珑~精巧 促狭~刁钻
姊妹~姐妹
(3)反义词
推却➝答应 惩罚➝奖赏 齐全➝短缺
疑惑➝相信 秘密➝公开 支援➝攻击
恶意➝善意 耻笑➝尊重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炎热➝寒冷
欢喜➝难过 宽阔➝狭窄 顽劣➝乖巧
齐整➝凌乱 小器➝大方 精致➝粗糙
欢喜➝悲伤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十万支箭 一千多个草把子 一家酒店 一面旗
三只碗 一双筷子 一盘熟菜 二斤熟牛肉
一片好心 一轮红日 一阵狂风 一行楷书大字
一把西洋小银剪子
②修饰词
紧紧地揪住 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打折的哨棒
铁棒似的虎尾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动词
立下军令状 故意延迟 擂鼓呐喊 抡起哨棒
迸出鲜血 饮涧泉 拖男挈女 采山花 觅树果
呼弟唤兄 搬高凳 捆剪子股 拨籰子
④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飘飘飖飖
类似的词语:清清楚楚 欢欢喜喜 工工整整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形容人有智慧的词语:神机妙算
类似的词语: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聪明绝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抓耳挠腮
类似的词语:交头接耳 口是心非 拳打脚踢
二、佳句积累
1.语言描写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反衬出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地佩服诸葛亮。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句话写石猴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这表明了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他还能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2.动作描写
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段话将武松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经过描写得很详细,着力反映武松靠的全是拳脚功夫,所以抓住“揪、按、踢、打”几个动作来描写。生动地突显了他打虎的英勇气势,刻画出他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3.比喻句
(1)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箭”像“下雨”,说明曹军射出的箭的数量很多。
(2)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把“虎尾”比作“铁棒”,可见虎尾一剪的威力很大。
考试点睛: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考试热点
1.《草船借箭》第7~9自然段在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也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2.《景阳冈》第5,6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猴王出世》第1、2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其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4.《红楼春趣》学习本课人物描写,以习作题出现。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吴承恩《大战红孩儿》
推荐理由:《大战红孩儿》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的章节。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儿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三昧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悟空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进了洞,悟空又变作牛魔王,被红孩儿问出了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这一章节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想象奇特,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方法:这一章节故事情节跌宕,非常经典。我们阅读时可以默读,和父母、伙伴交流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红孩儿等人物的认识,也可以观看视频,获得更多启发。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