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土壤(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5.2土壤(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 6.1气象灾害(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6.2地质灾害(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 6.2地质灾害(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精练
展开6.1 气象灾害(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浙江省水利厅“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发布的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移动路径。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台风“利奇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于东南太平洋的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C.首次登陆时上海地区吹西南风 D.给浙苏鲁等省份带来狂风暴雨
2.苏州发布的关于应对台风“利奇马”的举措可信的是
①公安部门:太湖内的船只要全部停航,进港避风
②水利部门:长江沿岸地区要加固堤坝以防范海啸侵袭
③教育部门:各学校要提醒学生按时返校,风雨无阻
④街道社区:对低洼地区的居民进行排查并及时疏散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1.D 2.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台风“利奇马”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洋面,A错;台风“利奇马”属于北半球气旋,气流运动方向是北半球呈逆时针辐合上升(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上升)B错;“利奇马”台风为北半球热带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利奇马“首次登陆时,上海位于它的东北部,此时吹东南风,C错;读图可知,台风“利奇马”移动路径经过浙、苏、鲁等省份,给浙、苏、鲁等省份带来狂风暴雨D对,所以该题选D。
2.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危害,太湖受到该台风的影响,所以船只需要停航,进港避风,①对;苏州不在长江沿岸,因此不需要苏州的水利部门进行长江沿岸堤坝加固,②错;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各学校要根据天气进行教学调整,学生要注意安全,故③错;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所以街道社区应对低洼地区的居民进行排查并及时疏散,④对,所以该题选B。
2020年2月13日,澳大利亚燃烧了7个月的森林大火终于熄灭了。图a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图b是达尔文市气候统计图。完成3-5题。
3.澳大利亚火灾分布的特点是
A.3-5月火灾分布的范围最广 B.12-2月火灾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C.30°S大陆东西两岸火灾易发季节相同 D.12-次年5月火灾主要分布在南部沿岸
4.达尔文市在火灾易发季节
A.盛行东南风,降水较少 B.盛行西北风,气温较高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5.统计发现,每一次森林火灾过后,澳大利亚森林中的某些树种占比都会有所提升,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大火把枝叶烧成灰,提高了土壤肥力
B.大火清除地面有害病菌,减少病虫害
C.该树种种子坚硬需要高温的刺激才能够萌发,大火减少了与其竞争的物种
D.该树种树干枝叶含油脂少不易燃烧,大火对其危害小易成活
【答案】3.D 4.A 5.C
【解析】3.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根据图示春季与夏季火灾分布的范围大,3-5月为秋季,火灾面积较小,A错误。夏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B错误。 30°S大陆东岸为易发夏季,西岸火灾易发季为春夏季,C错误。12-次年5月火灾主要分布在南部沿岸,D正确,故D选。
4.本题考查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根据图示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达尔文地区位于热带,全年高温, 5-9月 份为南半球的冬春季节。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受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容易发生火灾。A正确,故选A。
5.火灾之后,部分树种被烧死,减少了竞争对手,此外,该树种的种子要高温才能萌发,在这种环境下,该树种的优势突显,C正确。土壤肥力的提升,对所有树种是同等的,A错误。病虫害的减少不单对某一树种,B错误。该树种树干枝叶含油脂少不易燃烧,对该树种的生存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10月1日发布的台风“米娜”未来路径预报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因素中,影响台风“米娜”路径的主要有
①副热带高压 ②洋流 ③地转偏向力 ④冬季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预测10月1日20时
A.杭州刮偏西风 B.上海预防海啸
C.福建暖锋过境 D.南海风大浪高
【答案】6.D 7.A
【解析】6.“米娜”生成后,位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向偏西方向移动,台风到达东海后,受到副热带高压北侧的偏西气流影响,引导台风向东北方向移动,因此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米娜移动方向的主要因素,①正确;洋流对台风移动影响小,②错误;台风南北两侧因纬度不同地转偏向力有明显差异,导致台风向西移动,同时地转偏向力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运动方向,引导台风向西北、东北方向移动,③正确;亚洲东部的冬季风为偏北风,而“米娜”台风大致向西北、东北方向移动,冬季风与台风移动方向大致相反,因此冬季对台风移动影响小,④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读图可知,10月1日20时台风中心位于杭州以东,杭州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右偏,形成西北风,可称偏西风,A正确;图中显示,10月1日20时台风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为12级,可以引起风暴潮,但不能引起海啸(只特别强大的超强台风才可能引起海啸),B错误;10月1日20时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东北部,福建大多吹偏西风,不可能形成暖锋天气,C错误;10月1日20时台风中心位于东海北部,南海离台风中心远,风力较小,因此南海出现风大浪高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A。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活动,下图为美国龙卷风多发区位置及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在美国龙卷风多发的季节,龙卷风多发地还常出现的天气系统有
A.高压中心 B.准静止锋
C.强风暴雪 D.持续干旱
9.美国本上受冷暖空气活动影响强烈,且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气候不属于季风气候的原因是
A.冷暖气团成因非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暖湿空气活动为全年普遍存在
C.龙卷风活动频繁,破坏季风环流 D.三面环海,气候海洋性较强
【答案】8.B 9.A
【解析】8.由材料可知,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活动,因此,龙卷风多发地常出现的天气系统不会是高压中心,A错误。强风暴雪和持续干旱是天气现象,不属于天气系统,CD错误。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地区有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而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常常会形成准静止锋,B正确。故选B。
9.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而影响美国的冷气团是来自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影响美国的暖气团是来自低纬度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冷暖气团顺着美国南北贯通的中部平原深入大陆内部相遇,其冷暖气团成因非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气候不属于季风气候,A正确。暖湿空气活动时间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龙卷风历时极短,不会破坏季风环流,C错误。美国本土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海洋性并不强,D错误。故选A。
北京市气象台2019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10-11题。
10.寒潮主要发生在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深秋到初春 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影响我国的寒潮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答案】10.A 11.B
【解析】10.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因此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地纬度高,冬半年(深秋到初春)冰雪覆盖,太阳高度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此纬度地带大陆宽广,大陆性强,降温快,气温低,容易产生强大的寒冷气流,导致寒潮的产生,①、②符合题意;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夏秋季节,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1.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大多沿三条路径侵入我国:第一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第二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第三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因此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A错误、B正确、C错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寒潮气流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因此寒潮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自然灾害损失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回答12-13题。
12.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南美洲,干旱是对社会和经济破坏最严重的灾害
B.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风暴潮
C.在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D.在北部非洲已经存在大面积的荒漠,所以不存在荒漠化问题
【答案】12.B 13.C
【解析】12.欧洲冬季降水量较其他大洲多,主要是因为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影响,冬季温和湿润,气旋活动频繁。故选B。
13.南美洲西部地区多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干旱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A错。孟加拉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洪涝和飓风,B错。北美洲,热浪、飓风、龙卷风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C对。北部非洲,气候干旱,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荒漠化呈加剧发展态势,D错。故选C。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
A.3到5月 B.6到9月 C.10月到12月 D.12月至次年2月
15.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完善抗洪排涝系统 B.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C.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 D.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答案】14.B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与3~5月、10~12月、12月~2月相比,6~9月湖泊水位最高,且长江的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湖泊排洪不畅,因此6~9月是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5.完善抗洪排涝系统,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A不符合题意;培育推广耐涝作物,可以减轻滨湖农业区涝灾的损失,B不符合题意;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当地农民应对涝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
(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____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____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____。
(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
【答案】(1)③;两;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
【解析】(1)根据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段符合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2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
(2)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
(3)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气象灾害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气象灾害精品精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分布,危害,我国的洪涝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精品达标测试,共10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优秀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