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464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464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464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学案
展开课时1 洪涝与干旱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思考 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 不会。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简称洪灾。
二、干旱灾害
1.概念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判断
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 )
2.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探究点一 洪涝灾害
材料一 2019年6月,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出现强降雨,导致洪水险情,截止10日上午11时,全县受灾群众5万人,通信出现中断。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答案 时间分布:我国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2.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
1.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2.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拓展延伸 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
C.河流两岸地区分布面积较大
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
2.下列不属于涝渍灾害区形成的原因是( )
A.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B.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C.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较重
D.土地盐碱化严重,引发涝渍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也有分布;河流两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灾害分布区;一般来说,蒸发量大不利于涝渍的发生。第2题,涝渍灾害的发生与土地盐碱化无关。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
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
4.从图上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
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从示意图可知,该年6~9月出现洪水灾害是因其水位接近或部分超出历史最高水位,但其流量和历史最大流量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可判定,水位高并非因流量大,而是河床淤积导致的流量小、水位高问题。第4题,图示反映出长江水患的原因是河床淤积抬高,治理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直接措施是减少河流携带过多泥沙,因此,根本措施是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探究点二 干旱灾害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我国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____。
答案 华北 长江中下游 东南沿海
2.从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北方水资源数量少、耕地多、水土资源不匹配、供需矛盾突出。
3.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①北方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增加;②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扩大;③北方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1.干旱灾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或蒸发旺盛,导致地表水或地下水异常减少。
(2)人为原因:抗旱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水量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
2.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
(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
(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
(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改进耕作制度。
(4)管理措施:重视灾情预报;优化农业布局。
3.我国的旱灾多发区及成因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图”,完成5~6题。
5.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6.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 7、8月 B.甲 3、4、5月
C.乙 5、6月 D.乙 12、1、2月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根据图示可知,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大,出现次数多,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故判断为旱灾。第6题,结合上题结论,甲区域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区域位于长江流域,7、8月受伏旱影响。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读“2017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表”,回答7~8题。
7.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 )
A.干旱 B.风雹
C.洪涝 D.低温冷冻
8.为缓解该类灾害,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
B.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C.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
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上述几种自然灾害中,干旱受灾人口最多,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最大,同时带来的经济损失最严重,所以干旱灾害是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故A正确。第8题,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故A错误;海水淡化成本较高,不合理,故B错误;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应对该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水的消耗,故C错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的产业是缓解旱情的合理措施,故D正确。
读下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黄淮海平原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2.上述地区干旱表现为( )
A.以伏旱为主 B.全年干旱
C.春旱和春夏连旱 D.冬春连旱
3.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出现干旱
B.北方降水少、耕地少,易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D.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干旱频次越高的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灾害最严重。第2题,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第3题,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降水少、耕地多,易造成干旱;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主要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主要位于河谷地带
D.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5.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图中A、B、C、D四区域主要在地势低平的河流中下游地区。第5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6~7题。
6.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7.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防洪作用,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8.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河南省干旱灾害频次在________以上。
(2)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其原因是什么?
(3)为减轻旱灾,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20
(2)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干旱发生的频次高。
(3)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雨等。
(2020·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模拟)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图甲示意“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趋势”,图乙示意“1949~2015年我国旱灾趋势”。据此完成9~11题。
9.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以确定的是( )
A.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在时间上呈现同步性特征
B.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C.1969~2002年洪涝受灾强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
10.据图,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旱灾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
B.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都较小
C.洪涝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
D.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
11.下列关于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形
B.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多条大河东流入海
D.夏季风的强弱
答案 9.B 10.D 11.D
解析 第9题,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知,1990~2015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在时间上明显不同步,A错。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B对。1969~2002年洪涝受灾强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C错。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D错。第10题,我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多数年份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A、C错误。1991~1997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旱灾平均受灾面积也较大,B错误、D正确。第11题,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强的年份,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
某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的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13.下列对于图中重、特旱灾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B.气温回升迅速,蒸发旺盛
C.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易渗漏
D.植被丰茂,蒸腾强烈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重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故选B。第13题,图中重、特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此时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气温回升迅速,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易渗漏都会导致干旱。植被丰茂,有利于涵养水源,不易发生严重干旱,D错。故选D。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黄河是我国凌汛重灾区。据此完成14~15题。
14.我国黄河冰凌洪水不可能发生的河段是( )
A.黄河上游宁夏河段
B.黄河上游内蒙古部分河段
C.黄河中游山西河段
D.黄河下游部分河段
15.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 )
A.河流从较低伟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段
B.河流从较高纬度地区流向较低纬度地区的河段
C.河流完全封冻的冬季
D.河流完全解冻的夏季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14题,凌汛发生的条件有两点:一是河流部分河段明显地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二是河段有结冰现象。黄河有结冰现象,但中游山西河段河水由北向南流,所以不会发生凌汛现象。第15题,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河流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的河段。
16.下图示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洪涝年份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洪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以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解析 第(1)题,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6~9月,正值雨季。第(2)题,防治洪涝灾害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通过技术措施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多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高
植被覆盖率
低
水系状况
支流
众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洪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提高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中;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暴雨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冰川、融雪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洪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塞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类型
受灾人口(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人)
受灾面积
(千公顷)
绝收面积(千公顷)
倒塌房屋(间)
经济损失(亿元)
干旱
1 275.4
0
1 578.91
334
0
102.06
风雹
296.68
173
254.17
26.28
180
20.53
洪涝
130.52
157
129.3
12.84
170
9.84
低温冷冻
82.76
0
105.22
38.6
0
8.99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末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末检测试卷,共10页。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中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中检测试卷,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