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880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三章问题研究 阿联酋造山引雨(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件) 课件 4 次下载
- 4.2 洋流(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4.2洋流(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 4.3 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精品课后复习题
展开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单选题
1.湄南河发源于泰国西北部的掸邦高原,自北而南地纵贯泰国全境,最后注入曼谷湾,全长1352千米,流域面积17万平方千米,是泰国第一大河。湄南河年内流量变化较大,最大与最小流量相差15010多倍。湄南河河口每年向海方向延伸。下图示意湄南河水系。据此完成。湄南河流域最大与最小流量相差万倍以上,说明其补给水源主要为( )
A.冰雪融水 B.地下水 C.湖泊沼泽 D.大气降水
【答案】D
【详解】湄南河流域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但降水的季节差异巨大,雨季降水丰富,流量大,旱季降水少,流量小,所以河流流量差异巨大,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D正确。区域地处热带,掸邦高原海拔不高,无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不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湖泊沼泽水补给,河流的流量较稳定,不会出现巨大的季节差异。 ABC错误。故选D
由我国设计修建的卡鲁玛水电站是乌干达最大电力工程(下图)。该水电站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发电量季节差异小。据此完成下面2-3小题。
2.该国南北跨度约为( )
A.400km B.600km C.800km D.1000km
3.该水电站发电量季节差异较小,主要是因为( )
A.降水丰富,季节差异小 B.湖泊调蓄,水量较稳定
C.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 D.全年高温,融雪量稳定
【答案】2.B 3.B
【分析】2.该国南北跨纬度约5.5°,1°是111km,所以该国南北跨度约为600k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该水电站发电量季节差异较小,主要是因为上游流经维多利亚湖,该湖的面积694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湖泊,对河流的水量调蓄功能明显,水量季节变化小,发电量稳定,B正确。当地一年分为干湿两季,A错误。落差大小,跟发电量的稳定性无关,C错误。地处低纬度,没有融雪补给,D错误,故选B。
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下图为阿姆河流域上游主要地理要素按旬(10日)统计年内变化(横坐标单位:旬)。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4.阿姆河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5.阿姆河流量最大出现在( )
A.1月前后 B.4月前后 C.7月前后 D.10月前后
【答案】4.C 5.B
【分析】4.从材料可知,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所以阿姆河流域降水主要是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C对;太平洋因为距离较远,印度洋因为青藏高原等山脉的阻隔,水汽来源少,A和B错;盛行西风对北冰洋水汽影响较小,D错,故选C。
5.阿姆河主要以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2旬前后补给量最大,旬按照10日计算,12旬为4月前后,即4月前后河流流量最大,B对,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某河流所在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6-7小题。
6.下列关于该河流的补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B.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7.该河流若在我国,则其最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答案】6.A 7.D
【分析】6.读图可知,该区域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大致呈正相关,因此该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A正确;高山冰川融水以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气温相关,图示没有气温的变化,故无法判断该河流的补给与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之间的关系,BC错误;地下水补相对稳定,变化小,图示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7.读图可知,该河流所在区域5、6月份降水量最大,河流径流量也最大;7、8月份降水量较小,径流量也较小,这主要是由伏旱天气造成的。故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正确;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故A错误;东北地区7、8月降水较多,所以7、8月份径流量大,与图示不符,故B错误;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河流主要的补给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白河,黄河上游的支流,入黄附近河段,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有多种自然景观呈条带状环绕凸岸(下图)分布,植被的分布情况也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图中的自然景观带分别是( )
A.①草本植被②湿生植被③灌木植被 B.①湿生植被②草本植被③灌木植被
C.①湿生植被②灌木植被③草本植被 D.①灌木植被②草本植被③湿生植被
9.根据信息,推测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
A.流速较慢 B.水能资源丰富 C.无结冰期 D.流量大,无汛期
【答案】8.D 9.A
【分析】8.砾石边滩距离河道近,所以边滩地区最初生长耐水植被发育,后期随着植被对泥沙阻挡,加剧了凸岸的沉积,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砾石边滩只有洪水期才能淹没,使得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才能生长灌木植被,故凸岸内侧向外侧依次呈现③湿生植被,②草本植被,①灌木植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根据材料“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说明该河段流经平原区,比降平缓,侧蚀发育,流速较慢,水能资源不丰富,A正确,B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冬季气温低于0℃,有结冰期,夏季降水多,汛期在夏季,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世界非洲部分区域示意图,甲乙为两条河流。读图回答下面10-11小题。
10.在图示盛行风向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南端海面风浪小 B.东南亚菲律宾正处于旱季
C.南极大陆冰层薄 D.日本东海岸降水量大于西海岸
11.下列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 B.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河流含沙量不大
C.河流流向特点导致甲河全年会有两次凌汛 D.流经盆地地区,水流平缓,货物运输量大
【答案】10.D 11.B
【分析】10.图示是非洲,在图示盛行风向期间,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非洲南端被西风带控制,风浪较大,A错误。北半球夏季,东南亚菲律宾地区受夏季季风影响,降水较多,B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极大陆冰层厚,C错误。北半球夏季,日本盛行东南季风,东海岸降水量大于西海岸,D正确。故选D。
11.甲河为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位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河流含沙量不大,A错误,B正确。位于热带,河流没有凌汛,C错误。流经盆地地区,水流平缓,沿线经济落后,货物运输量小,D错误。故选B。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下图示意我国甘肃某无人干扰的绿洲边缘的土地,其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结合材料,该地土壤出现明显的“逆湿”现象的深度是( )
A.10cm B.20cm C.40cm D.80cm
13.图中逆湿现象显著的原因是( )
A.地表温度高,蒸发强,水汽难凝结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水汽易凝结
C.来自绿洲的气流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D.来自绿洲的气流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答案】12.A 13.B
【分析】12.由图可知,在1-6时左右,该地区10cm深度土壤湿度大于20cm深度土壤湿度,出现逆湿现象。所以本题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13.由于绿洲边缘的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1-6时地表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但量小,只能下渗至浅层土壤中,因此出现逆湿现象,B项正确,A项错;荒漠中的绿洲是绿洲边缘地区水汽的主要源地,绿洲风弱时,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出现概率会降低,故C错;在1-6时,绿洲边缘的荒漠地区比热容小,降温快,气温低于绿洲内部地区,该时段的气流由荒漠吹向绿洲,D项错。所以本题B项正确。
贝加尔湖(下图)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每年1~5月结冰。据此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图中城市所在河谷,海拔最低的是( )
A.伊尔库茨克 B.乌兰乌德
C.北贝加尔斯克 D.巴尔古津
15.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
A.结冰早,化冰早 B.结冰早,化冰晚
C.结冰晚,化冰早 D.结冰晚,化冰晚
【答案】14.A 15.D
【分析】14.材料信息表明,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表明有大量河水注入贝加尔湖,同时也有大量湖水从河流排出,观察图中水系特征可知,伊尔库茨克位于排泄湖水的河流沿岸,所在河谷海拔应低于贝加尔湖湖面,北贝加尔斯克位于贝加尔湖湖畔,所在河谷海拔应略高于贝加尔湖湖面,乌兰乌德和巴尔古津位于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流河谷,海拔应高于贝加尔湖湖面,因此图中城市所在河谷,海拔最低的是伊尔库茨克,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5.材料信息表明,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与周边水域相比,贝加尔湖的巨大水体热容量更大,降温慢、升温慢,冬季贝加尔湖表层水温降至冰点时间较迟,春季贝加尔湖表层水温升至冰点以上较迟,因此结冰晚、化冰晚,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冰楔是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冰楔融化后地面坍塌会形成热融洼地。热融洼地积水后会逐渐扩大。冬季,冻结的热融湖塘常出现冰泡,景色壮观。下左图示意热融湖塘及冰楔,右图示意冰泡景观。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冰楔的形成明显反映出当地( )
A.昼夜温差大 B.年均气温低
C.地下水位浅 D.基岩质地松
17.积水后热融洼地会逐渐扩大,主要是因为积水( )
A.储热能力较强 B.隔绝热量交换
C.促进土壤冻结 D.溶蚀岩土物质
【答案】16.A 17.D
【分析】16.根据材料信息,冰楔是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冰楔融化后地面坍塌会形成热融洼地。可知,冰楔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其次渗入的地表水要冻结,说明气温相对较高时形成液态地表水,气温下降使渗入的地表水冻结,所以反映出当地昼夜温差大,A正确;年均气温低会使其形成冻土广布的情况,不利于地表水的形成和下渗,B错误;冰楔的形成是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与地下水关系不大,C错误;冰楔的形成是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然后冻结,与基岩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7.根据材料及题目信息,热融洼地积水后会逐渐扩大。关键词在于积水使洼地扩大,积水后,热熔洼地中的水会对岩土造成溶蚀进一步塌陷,使热融洼地扩大,D正确;积水后热熔洼地与外界联系增加,热量没有冰层的保护,热量容易散失,并不能隔绝热量交换,储热能力弱,AB错误;热融洼地是冰楔融化后地面坍塌会形成,冰楔融化不易促进土壤冻结,且土壤冻结不会导致热融洼地逐渐扩大,C错误。故选D。
横断山脉索郎山地区,在山间河谷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大多呈线性排列,形似串珠,被称为串珠湖。七湖是索郎山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周边冰碛物广布。下图中左图为七湖串珠湖群景观图,右图为七湖串珠湖群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下列湖泊与串珠湖成因相同的是( )
A.长白山天池归 B.北美五大湖 C.维多利亚湖 D.江西鄱阳湖
19.串珠湖周边的冰碛物( )
A.磨圆性差 B.分选性好 C.层理明显 D.大小均一
20.与其他五个湖泊相比,一湖和三湖一年中除最冷月外,大部分时间不结冰,推测其原因是( )
①湖泊面积较大 ②湖水流动性较好 ③盐度相对较高 ④有地下泉水补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8.B 19.A 20.C
【解析】18.由材料可知,横断山脉索郎山地区,在山间河谷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大多呈线性排列,形似串珠,被称为串珠湖。七湖是索郎山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周边冰碛物广布。可推断串珠湖为冰川侵蚀形成,成因相同的是北美五大湖,B正确。长白山天池为火口湖,维多利亚湖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江西鄱阳湖为流水侵蚀形成,ACD错误。故选B。
19.冰碛物为冰川堆积形成,无分选性,杂乱堆积,磨圆性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由右图可知,一湖和三湖湖泊面积较大,水量多,不易降温;湖泊边缘地势落差大,水流快,湖水流动性好;地势较低,受地下泉水补给,水温较高。①②④正确。串珠湖属于外流湖,淡水湖,盐度不高,③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省三沙市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地处热带中部,炎热湿润,但无酷暑。南海岛礁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军民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三沙市在永兴岛改良种植土壤,采用太阳能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自动收关天窗、活动遮阳网、喷雾降温系统和温室环境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等现代技术搭建“南沙温室大棚”,打造新型岛礁种植基地,现已实现岛产蔬菜自给自足。下图为南海岛礁分布图。
(1)分析三沙市炎热、湿润、无酷暑的原因。
(2)分析南海岛礁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3)“南沙温室”与一般温室的功能有很大差异,试分析其主要功能。
【答案】(1)所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四周环海,空气中水汽含量高;海水热容量较大,大气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强。
(2)南沙岛礁为珊瑚岛,集水面积小;受海洋影响大,水体含盐量高;岛上缺乏河流、湖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
(3)调节太阳光照强度;调节气温;调节大气湿度;收集雨水。
【详解】
(1)三沙市炎热的原因是:纬度位置较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湿润的原因是:三沙市位于西沙群岛,四面环海,海水蒸发旺盛,三沙市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所以湿润。无酷暑的原因: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速度较慢,三沙市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强,无酷暑。
(2)结合图可知,南沙岛礁面积小,且为珊瑚岛透水性较好,无地表径流发育;岛屿面积较小,无湖泊发育,储水面积较小;地下水受海洋影响较大,盐度较高,不适宜饮用等。
(3)一般温室主要建设在较为寒冷的地区,主要起保温、保湿作用。“南沙温室”地处热带海洋,太阳光照强,高温、高湿,因而 “南沙温室”不侧重保温、保湿作用。根据材料信息“三沙市在……等现代技术”可知,“南沙温室”具有调节太阳光照和过高的气温以及过高的空气湿度的功能。此外,“南沙温室”通过“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可见“南沙温室”还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泉、沙山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40一80m.蒸发量超过3000m,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冬季不结冰。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m)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
(1)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__,由于冬春多大风,大量沙尘在此处___________形成沙丘。沙丘内部湿度大,顶部附近___________高,容易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2)推测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大量开发地下水的后果。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沉积(堆积); 植被覆盖率。
(2)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出露,地下水水温较高;部分湖泊面积大,难以冻结。
(3)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沙丘活化,沙尘天气增多;水资源短缺;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1)我国三大自然分区为东部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根据图中经度为100°E~105°E,纬度40°N可以判断该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故自然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题中信息及题干可知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沙丘的形成属于风沙的沉积(堆积)作用。沙丘具有流动性而题中形成高大固定沙山,因此需要固定作用。沙丘内部湿度大能够提供水分条件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条件,故顶部应植被较好。因此本题答案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沉积(堆积); 植被覆盖率。
(2)水体不易结冰的原因可从纬度热量因素、外界热源温度提供、水体流动性、水体水域面积、水体盐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右图中表明该地存在多处断裂带,岩浆活动频繁。地下水水温较高,提升湖泊整体温度。由材料“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可知部分湖泊面积大,难以冻结。因此本题答案为: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出露,地下水水温较高;部分湖泊面积大,难以冻结。
(3)由所学可知,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多从资源状况、植被状况、灾害频度状况、生物多样性、地理环境改变等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且是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故水资源极为宝贵,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结合题中材料涉及湖泊、植被、沙山等角度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减少引起沙丘活化,故沙尘天气增多;该地年降水量40一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大量引用地下水资源会引起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当地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大量引用地下水会导致湖泊萎缩;环境总水量减少诱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答案为: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沙丘活化,沙尘天气增多;水资源短缺;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Y冰川局部消融分为南、北两支。Y冰川北支退缩形成湖盆,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积水成M湖。M湖分为上湖和下湖,由狭长的水道相连,两湖之间还零星分布有一些小湖泊。上湖常年保持蓄水状态,下湖仅蓄水期有水。下湖蓄水达到一定量时,冲垮冰坝并通过冰内裂隙迅速排干湖水,成为空湖。M湖自形成以来,上、下两湖的年度最大水面面积变化趋势相反,且下湖排干湖水所需时间趋短。
(1)推测上湖年度最大水面面积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分析下湖排干湖水所需时间趋短的原因。
【答案】(1)变化:(上湖年度最大水面面积)扩大
理由:气候变暖致使Y冰川北支消融后退;上湖湖盆扩大;补给上湖水量增加。
(2)气候变暖加剧冰内裂隙发育(冰内裂隙增多扩宽、发育海拔趋低) ,排水能力增强;气候变暖导致冰坝高度降低,牢固程度下降;下湖冲垮冰坝所需水量减少(,排水量减少)。
【详解】
(1)由图示信息可知,M上湖Y冰川北支退缩形成湖盆,全球变暖,冰川北支继续退缩;湖盆沿冰川方向向上扩张,使得M上湖面积不断变大;M上湖水量主要来自Y冰川融水,融水不断增加,所以上湖年度最大水面面积扩大。
(2)由材料信息“下湖蓄水达到一定量时,冲垮冰坝并通过冰内裂隙迅速排干湖水,成为空湖”及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冰内裂隙增多变宽、发育海拔趋低,下湖排水能力增强;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坝高度降低,稳定性下降;下湖冲垮冰坝所需水量减少,使下湖排水量减少,造成排干湖水所需时间趋短。
高中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当堂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优秀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只参与陆地内循环的湖泊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测评,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