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练习
展开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量减少,从而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雨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所以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根据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
【答案】 1.B 2.C 3.D
读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与森林覆盖率关系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 )。
A.年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B.年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年径流量
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年径流量
5.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量B.增加径流总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D.控制土壤侵蚀
【解析】 第4题,读图,①径流深最大,基本等于②③之和,故①为年径流量。随着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调蓄径流能力增强,地下径流会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少,故②为地下径流,③为地表径流。第5题,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再读图可知,随着森林覆盖率增加,年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得到控制。
【答案】 4.B 5.D
如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6~8题。
6.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丙 ③丙→丁 ④丁之后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7.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B.甲→乙
C.乙→丙D.丙→丁
8.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解析】 第6题,出湖径流大于入湖径流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即②乙→丙时段和④丁之后时段。第7题,注意理解题意:洞庭湖水位在上涨,但速度变慢。图示甲→乙时段、丙→丁时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符合水位上涨条件;甲→乙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后的水量差额逐渐减少,则水位上涨速度变慢;而丙→丁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的水量差额,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说明水位上涨先快后慢。第8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在上游修建防护林,会增加下渗水量,延长雨水转化为河流水的时间,从而使径流总量变少、洪峰峰值减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
【答案】 6.D 7.B 8.D
读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B.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雨水补给,b是地下水补给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10.图中显示冬季b类型补给很少,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B.气温较低,冰雪不会融化
C.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解析】 第9题,图示a补给量最大,判断为雨水补给;b冬季没有补给,判断为冰雪融水补给,c补给终年稳定,判断为地下水补给。第10题,b为冰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故冰川不能融化,故补给量很少。
【答案】 9.A 10.B
二、非选择题
11.湖泊按成因可分为堰塞湖、火山口湖、冰川湖、构造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甲湖泊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湖面低于海平面213米。乙湖泊最大深度380.29米,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甲湖泊放大图。
(1)推测甲、乙两湖的成因类型,并说明理由。
(2)简述甲湖和河流的相互关系。
【解析】 (1)甲、乙两湖地处裂谷地带,构造运动陷落形成。温泉众多,说明地壳运动较频繁。为构造湖。
(2)结合等高线,有河流注入甲湖,是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甲湖对下游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湖泊补给下游河流。冬季降水丰富,上游河段补给湖泊,湖泊蓄积径流。澄清和净化作用。
【答案】 (1)甲、乙两湖为构造湖;理由:甲、乙两湖地处裂谷地带,构造运动陷落形成;温泉众多,地壳运动较频繁。
(2)河流是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甲湖对下游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湖泊补给下游河流;冬季降水丰富,湖泊蓄积径流)、澄清和净化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当堂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优秀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只参与陆地内循环的湖泊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测评,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