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
展开1.初步了解水圈的构成,知道陆地水和海洋水的区别,理解陆地水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明确陆地水体的类型、储量、分布、作用等基本情况,了解陆地水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以河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关系为例,通过绘制示意图解释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4.运用河流年内各月径流量示意图,总结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特征,结合区域特征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学会初步归纳影响河流水情变化的因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陆地水体的类型;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以示意图的形式来解释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1987年和2016年的咸海卫星影像对比”图文材料。
材料 咸海位于中亚,水域面积曾达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大湖泊。20世纪60年代以来,咸海水域面积不断缩小。1987年,咸海分成南北两部分。1998年,咸海水域面积缩小至2.98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大湖中仅排第八位。目前,咸海水域面积仅数千平方千米。
思考:咸海是什么类型的湖泊?咸海的补给类型可能有哪些?1987~2016年咸海的补给类型有什么变化?1987~2016年补给咸海的水量有何变化?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来,咸海为什么会急剧萎缩?咸海萎缩的过程中它的盐度是如何变化的?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陆地水体
【知识回顾】水圈
【多媒体展示】“地球水体存在形式”图,思考:水圈的含义及构成。
生:水圈是地表和近地面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板书)1.陆地水体类型
【多媒体展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和“水井”图,说出下列图片代表的陆地水体类型。
生: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地下水。
【活动】水圈的构成
【多媒体展示】“水圈的构成”图
步骤1:
1.100毫升量筒装100毫升清水,表示全球总水量100%。
2.用滴管吸出3.47毫升放入另一10毫升量筒中,标示为“陆地水”;再去掉0.94毫升,剩下的为“淡水”,占全球总水量的2.53%。
3.用滴管从“淡水”中取出约1.75毫升放入另一10毫升量筒中,标示为“冰川”,占淡水总量的69%。
4.用滴管再取出0.75毫升,标示为“深层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30%。
5.用滴管再取出一点,标示为“生物水+土壤水+沼泽水+大气水”。
6.最后剩下的为人类目前利用的,为“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步骤2:
1.拿出一张A4纸,纸张面积代表全球水储量100%。
2.撕掉“海洋水”部分(约占纸张96.53%),剩余的代表“陆地水”。
3.继续撕掉“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部分(约剩余纸张的27%)。
4.继续撕掉“冰川”部分(约剩余纸张69%)。
5.继续撕掉“深层地下水”部分(约剩余纸张97%)。
6.再撕掉剩余纸张的一部分,即去掉“生物水+土壤水+沼泽水+大气水”。
7.最后剩余纸张即为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师: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极少部分,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宝贵水资源。
(板书)2.陆地水体的影响因素
【多媒体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和“洞庭湖”图,思考: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类型、数量、分布等的影响。
生:气候湿润的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湖泊。
师: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案例】“贝加尔湖——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
【多媒体展示】“贝加尔湖及其水系示意”图,思考:①贝加尔湖的成因。②分析贝加尔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③分析贝加尔湖被称为冷暖双制的“天然空调机”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贝加尔湖是地壳断陷形成的湖泊。
2.多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起稀释作用;地处中纬度地区(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有安加拉河流出,带走湖中部分盐分。
3.贝加尔湖蓄水量大,湖水的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冬季降温慢;贝加尔湖结冰期长,冬季湖水结冰释放潜热(热量),减轻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所以,贝加尔湖被称为冷暖双制的“天然空调机”。
(板书)3.陆地水体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沙漠中的绿洲”、“三峡大坝”、“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和“南水北调线路”图,思考: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中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不仅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而且还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小结1】陆地水体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探究】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多媒体展示】“鄱阳湖湖岸地带”图文材料,结合教材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南矶湿地位于鄱阳湖湖岸地带,每年前来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候鸟达30多万羽,被誉为“白鹤王国”“候鸟乐园”。南矶湿地一年一度水陆交替,每年夏季(6~9月),南矾湿地一片汪洋,宽广的湖面上只剩下南山和矾山两座孤岛,岛上居民仅靠渔船与外界联系;每年冬季(10月至次年5月),南矶湿地内湖滩草洲一望无际,一条湖底公路可与外界相连。
问题:1.解释南矶湿地出现“一年一度水陆交替”现象的成因。
2.绘制简易示意图,说明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积雪等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鄱阳湖水系和长江水汇入湖区水量大;湖水位上涨,淹没湖岸;冬季降水少;鄱阳湖水系汇入湖区水量小;鄱阳湖水流入长江;湖水位下降,湖岸湿地干涸出露,位于湖岸地区,湖水较浅等。
2.
师: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河流呈线状且流动性好,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
(板书)1.河流与湖泊
师:湖泊接纳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并能暂时储存起来。
【案例】洞里萨湖与滑公河的相互补给
【多媒体展示】“洞里萨湖与滑公河”图文材料,思考: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的相互补给关系。
材料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
每年5月到10月,是东南亚的雨季,湄公河涨水,河水进入洞里萨湖,湖泊面积能增加到1.6万平方千米,水量达到80立方千米,从而大大减轻了湄公河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11月到翌年3月,是东南亚的旱季,湄公河水位降低,湖水进入湄公河,湖泊面积退缩到2 400平方千米,水量骤减。因此,湄公河水位在旱季不会降得太低,有利于维持航行并保证下游地区的灌溉。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师小结】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②人工湖泊一水库:可人为调节河流径流。③山地湖泊:我国的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④在内流区,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一旦入湖河流改道或断流,湖泊就会干涸。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咸海流域大量兴建灌渠,扩大耕地面积,进入咸海的径流量快速减少,导致咸海急剧萎缩。
【知识拓展】湖泊类型
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 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 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
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板书)2.河流与地下水
师:由探究可知,河流和地下水也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河流和地下水相互补给示意图”,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生:当河流涨水时,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这时,河流补给地下水,把部分河水暂时储存在地下;当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时,则地下水补给河流。
师: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使得河流在涨水时水位不至于过高,在没有雨水补给时也能长流不断。
【多媒体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图,思考:黄河下游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生:只有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师: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不存在地下水补给河流水的情况。
(板书)3.河流与冰川、积雪
【多媒体展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支流)和松花江年内各月径流量比率”图,思考:比较图中两条河流的径流量变化特点,说明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差异。
生:阿克苏河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出现夏汛。松花江在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师: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补给水量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
(板书)4.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探究】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结合问题情境与教科书相关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从雪山走来,源头有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长江向东海奔去,中游有湖泊的调节作用;长江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雨水是主要补给;我们赞美长江,它有无穷的源泉,整条河流都有地下水补给。下面是我国A、B、C、D四条典型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示意图。
问题:1.河流A以哪种补给形式为主?其径流量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2.河流B在3~5月形成春汛,其主要以哪种补给形式为主?该类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3.河流C以哪种补给形式为主?其径流变化特点是什么?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
4.河流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说明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的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以雨水补给为主。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3.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其径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我国西北地区。
4.地下水补给稳定而可靠,湖泊水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小结】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活动】了解影响科罗拉多河径流的因素
【多媒体展示】“胡佛大坝下游某断面流量年际变化”图文材料和问题。
材料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源头海拔超过3000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太平洋,全长2300多千米,上游山区年均降水量400~500毫米,贡献了86%的河流径流量。下游地处温带半干旱和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科罗拉多河年内径流量变化显著,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0%。干流上陆续修建了胡佛大坝等多座水坝。
问题:1.说出科罗拉多河上游和下游河流的主要补给。
2.推测科罗拉多河夏季径流量较大的原因。
3.比较胡佛大坝建成前后大坝以下河段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上游以雨水补给为主;下游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3.大坝建成后,下游地区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减小。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陆地水体的类型、影响因素、作用及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了解了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冰川融水补给 B.雨水补给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流域降水量增加 B.全球气候变暖 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大量修建水库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冬三季的径流量占全年的39%,则春季径流量占比最大,说明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2.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差异减小,说明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所致。
径流深是指通过河流出口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城面积所得的值。下图为长白山天池附近地区某河流小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径流深逐月变化图。完成3~4题。
3.冬季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A.降水 B.冰雪融水 C.天池水 D.地下水
4.4、5月径流深高于降水量的原因是
A.降水减少 B.积雪融化 C.冰川融化 D.草木返青
【答案及解析】 3.D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冬季该地区降水量少但径流深度大。因此,主要补给方式不是降水;长白山地区冬季寒冷,冰雪融水量很少,天池水结冰,因此,冰雪融水与天池水对河流的补给量很少;地下水为河流最稳定、最可靠的补给水源,受季节影响不大。
4.B 解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乖寒冷而漫长,有大量的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对河流水形成补给;4、5月为我国春季,积雪融水量大。
大泉河,敦煌莫高窟保护区内唯一的河流,因由河西走廊南盆地泉水汇流形成而得名。泉水汇流成河后纵穿河西走廊中部,经莫高窟前流入敦煌盆地。下图示意大泉河莫高窟断面径流量的日变化,断面以上流域为无人居住区。完成5~6题。
5.造成大泉河径流量日变化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下渗作用 B.人为引水 C.蒸发作用 D.冰雪融化
6.推测大泉河的枯水期最有可能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及解析】 5.C 解析;下渗作用没有明显的日变化。材料指出“断面以上流域为无人居住区”,可以排除人为引水。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泉河径流量日变化的特点是早上8时左右流量最大。20时左右流量最小,可以推测造成径流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蒸发;白天气温不断升高,蒸发量不断增加,轻流便减少。冰雪融化受气温的影响,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径流量大。
6.B 解析:大泉河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四个季节中,夏季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径流量最小,所以大泉河的枯水期最有可能为夏季。
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下图是某水库一年中流入量、流出量的变化曲线图(假设当地入湖河流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完成7~8题。
7.该水库一年中储水量最大的时期是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
8.该水库周边大量栽培油橄榄,则该水库所在地区的位置可能是
A.25°S~35°S的大陆东岸 B.30°N~40°N的大陆西岸
C.40°N~60°N的大陆西岸 D.30°S~40°S的大陆西岸
【答案及解析】7.B 解析: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期间,水库水量一直在增加,直到流入量等于流出量时水库储水量达到最大,由此可知,乙时期水库储水量最大。
8.B 解析:油橄榄适合在地中海气候区栽种,因此,该水库所在地区应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又因为该水库在6~8月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说明该地区6~8月降水少,为夏季,应该在北半球。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区
径流量变化
雨水补给
雨季(夏秋为主)
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普遍,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有时间性;连续性;水量稳定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
东北地区
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有时间性;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水量较稳定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较稳定;调节径流
河湖相对位置、湖泊水量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一般与河流互补
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关系
普遍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陆地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获奖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