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8078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37张,共37页。
2019年全国1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芣苢》 《诗经·国风·周南》——劳动者的欢歌芣苢——车前草《芣苢》宋·郑樵《诗辨妄》:《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劳动时唱的歌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内容:形式:手法: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汉以前被称为 或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诗歌从西周到春秋305《诗》 《 诗三百》风 雅 颂赋 比 兴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诗经知多少?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duōjiéluōxié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理解掇:拾取。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课文理解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芣苢》今译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任务一《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什么?赋 任务二:自由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重章叠唱 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采采芣苢,薄言”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 你读过具有重章叠唱这种诗歌结构的诗歌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贺新娘的诗 此诗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对新娘子婚姻幸福的祝愿。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全诗三章,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描写了妇女们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再读诗歌,这种重章叠唱的创作形式给人什么感受? 元·吴师道曾经这样评价: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全诗乐体现在哪里? 正是这种极为简单的重章叠唱的歌谣形式,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将劳动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出来。同时又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插秧歌》 杨万里——劳动者的赞歌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了解诗人诗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词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了解文学成就预习检测杨万里(1127-1206),字 ,号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 、 、 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廷秀 诚斋 陆游 尤袤 范成大 诚斋先生 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qú第二部分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móusuōjiǎshàshìzā第三部分文本研读秧田插秧拔秧抛秧插秧接秧育苗抛秧【思考】感受“画面美”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任务一和《芣苢》相比,这首诗中的劳动具有什么特点呢?诗人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思考5】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问题探究【思考2】感受“画面美”(二)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 ⑤农夫应答图。问题探究【思考1】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一)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 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问题探究【思考3】感受“手法美”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问题探究【思考4】感受 “情感美”(一)分析本诗情感。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问题探究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明晰主旨对比阅读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思考6】对比阅读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赧郎:红脸汉,指炼铜工人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连枷:打稻的用具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019年全国1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芣苢》 《诗经·国风·周南》——劳动者的欢歌芣苢——车前草《芣苢》宋·郑樵《诗辨妄》:《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劳动时唱的歌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内容:形式:手法: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汉以前被称为 或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诗歌从西周到春秋305《诗》 《 诗三百》风 雅 颂赋 比 兴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诗经知多少?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duōjiéluōxié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理解掇:拾取。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课文理解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芣苢》今译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任务一《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什么?赋 任务二:自由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重章叠唱 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采采芣苢,薄言”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 你读过具有重章叠唱这种诗歌结构的诗歌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贺新娘的诗 此诗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对新娘子婚姻幸福的祝愿。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全诗三章,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描写了妇女们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再读诗歌,这种重章叠唱的创作形式给人什么感受? 元·吴师道曾经这样评价: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全诗乐体现在哪里? 正是这种极为简单的重章叠唱的歌谣形式,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将劳动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出来。同时又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插秧歌》 杨万里——劳动者的赞歌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了解诗人诗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词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了解文学成就预习检测杨万里(1127-1206),字 ,号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 、 、 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廷秀 诚斋 陆游 尤袤 范成大 诚斋先生 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qú第二部分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móusuōjiǎshàshìzā第三部分文本研读秧田插秧拔秧抛秧插秧接秧育苗抛秧【思考】感受“画面美”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任务一和《芣苢》相比,这首诗中的劳动具有什么特点呢?诗人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思考5】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问题探究【思考2】感受“画面美”(二)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 ⑤农夫应答图。问题探究【思考1】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一)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 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问题探究【思考3】感受“手法美”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问题探究【思考4】感受 “情感美”(一)分析本诗情感。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问题探究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明晰主旨对比阅读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思考6】对比阅读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赧郎:红脸汉,指炼铜工人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连枷:打稻的用具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