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作品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解说《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后世影响据说这首诗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话说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家仇,竟然借助吴国的兵力把自己的祖国,楚国给灭亡了。他的好友申包胥苦劝他,多次晓以大义,可效果不佳。于是,申包胥就到秦国去请救兵来复国,可当时的秦哀公有些顾虑,因为和伍子胥一起率领吴兵的还有兵家始祖,孙武,还有就是秦哀公对于局势的考虑。于是,申包胥就靠着庭墙哭号,日夜不绝,水米不进,如此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答应出兵。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这里的《无衣》就是前面提到的这首诗,表示秦哀公所代表的秦国将士百姓愿意和申包胥所代表的楚国将士百姓同仇敌忾,共赴疆场。凭着这种气概,连孙武都避其锋芒,最后楚国得救了。
后世影响《秦风·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诗中的战士们参战有明显的目的,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这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王褒的《关山篇》、吴均的《战城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唐代王昌龄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具有这样的主调。
词句注释⑴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⑵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⑶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⑷修:整治。⑸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⑹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⑺偕作:一起行动。⑻裳:下衣,此指战裙。⑼甲兵:铠甲与兵器。⑽行:往。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小组合作探究,联系形式及内容作总结)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向前。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tà)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诗歌主旨《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拓展延伸结合学过的《无衣》,请联系下面这幅图写一首诗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教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朗读明大意,研读悟大旨,演读赏大美,迁移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背景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教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原文,词句注释,白话原文,创作背景,整体赏析,名家点评,后世影响,文本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