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5 诫子书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1.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积累名言警句。2.反复朗读,把握课文脉络,学会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重难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死于军中,谥(shì)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陆游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①君子②之行③,静④以⑤修身⑥,俭以养德。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②君子:有道德的人。 ③行:德行。④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⑤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⑥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俭”。“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非淡泊①无以②明志③ ,非宁静④无以致远⑤ 。
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③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④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①广:增长。②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先正面后反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学”“ 才”“志”的前提。将明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 ,险躁③则不能治性④ 。
①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②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③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④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从反面论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突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强调了“静”的作用。“躁”与“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年与时驰① ,意与日去② ,遂成枯落③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④ ,悲守穷庐⑤ ,将复何及⑥!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年华易逝,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否则必将碌碌无为,悔之晚矣。
①年与时驰(chí):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②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③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用庄重、慈爱的语调读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之情。 本文朗读节奏划分示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答文言文阅读之阐述启示类题目的方法解答文言文阅读之阐述启示类题目有以下几种方法:1.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2.析形象,知品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分析陈太丘、元方、友人的形象,我们可以得出“做人要守信”“做人要有礼”等启示。
3.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4.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的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如《狼》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们从议论中可以得出“狼无论多狡诈都不是人的对手,终将被勇敢智慧的人战胜”的启示。
1.解释下列句中标红词语的含义。(1)静以修身(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学无以广才( )(4)险躁则不能治性( )(5)遂成枯落( )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
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重点)2.正确理解本课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3.感受传统文化,体会父对子的殷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诫子书》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了文言文的语义、句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正反论证、突出观点的写作方法。
1.古今异义 古义:操守、品德。如“夫君子之行”。 行 今义:行走、行为、行动。如“千里之行”。 古义:内心安静。如“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今义:指环境安静。 古义:离开、消失。如“意与日去”。去 今义:往、到。
1.古今异义 古义:日子,岁月。如“意与日去”。 日 今义:太阳 古义:寒酸,破旧。如“悲守穷庐”。穷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古义:懈怠。如“淫慢则不能励精”。慢 今义:速度低。
2.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表目的的介词,用。 以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成:成就。 成 遂成枯落 成:成为。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
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动用,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
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
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
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
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提升了论述的效果。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
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磨砺品德。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2.文学常识填空《诫子书》选自《 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家、 _______家。
1.根据本课内容,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语。(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短意深本文仅仅86个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已成为广为传诵的修身名言。2.结构严谨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立论,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殷切叮咛,强调应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梁衡《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诸葛亮《诫外生书》李文炤《勤训》
古诗文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人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诚子书》全文。
1.解释下列标红词语的意思。(1)后值倾覆 值: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3)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悲守穷庐 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翻译下列句子。(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1)咨臣 以当世之事 (2)险躁 则不能治性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D.从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 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驰”和“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及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5教材习题课件ppt、15诫子书第1课时pptx、15诫子书第2课时pptx、15诫子书朗读mp3、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fl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图片课件ppt,文件包含第4单元15《诫子书》课时1pptx、第4单元15《诫子书》课时2pptx、15诫子书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