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什么是科学探究达标测试
展开2什么是科学探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2.表内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步骤1 |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
步骤2 |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
步骤3 |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
步骤4 | 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3.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最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 鼠妇只数 |
水泥路上 | 0 |
水槽边的石头下 | 24 |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 18 |
干草地中 | 2 |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4.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东钱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菜青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
C.宁波植物园哪种花卉最美
D.不同的人指纹的纹路是否相同
5.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弗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也许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6.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7.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为研究中国气候变迁,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天观察气候与生物的关系。下列观察不属于竺可桢观察范围的是
A.观察候鸟迁徙,蛇、蛙出洞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B.观察自然界植物的发芽、开花、落叶等现象
C.观察天气现象
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系
8.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它们却在距今约六千多万年前神秘地灭绝了。科学家们提出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的碰撞有关,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
9.为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明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作出结论。其中“测量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规则的是()
A.在实验室吃零食
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
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人老师指定的废液缸中
D.将固体垃圾或者有毒有害溶液直接倒人水槽
11.科学实验常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以获得所需的各种数据。下列工具中不能进行测量的是()
A.试管 B.天平 C.温度计 D.电流表
1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它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13.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探究而获得。下列事实所对应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橡胶不易导电——没有电荷
B.海水晒盐——蒸发结晶
C.高压锅——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D.吐鲁番的瓜果特别甜——吐鲁番的日照时间特别长且昼夜温差大
14.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结论 B.交流评价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
15.把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
A.75℃ B.55℃ C.15℃ D.35℃
二、填空题
16.1984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1)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于___中。
(2)扭角羚是一种大型珍稀动物,要___。
(3)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____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仔细观察
17.不能将固体垃圾或有害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以免 或 。实验完毕后,将你的实验区域 ,并清洗 。
18.用滚轮法测某圆柱体的周长时,某同学用纸进行包扎时,不紧贴圆柱体,则测量值要比实际值偏 。
19.阅读材料: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天,有7个孩子突然病倒了,并伴有腹泻、胃痛、发烧、呕吐等症状。数日后,又有43人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化验结果显示,所有的患者都感染了一种能够通过染菌的肉或蛋传播的细菌。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感染上病菌的呢?为什么有些孩子感染了,而另一些孩子却没有?研究员认为这些细菌来自于某些染菌的食物。于是他们商量一部分研究员去进行询问,另一部分研究员去调查孩子们的活动场所。调查发现,孩子们没有在一起吃饭,他们去动物园参观了一种蜥蜴展览。研究员经检查发现了一只蜥蜴确是此病菌的携带者。但展览的动物是不许触摸的,又怎么会感染到孩子们身上呢?
于是,研究员仔细询问了孩子们在展区的活动,并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那些没有得病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洗过手的孩子没得病,而没洗手的孩子则病了。 对信息的进一步筛选和分析发现,凡是接触过木栅栏又没洗手的孩子都病了。而对木栅栏的检验的确发现了该病菌。原来孩子们得病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们爬上围护蜥蜴的木栅栏,没有洗手就直接吃了东西,病菌就由口腔进入了他们的体内。
(1)提出的问题是 ;
(2)建立的假设是 ;
(3)“他们商量一部分研究员去进行询问,另一部分研究员去调查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0.某同学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图中测得水的体积为________,水和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则小石块体积为________;若在图中第一步测量时,某同学俯视,则所测得小石块体积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甲、乙两同学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时采用不同的方法.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后水的体积V1, 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__(选填“甲”或“乙”).
⑵如果两同学读数方法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比较大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三、简答题
2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乌鸦喝水》(如图所示)故事里的乌鸦真的都能喝到水吗(假设水要满到瓶口)?影响乌鸦能否喝到水的因素有哪些呢?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mL、300mL、350mL)、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mL)、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1)小柯找来三个塑料杯,目的是研究乌鸦能否喝到水是否与容器______有关。
(2)小柯往一个空杯里加入一些水,再往里投钢珠,发现无论投入多少,水都不能满到杯口,是不是原先杯里的水太少?杯里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行?请你设计方案,测出往该塑料杯里投钢珠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小水量。______。
(3)已知往300mL的杯子里投钢珠测出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小水量为145mL。现在往空杯里加145mL水后,投入鹅卵石。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投入多少鹅卵石,杯内水位虽有差异,但都不能满到杯口,接着往其中投入沙子,水面上升并溢出杯口。说明乌鸦能否喝到水,还跟_____有关。
23.分析资料:
人类征服疟疾的历程
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的原因,以便能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里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的人就大大减少了,甚至消失了。科学家们就思考:引起人体患疟疾的疟原虫和沼泽地里的水有什么关系呢?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了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开始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方法。
(1)根据以上材料: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是:引起人体患疟疾的疟原虫和沼泽地里的水有什么关系呢?对此问题科学家们作出的假设:________,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蚊子的唾液腺属于________(选填“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
24.一木块长11.1mm、宽22.2mm、高33.3mm,现改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来量它。请你分别计算出两次测量的木块体积,并比较有多大误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5.有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写出该科学家所研究的其中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细胞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细胞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生物体习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生物体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3 细菌和真菌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科学3 细菌和真菌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