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1.(3分)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或结论不一致的是( )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2.(3分)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NaB.HC.Cl2D.2N
3.(3分)如图所示,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AB.BC.CD.D
4.(3分)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大力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D.人走灯灭、节能减排
5.(3分)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一定排在氢的前面
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弱
C.M可能是铝
D.反应前后M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6.(3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可以将海水转为淡水
D.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负极的2倍
7.(3分)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属铜B.干冰C.石墨D.食盐
8.(3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B.动物呼吸C.水结成冰D.酒精挥发
9.(3分)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0.(3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
A.面粉和米粉:碘酒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N2和CO2:澄清石灰水
11.(3分)现代航空技术使用高能燃料液氢和助燃剂液氧,在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时生成水。下列有关氢气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化合物
12.(3分)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氯化钾B.磷矿粉C.硝酸钠D.硝酸钾
13.(3分)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14.(3分)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有关下列几种化学符号说法正确的是( )
①2CO2
②K2CO3
③N
④SO42﹣
⑤
A.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①②
B.③表示一个氮分子
C.⑤表示的是一种离子
D.④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二、填空题
15.(3分)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16.(3分)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加强双赢合作,2010年10月中俄原油管道已经全线贯通,按照双方签署的石油管道运输协议,中俄输油管线每年向我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为20年。则回答:
(1)化石燃料是当今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有石油、 和天然气,则化石燃料都属于 (“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2)石油又叫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则说明石油属于 。
A 化合物
B 混合物
C 纯净物
D 单质
(3)为了珍惜石油等化石燃料,我们从生产、生活中如何作以考虑 。
17.(3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钙原子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3)硫酸根离子 ;
(4)显正三价的铝元素 。
三、科学探究题
1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1) ,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2) (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3) 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4)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5) ,观察到(6) ,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7) 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 。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实验结论】(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 (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2中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 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6)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 (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四、计算题
20.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采用图1装置通过焙烧MnCO3制取Mn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CO3+O22CO2+2MnO2。
(1)实验过程中,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焙烧MnCO3制取MnO2应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 ℃。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为 (填化学式)。
(3)试根据化学方程式求46.0g MnCO3通过焙烧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4)若把反应温度控制在900℃,充分反应后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g。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3分)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或结论不一致的是( )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是一种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水的组成、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分)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NaB.HC.Cl2D.2N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意义。
A、Na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钠元素,还能表示钠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B、H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符号是氯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符号可表示2个氮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3分)如图所示,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AB.BC.CD.D
【分析】根据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则液体与瓶内的物质反应后或溶解后,造成气体体积减少或瓶内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烧瓶内气体体积增加,瓶内压强增大,气球缩小,故选项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烧瓶内压强增大,气球缩小,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造成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膨胀,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烧瓶内气体体积增加,瓶内压强增大,气球缩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使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原理(反应或溶解吸热或造成气体体积减少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大力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D.人走灯灭、节能减排
【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推广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合题意;
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垃圾的产生,会造成污染,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既能将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不合题意;
D.人走关灯、少开空调可以节约电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5.(3分)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一定排在氢的前面
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弱
C.M可能是铝
D.反应前后M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A、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M+2AgNO3═M(NO3)2+2Ag,说明M比银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不一定排在氢的前面,该选项不正确。
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该选项不正确。
C、M不是铝,是因为硝酸铝中的铝元素化合价是+3,而M(NO3)2中的M的化合价是+2,该选项不正确。
D、反应前后M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由0变成+2,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6.(3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可以将海水转为淡水
D.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负极的2倍
【分析】A、根据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析回答;
B、根据水的组成分析;
C、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解答】解:A、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故A叙述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叙述不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能吸附海水中的氯化钠等,不能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将海水转为淡水,故C叙述不正确;
D、电解水时,在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故D叙述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加强有关水的基础知识的归纳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7.(3分)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属铜B.干冰C.石墨D.食盐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B.动物呼吸C.水结成冰D.酒精挥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动物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水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9.(3分)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3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
A.面粉和米粉:碘酒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N2和CO2:澄清石灰水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面粉和米粉中均富含淀粉,均能使碘酒变蓝色,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升高、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1.(3分)现代航空技术使用高能燃料液氢和助燃剂液氧,在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时生成水。下列有关氢气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化合物
【分析】根据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时生成水,结合分子的基本性质、化合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构成分子分别是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氢分子、氧分子变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氧气分别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化合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3分)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氯化钾B.磷矿粉C.硝酸钠D.硝酸钾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磷矿粉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3分)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分析】根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结合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烟头”能引发火灾吗,是因为烟头燃烧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而不是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特征、燃烧的条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3分)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有关下列几种化学符号说法正确的是( )
①2CO2
②K2CO3
③N
④SO42﹣
⑤
A.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①②
B.③表示一个氮分子
C.⑤表示的是一种离子
D.④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因此表示一种物质的是②,错误;
B、一个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表示为N2,错误;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能表示离子的是④,错误;
D、④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二、填空题
15.(3分)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是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氯化钾 (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50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上层的清液达到饱和状态;
(2)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3)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所以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50g=50g;
(4)A、等质量的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A正确;
B、烧杯①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烧杯②中一定有固体析出,故B错误;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故C错误
D、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温到t2时,两种物质都完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液质量都相等,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1)是;
(2)氯化钾;
(3)50;
(4)A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3分)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加强双赢合作,2010年10月中俄原油管道已经全线贯通,按照双方签署的石油管道运输协议,中俄输油管线每年向我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为20年。则回答:
(1)化石燃料是当今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有石油、 煤 和天然气,则化石燃料都属于 不可再生 (“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2)石油又叫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则说明石油属于 B 。
A 化合物
B 混合物
C 纯净物
D 单质
(3)为了珍惜石油等化石燃料,我们从生产、生活中如何作以考虑 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寻求石油的代用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和燃料,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等 。
【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石燃料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合理使用能源的好处进行分析。
【解答】解:(1)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属于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煤;不可再生;
(2)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说明石油由很多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B;
(3)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寻求石油的代用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和燃料,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等可以节约化石燃料。故答案为: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寻求石油的代用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和燃料,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石燃料及新能源的使用,难度不大。
17.(3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钙原子 3Ca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
(3)硫酸根离子 SO42﹣ ;
(4)显正三价的铝元素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钙原子就可表示为:3Ca;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其符号为:N;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SO42﹣;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显正三价的铝元素为:。
故答案为:(1)3Ca;
(2)N;
(3)SO42﹣;
(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三、科学探究题
1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2) BaCl2 (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3) 丙 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4) BaCl2+Na2CO3═BaCO3↓+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5) 碳酸钠溶液 ,观察到(6) 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7) 实验现象 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分析】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酚酞试液遇到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色。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解答】解: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故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溶液M中没有盐酸,因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M中没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因为氢氧化钡、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溶液M中有氯化钡。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丙同学的猜想。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没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的猜想正确,说明没有氯化钡,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实验现象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BaCl2;
【分析与交流】丙;BaCl2+Na2CO3═B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碳酸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总结与提升】实验现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 点燃白磷或红磷 。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五氧化二磷+水→磷酸 。
【实验结论】(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① 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 不能 (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因为当氧气浓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支持燃烧,即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2中 C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 DE 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6)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 铁 (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分析】(1)根据红磷和白磷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文字表达式;
(3)(4)题干实验现象分析;
(5)根据图像信息分析;
(6)根据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分析。
【解答】解:(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即点燃白磷或红磷。
(2)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五氧化二磷+水→磷酸;
(3)白磷燃烧,说明红磷燃烧后氧气有剩余,即猜想①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因为当氧气浓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支持燃烧,即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在图2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DE段,因为此段氧气浓度急剧减少。
(6)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
故答案为:(1)点燃白磷或红磷。
(2)五氧化二磷+水→磷酸;
(3)①;
(4)不能;因为当氧气浓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支持燃烧,即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C;DE;
(6)铁。
【点评】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题干信息、所需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
四、计算题
20.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采用图1装置通过焙烧MnCO3制取Mn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CO3+O22CO2+2MnO2。
(1)实验过程中,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焙烧MnCO3制取MnO2应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 300 ℃。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为 O2 (填化学式)。
(3)试根据化学方程式求46.0g MnCO3通过焙烧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4)若把反应温度控制在900℃,充分反应后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8.4 g。
【分析】(1)根据焙烧MnCO3制取MnO2时生成物随温度的变化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3)根据MnCO3的质量和发生的反应分析回答;
(4)根据在900℃时MnCO3发生的反应分析计算。
【解答】解:(1)由实验过程中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图示可知,在焙烧MnCO3制取MnO2的过程中,温度高于300℃就要生成Mn2CO3或MnO,所以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300℃。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为氧气,化学式是O2。
(3)设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x。
2MnCO3+O22CO2+2MnO2
230 174
46.0g x
解得:x=34.8g
答: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34.8g
(4)设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y。
MnCO3CO2↑+MnO
115 87
46.0g y
解得:y=28.4g
故答案为:(1)300;
(2)O2;
(3)34.8g
(4)28.4。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选项
滴管内物质
平底烧瓶内物质
A
稀盐酸
锌粒
B
水
氧化钙
C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气体
D
碳酸钠溶液
稀硫酸
选项
滴管内物质
平底烧瓶内物质
A
稀盐酸
锌粒
B
水
氧化钙
C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气体
D
碳酸钠溶液
稀硫酸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是,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word版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9%,1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