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ppt课件
展开齐宣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 才以:用。 运:运转,转动。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才有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 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亥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萌芽,发端。 之:主谓取独。 是:这。犹:就像。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而:表转折。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保:安定。事:侍奉。
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一、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首先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然后,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再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
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解释:仁就是做人的原则。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人生正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i)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解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修身的“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四端”及其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祭奠先烈,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们诵读经典,传承经典,现实意义是什么?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坚守的阵地,我们都要耸立在我们所要坚守的阵地上
延续精神血脉,砥砺奋斗意志
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同“____”,________。(2)若火之始然“____”同“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赡养、侍奉
①惊惧 ②哀痛,同情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孟子语录,📚知人论世,🎓走进孟子,🎓后世评价,📚关于《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文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