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4 教学课件_芣苢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1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课件ppt
展开任务一:走近名著 熟记常识
活动1:《诗经》简介。
《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任务二:诵读感知 尝试翻译
活动1:自由朗诵,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意轻重音、停顿,带着欢欣的情感
活动2:自主朗读,结合注释,尝试将本诗翻译成现代文。
⑴采采:茂盛的样子。⑵薄言:“薄”“薄”都是助词,无实义。⑶有:取得,获得。⑷掇(duō):拾取,摘取。⑸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⑹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⑺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自主朗读,结合注释,尝试将本诗翻译成现代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任务三:品读诗句 感知情感
活动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少变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活动2:《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采:采摘有:取得,获得。掇(duō):拾取,摘取。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这六个动词用词连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从最开始的“有”“采”再到“掇”“捋”,最后“袺”“襭”,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劳动人民从开始劳动到满载而归的场景,富有诗情和画意。
活动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结构: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内容和主题:深化了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任务四:拓展视野 思想交锋
活动1:仔细读下面的观点,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观点(二):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
赞同观点(一)。理由:(1)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2)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3)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芣苢》一诗比“杭育杭育派” 自然是高明多了——它虽然是两句成一节拍,不断反复,但毕竟有形象的描绘与动词的屡换,——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过反复的有节奏的歌声,去协调那反复的有节奏的动作,去模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上,它和 “杭育杭育派”还是一脉相通的。“口唱山歌手不闲”。在《芣苢》 中,劳动者灵巧的手的动作,也就成了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诗“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的就在一个动词,一共变换了六个字:采、有、掇、捋、袺、襭。
这六字可以细分为三组,即: (1) 采、有 (有即采得) ,这是对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虽然概括,还不具体; (2) 掇、捋,这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的抹,写来很真切很生动,是没有劳动经验者难以捕到的动词; (3) 袺、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从采写到盛,是完全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的,它取自生活,是不必用意而自工的神来之笔。由此我们又发觉,这支口头创作的歌在笔录为诗时分为三章,也是深具匠心的。
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精品ppt课件,共1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插秧歌宋杨万里,拓展学习,链接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六义”,四言诗,词语注释,课文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