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1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2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3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4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5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6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7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35张第8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图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怀古咏史诗,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登临地点,怀古之作,辛弃疾,1孙权其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诵读,理解并赏析词中的典故。2、体味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复杂情感。
    理解并赏析词中的典故,体味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复杂情感。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古事、古人、古迹),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写作背景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沦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tuō zhòu)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临古地忆古人思古事抒己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感受英雄的悲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字词句义梳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业绩,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寻常巷陌:普通。金戈铁马:指代精锐部队。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可堪回首: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二、细读文本,探讨为什么说辛弃疾是个悲情英雄, 感受用典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初典故识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国。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曾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终未被用,国无可救。辛弃疾,在这首词末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书虽高,尚有余勇,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曰:“微觉用事多耳”,但明代杨慎在《词品》:“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更多的人甚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
    第一组:孙权和刘裕两典切题中之“京口”
    孙权建都京口,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刘裕出生在京口,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两个例子类举,并不显得重复。
    第二组:刘义隆和拓跋焘切国家时势 , 两个典故之间是因果关系。
    刘义隆的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被拓跋焘追至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 同时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又和其父亲刘裕的胜利北伐形成了对比。
    孙权和刘裕两典让我们感到英雄无觅的悲凉,刘义隆和拓跋焘两典让我们感到时局危急的悲愤,作者虽然年纪老大,可仍然有一颗力图恢复,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但是一个“凭”(解释为“靠”)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典可谓环环相扣,绝望堆砌可言,这种手法使整首词呈现出含蓄沉潜的艺术魅力。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
    对英雄业绩的仰慕,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
    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定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从而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作用:言简意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①用典故,非常典雅,有文化味;②含蓄,意在言外;③用典还可以运用它的多义性,一语双关,甚至一语多关;④丰富诗歌的内容,扩大诗歌的意境,使诗句辞约意丰,含蓄蕴藉。
    三、拓展文本,辛弃疾是如何成为悲情英雄的。
    备注一:“归正人”的身份 辛弃疾是南宋建立后从金地归正的义士,朝廷对他这类人才其实深抱戒心,是以辛弃疾归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沉沦下僚。后来他的行政才能逐渐为当权者所知,尤其是在缉捕“寇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他最终成为朝廷方面的大员。以他的出身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何况他的治政风格令某些讲究宽忍的儒者深为不满,他的仕途生涯屡遭波折也就并不奇怪了。在宋朝那种重京官而轻外官的整体氛围下,辛弃疾无缘进入权力的中枢系统,终究只是朝廷镇抚百姓的一颗棋子、一个工具罢了。
    备注二:朝廷的软弱 南宋,这是一个偏居江南、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甚至屈膝求和的朝代,而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多是权臣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准备不足,将帅乏人,最终招致溃败,更加畏金如虎。权臣、外戚韩侂胄主持北伐,失败,金人索要他的头颅,宋人居然真的把他暗杀,献头颅于金国。如此龌龊下作之事也能做得出来,可见南宋之软弱腐朽。
    备注三:主和派屡占上风 26岁的辛弃疾上书孝宗《美芹十论》,客观分析形势,提出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书《九议》,再述抗金方略,以此唤醒南宋君臣的抗金热情。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两书石沉大海。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备注四:自身的性格 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加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于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场风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因为这个原因,辛弃疾为政期间,屡遭弹劾。依宋朝当时的政治博弈和权力制衡,再有志向再有能力的文臣武将都未必能够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剧。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对古代先贤的追慕与崇敬,表现了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荀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来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试完成下表。
    2.情境式默写(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2)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相关课件

    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课课件ppt,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ppt课件,共1页。

    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走进词作,创作背景,初读词作,正字音梳词义,再读词作,概括大意,多用典故,预习初测,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