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01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02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03
    还剩6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实验部)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原料颗粒的紧密程度 B.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C.所使用原料的干燥程度 D.所使用原料的新鲜程度
    2.提取茉莉精油的正确步骤是(  )
    A.鲜茉莉花+清水―→水蒸气蒸馏―→除水―→分离油层―→茉莉油
    B.鲜茉莉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茉莉油
    C.鲜茉莉花+清水―→除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茉莉油
    D.鲜茉莉花+清水―→分离油层―→除水―→水蒸气蒸馏―→茉莉油
    3.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原料、相应精油的名称及适宜的提取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胡萝卜、胡萝卜素、萃取法
    B.橘皮、橘皮油、压榨法
    C.玫瑰花、玫瑰精油、压榨法
    D.薰衣草茎叶、薰衣草油、蒸馏法
    4.新鲜的柑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和水分,压榨之前,需要将柑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灰水能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
    B.石灰水是强碱,浸泡主要是为了中和柑橘皮中的酸性物质
    C.浸泡后的柑橘皮要用流水漂洗,避免与皮肤接触
    D.橘皮在石灰水中的浸泡时间应在10 h以上
    5.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6.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食品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主要微生物
    酵母菌
    醋酸菌
    毛霉
    醋酸菌
    制作装置或操作步骤






    A.A B.B C.C D.D
    7.请结合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进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程一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现代腐乳生产时通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B.流程二中,需要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且盐量逐层递增
    C.流程三中,卤汤配制中添加12%左右酒的目的是满足食用者饮酒需要和调节口味
    D.流程四中,密封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以防瓶口被污染
    8.请选出分离土壤细菌的正确操作步骤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10 g土壤,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③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④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9.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固氮细胞
    A.④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只有③④
    10.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它们所含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B.发酵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C.发酵过程中应及时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及时检测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
    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11.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先去除烂子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掉污物
    B.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体积分数为 70%的盐酸消毒
    C.A 过程是酒精发酵,A 过程结束后,只需要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就能产生果醋
    D.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是温度、时间、菌种等
    12.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D.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E.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13.图1表示内环境模式图,图2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⑤、④和②
    B.如果图1中的③是肝细胞,则血浆流经肝组织后血糖浓度降低
    C.据图2可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
    14.下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注射促胰液素,则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的胰蛋白酶含量会增加
    B.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6层生物膜
    C.如果血糖浓度过高,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D.正常情况下,A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B液
    15.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1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17.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
    18.糖原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糖原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原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
    B.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
    C.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D.给糖原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19.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20.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
    B.初到高原,细胞内氧气减少导致乳酸含量变化,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C.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
    D.进食后,血糖上升,使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21.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
    22.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B.某人摄入了较多的碱性食品后会使血浆的pH明显上升
    C.病毒侵染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全部属于细胞免疫
    D.增加尿液排出量是体温调节中增加散热的重要途径
    23.如图表示的是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为 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B.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24.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的分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上述调节机制既保证胰腺及时分泌又可减少物质能量的浪费
    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
    D.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不通过神经中枢直接到达胰腺
    25.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26.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是单向的
    B.兴奋的产生以细胞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
    C.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沿树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的
    27.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b为神经元胞体膜
    B.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做抗原,患者的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C.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的应答
    D.图中显示相关递质一定为兴奋性递质
    28.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9.甲、乙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B.细胞内外各种类型受体其结构都具有特异性,图乙中雄激素能被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处
    C.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
    D.雄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
    30.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 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
    B.实验时甲组应选用雌性大鼠,乙组应选用雄性大鼠
    C.实验设计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D.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
    31.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D.在发挥作用后,要立即被灭活
    3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33.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以下正确的是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浆细胞,c代表抗体
    34.在机体缺氧时,肾脏可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过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了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参与免疫调节
    35.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甲患者
    乙患者
    T3(ng/dL)
    4.1
    345.1
    10~200
    T4(ng/dL)
    2.8
    15.8
    5.5~12
    TSH(ulu/mL)
    22.7
    0.1
    0.2~7.0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36.图1表示胰岛素浓度与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B.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导致曲线甲上升
    C.若E为神经中枢,a为寒冷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甲状腺和肾上腺
    D.若E为神经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和产生渴觉
    37. 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RNA不完全相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38.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39.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浓度在50~100 μmol•L﹣1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促进效果下降
    B.浓度高于1 μmol•L﹣1的ACC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
    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
    D.根据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效果可知ACC具有两重性
    40.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有三种观点: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下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作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b、c<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
    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
    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
    D.该实验还可以说明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41.科研人员将萌发力不同的两批成熟玉米种子在28 ℃的蒸馏水中浸泡24h后,对玉米种子胚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种子产生赤霉素的场所是胚
    B.GA和ABA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效应是相互对抗的
    C.ABA含量较高可能是导致低活力种子萌发率较低的原因
    D.玉米种子内GA和ABA的含量与种子活力呈正相关
    42.如图,大麦种子的胚乳外面环绕着一种特殊的细胞,叫糊粉层。种子萌发期间,糊粉层合成和释放水解酶,分解贮藏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而胚在萌发期间会产生赤霉素。科学家将大麦种子的胚除去,发现种子不能萌发,于是推测胚在种子萌发时的作用是产生赤霉素诱导糊粉层合成水解酶。为证实这个观点,需做的实验是( )

    A.向结构完整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
    B.向除去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
    C.向除去糊粉层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
    D.向同时除去糊粉层和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
    43.生长素渠道化假说用来解释叶脉的形成。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生长素,并运输到叶基部(叶柄),生长素流经细胞时会诱导细胞成为更有效的生长素运输载体,最开始具有稍高浓度生长素的细胞成为更好的载体,并从周围细胞中汲取生长素,使得生长素运输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这些生长素运输的渠道成为叶脉的基础。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呈负反馈
    B.生长素由叶边缘到叶基部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C.实验研究时可用外部施加的生长素替代来自叶顶端的生长素
    D.该假说内容不涉及生长素的两重性
    44.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②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③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斗争b最激烈 
    ④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46.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B.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C.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D.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近于零
    47.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夜行性植食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到树下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粪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粪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
    C.树懒蛾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三趾树懒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
    48.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值K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9.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B.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50.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5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 者与分解者
    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 f+i+l
    C.若一段时间内草原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a×106kJ
    D.食物链中处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分解者
    5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5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54.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也已经很少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
    C.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55.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 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 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56.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_____,从而使其分泌_____,经_____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_____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表明机体还可通过_____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时间/剂量

    分泌量 (滴/15min)

    时间/剂量

    分泌量 (滴/15min)

    时间/剂量

    分泌量 (滴/15min)

    刺激迷走神经

    3min

    8

    3min

    8

    3min

    8

    注射促胰液素

    1mg

    11

    2mg

    37

    3mg

    62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3min和1mg

    43

    3min和2mg

    88

    3min和3mg

    120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_____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_____作用。
    57.如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a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量,都与图b相同。

    (1)图b中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
    (2)图a中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否流向农作物?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
    (3)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农作物秸秆→葡萄糖→酒精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__________→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________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__________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酶。为了进一步确定筛选出来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我们还要进行_______________实验,最后对分解纤维素产生的__________进行定量分析。
    (3)图中第二步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________,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_____________,其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图表所示配方的培养基可筛选某种细菌,该细菌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琼脂
    15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1)该培养基可筛选的细菌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从土壤中获取的样本含该细菌的数量较少,则需要对样本中的细菌进行扩大培养,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表格中的培养基,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对该细菌进行计数,则将得到的细菌用__________法接种,为了确定该细菌确实属于所要分离的细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试剂)。
    (4)另一种接种细菌的方法是________,该方法操作时,每一次划线前都要进行灼烧,目的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原料颗粒的紧密程度可以影响萃取效率,但不是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原因,A错误;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B正确;所使用原料的干燥程度即含水量可以影响萃取效率,但不是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原因,C错误;所使用原料的新鲜程度是影响萃取效率的原因,但不是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原因,D错误。
    2.B
    【解析】
    【详解】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茉莉精油时,应先将新鲜的茉莉花与清水共沸进行蒸馏,然后在得到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使之分层,然后进行分液,为除去茉莉油中仍存在的水分,可加入无水硫酸钠,过滤后可以得到较纯的茉莉油。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胡萝卜可以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A正确;橘皮可以提取橘皮精油,用压榨法,B正确;玫瑰精油的提取用蒸馏法,C错误;薰衣草茎叶可以用蒸馏法提取薰衣草油,D正确。
    4.B
    【解析】
    【分析】
    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使用水中蒸馏法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压榨之前需要使用石灰水浸泡10小时以上,原理是石灰水能够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详解】
    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使用石灰水浸泡的原理是石灰水能够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A正确;用石灰水浸泡柑橘皮主要是利用它的强碱性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而不是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B错误;石灰水有强碱性,所以应避免与皮肤接触,C正确;为提高出油率浸泡时间要达10小时以上,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B。
    5.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对等的实验。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则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而接种了的牛肉育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对照组。
    【详解】
    取稀释相同倍数的菌液,分别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上,则前者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后者生长的菌落数目,因此,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即为所需要的对照设置,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应与选择培养基一样进行接种、培养。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6.B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
    A、该装置中不需要温度计,换成充气管;排气管不能插入到液体中,否则发酵液会从导管溢出,A错误;
    B、醋酸菌是好氧菌,通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发酵,B正确;
    C、腐乳制作过程的主要微生物是毛霉,先让毛霉生长,后加盐腌制,否则盐会抑制毛霉生长,C错误;
    D、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所以在坛口加水,可以制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增殖,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
    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种优良的毛霉菌种制作而成的,A正确;流程二的具体操作是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B正确;卤汤中加入酒精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杂菌生长,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C错误;密封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的目的是防止瓶口被污染,D正确。
    故选C。
    8.C
    【解析】
    【分析】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
    【详解】
    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的正确的操作步骤:①土壤取样→②制备土壤溶液:称取10 g土壤,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④制备土壤样品稀释液: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③涂布平板分离: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
    故选C。
    9.A
    【解析】
    【详解】
    固氮菌的氮源是氮气,所以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是④固氮细菌可以生长;霉菌是真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后,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如大肠杆菌、固氮细菌)和放线菌,但是不抑制真菌,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出②霉菌;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如大肠杆菌、固氮细菌)和霉菌,所以可以筛选③放线菌,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选择培养基的作用,识记不同的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与原理不同,因而可以选择出不同的微生物。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好泡菜的标准是咸淡适中、酸度适中、亚硝酸盐含量低,所以制作泡菜时要利用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新鲜蔬菜或其他原料,A正确。发酵的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因微生物活动强弱而发生变化,所以应及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而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一般采取比色法,所以B、C正确、D错误。故选D.
    11.D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
    【详解】
    A、制作果酒时,应该先用清水冲洗掉污物,再去除烂子粒和枝梗,A错误;
    B、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B错误;
    C、A过程是酒精发酵,A过程完成后,除了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还要通入氧气,才能产生果醋,C错误;
    D、根据流程图可知,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是温度、时间、菌种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
    12.D
    【解析】
    【详解】
    据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A,由血浆①进入组织液②,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项正确;血浆①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C项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③和血浆①,D项错误。
    13.B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1:表示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④表示淋巴,⑤表示血浆。
    2、分析题图2: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组成的。
    【详解】
    A、图2中的甲血浆,乙淋巴和丙组织液分别对应图1中的⑤、④和②,A正确;
    B、如果图1中的③是肝细胞,则血糖浓度较高时,血浆流经肝组织后氧浓度降低,血糖浓度较低时,血浆流经肝组织后氧浓度升高,B错误;
    C、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组成的,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管系统的补充,主要由广布全身的淋巴管网和淋巴器官(淋巴结、脾等)组成,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D正确。
    故选B。
    【点睛】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而胰液属于外分泌液,分泌到消化道中去,A错误;红细胞中的氧气要先穿过1层红细胞膜,再穿过2层血管壁细胞膜,再穿过1层组织细胞膜,最后穿过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B正确;如果血糖浓度过高,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增加,C错误;据图分析,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血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D错误。
    15.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局部组织液增多,A正确,故选A。
    16.B
    【解析】
    【分析】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
    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详解】
    A、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与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属于免疫异常,C正确;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B。
    【点睛】
    17.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详解】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单向的,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错误;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只能由组织液运输到淋巴,D错误。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原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糖原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原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
    据图分析: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在一定范围内,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增大不断增大,但载体数量有限,转运速率会达到最大,B错误;
    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的葡萄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几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20.D
    【解析】
    【详解】
    当氧气供应充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而在有氧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A项正确;初到高原,因空气稀薄致使细胞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乳酸的产生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B项正确;乳酸的含量增加,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因此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C项正确;进食后,血糖上升,对胰岛B细胞和下丘脑相关神经的刺激增强,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D项错误。
    21.A
    【解析】
    【详解】
    A、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d是胰岛素,c是抗利尿激素,a、c、d这三种激素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b是经过组织液达到突触后膜,A项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所以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B项正确;
    C、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项正确;
    D、a、c、d这三种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激素作用的特点、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下,能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处在炎热环境中,主要依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详解】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A正确;
    B. 由于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上升或降低,B错误;
    C. 病毒侵染人体后引起的免疫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C错误;
    D. 高温条件下,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增加汗液排出量是增加散热的重要途径,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了下丘脑的功能、人体稳态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等知识的。
    2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28℃,温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40℃左右,A正确;
    B、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之间,故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正确;
    C、大鼠进行正常体温进行调节,温度变化在交叉之间,即37℃左右,C正确;
    D、敏感程度越大,放电频率越大,偏离敏感温度,放电频度减小,D错误。
    故选D。
    【点睛】
    24.B
    【解析】
    【详解】
    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是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项错误;上述调节机制既保证胰腺及时分泌又可减少物质能量的浪费,B项正确;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不是不定向的,但促胰液素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胰腺细胞,C项错误;反射的发生必须以完整的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必须通过神经中枢,所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中枢传输到胰腺,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是C选项,一定要记住激素虽然有靶器官或靶组织等结构,但是却不能定向运输。
    25.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详解】
    A、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A错误;
    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B错误;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26.B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
    A、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是单向的,A错误;
    B、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B正确;
    C、两个神经元之间靠突触传递兴奋,而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膜上,且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通过电信号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
    27.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
    A、图中a为神经元的轴突,b为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
    B、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B错误;
    C、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切除胸腺的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C错误;
    D、图中显示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为兴奋性递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
    28.A
    【解析】
    【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A错误;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C正确;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过程

    特点

    速度

    神经纤维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未兴奋区

    双向传导



    神经细胞间

    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间隙→后膜)→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传递




    29.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中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图乙中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信息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与核受体结合,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
    A、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A正确;
    B、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随着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与含有特定受体的靶细胞结合,B错误;
    C、人体胰岛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存在于细胞内,与甲图表示的机制相似,与乙图表示的机制不同,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特异性地与相应的信息分子结合,根据图乙分析,雄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D正确。
    故选B。
    30.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甲组大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代谢的作用,故甲组耗氧量应大于乙组,A正确;
    B、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甲乙两组应选用同性别大鼠,B错误;
    C、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正确,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可以用饲喂法,D正确。
    故选B。
    31.B
    【解析】
    【详解】
    A、部分酶以及神经递质在细胞外起作用,A错误;
    B、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要和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B正确;
    C、并非所有的激素和酶都是蛋白质,C错误;
    D、酶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32.B
    【解析】
    【分析】
    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全身肿胀等;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
    【详解】
    A、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A错误;
    B、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等, C错误;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D错误。
    故选B。
    3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形式有两种:局部电流和神经递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若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图示可以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D错误。
    故选B。
    34.C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A正确;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B正确;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C错误;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能产生血细胞外,还能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C。
    35.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而TSH激素水平较高,说明机体可能是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此时TSH激素分泌增加,所以,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的检测结构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而TSH激素水平较低,说明甲状腺激素较高,反馈抑制TSH的分泌,所以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会偏高,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C正确;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增强是机体内环境正常调节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36.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中,随胰岛素的浓度的增加血糖的消耗速率增加,补充速率下降,二者呈负相关,即甲为血糖的消耗速率,乙为血糖的补充速率。图2中,信息a刺激E,可以使E产生不同的信息b和c。
    【详解】
    A、据图分析:当血浆胰岛素浓度达到40μU•mL-1时,曲线甲血糖的消耗速率为4.0,乙血糖的补充速率1.0,血糖浓度不会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部位,促进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合成,使血糖水平下降,进而导致曲线甲上升,B正确;
    C、若E为神经中枢,a为寒冷刺激,则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应的激素增加,C正确;
    D、若E为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a为渗透压升高,则b表示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表示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
    故选A。
    【点睛】

    37.C
    【解析】
    【详解】
    A、由图所知,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分泌功能,A错误;
    B、细胞Y为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B错误;
    C、细胞Y是细胞X增殖分化而来的,故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mRNA不同,翻译出来的产物不同,C正确;
    D、淋巴因子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物质甲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C。
    38.D
    【解析】
    【分析】
    1、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2、紧扣题干信息“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答题。
    【详解】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错误;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B错误;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D、由于捐赠者的CCR5基因异常,不能正常表达CCR5,HIV不会攻击T细胞,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睛】
    39.C
    【解析】
    【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浓度在50~100 μmol•L-1的生长素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而且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促进插条生根促进效果下降,A正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浓度高于1 μmol•L-1的ACC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B正确;该实验没有涉及拟南芥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合成时间,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所以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D正确。
    40.D
    【解析】
    【分析】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2、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3、假设一: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则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但总量不变,即c +d =e+f = a,且e<f。假设二: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生长素总量减少且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即a > b、c 【详解】
    A、若a>b、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A正确;
    B、若c+d=e+f=a,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没有被分解,且e<f,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B正确;
    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且总量也不变,即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C正确;
    D、该实验过程没有对抑制物质进行检测,仅据实验现象不能反映出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
    41.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28℃的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后,低萌发力的玉米种子胚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高于高萌发力的种子。
    赤霉素的作用: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种子萌发等。
    脱落酸的作用:促进叶、果实刷老脱落,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的萌发等。
    【详解】
    A、玉米种子的胚可以产生赤霉素,A正确;
    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GA和ABA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效应是相互对抗的,B正确;
    C、ABA抑制种子萌发,它含量较高可能是导致低活力种子萌发率较低的原因,C正确;
    D、看图可知:低萌发力的玉米种子胚内赤霉素(GA) 和脱落酸(ABA) 含量均高于高萌发力的种子,D错误。
    故选D。
    42.B
    【解析】
    【详解】
    A、由于要证实胚在萌发期间会产生赤霉素,所以不能向结构完整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A错误;
    B、向除去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如果种子能萌发,则可证实胚在种子萌发时的作用是产生赤霉素诱导糊粉层合成水解酶,B正确;
    C、胚产生的赤霉素要诱导糊粉层合成水解酶,所以不能向除去糊粉层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观察种子是否萌发,C错误;
    D、如果向同时除去糊粉层和胚的种子中加入赤霉素,即使种子萌发,也只是赤霉素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定位】
    植物激素的作用。
    43.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长素渠道化假说内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生理作用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评价和修订能力。
    【详解】
    A、依题意可知:生长素运载体是由生长素流经细胞发育而成,且生长素运输量随着其发育程度的加大而增大,说明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呈正反馈,A错误;
    B、生长素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并运输到叶基部(叶柄),因此生长素由叶边缘到叶基部的运输是极性运输,B正确;
    C、实验研究时可用外部施加的生长素替代来自叶顶端的生长素,以排除内源性生长素的干扰,C正确;
    D、该假说内容只涉及到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生长素运输载体等信息,不涉及生长素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在幼叶的顶端和边缘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叶基部(叶柄)、具有稍高浓度生长素的细胞成为更好的载体并从周围细胞中汲取生长素”这一前提,来分析生长素的来源、运输方式、生长素运输量与生长素运载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据此并结合“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等分析判断各选项。
    44.C
    【解析】
    【分析】
    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数量越多,竞争力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①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b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①正确;
    ②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则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小,②错误;
    ③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b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③正确;
    ④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则a是最高营养级,④正确。
    故选C。
    【点睛】
    45.C
    【解析】
    【详解】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46.B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 增长速率等于(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使得种群数量无限增加,A正确;
    B.“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B错误;
    C.“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是在理想环境下,说明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C正确;
    D.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 值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
    47.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能量流动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A.躲在三趾树懒皮毛里的树懒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说明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A错误;
    B.与从树冠“空投”粪便相比,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B正确;
    C.树懒蛾幼虫专食树懒粪便,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三趾树懒的存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D正确。
    故选A。
    【点睛】
    把握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竞争等种间关系和共同进化的内涵,理解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功能以及能量流动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4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A错误;
    B、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B错误;
    C、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错误;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D。
    49.A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题图分析,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详解】
    A、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A正确;
    B、输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①⑤之和,B错误;
    C、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且图示中二者为同一营养级,根据图中的数据无法表示植物到植食性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50.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地输入又被输出,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的能量又可以流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1.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草同化的能量,b表示兔子同化的能量,c表示狼同化的能量;g、h、i是呼吸散失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A错误;
    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小于 f+i+l,B错误;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1×106×b/a×c/b=c/a×106kJ,C正确;
    D、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52.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
    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①错误;酵母菌培养的方法为: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观察和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⑤⑥,故选D。
    53.C
    【解析】
    【详解】
    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现象叫做群落演替,由于大火不一定会破坏地下根、茎或种子等,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4.D
    【解析】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
    B、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因此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B正确;
    C、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但生物种类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D错误。
    故选D。
    55.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是首先形成食物泡,主要是胞吞,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疟原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由此可见,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详解】
    A、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B正确;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裂体生殖繁殖后代,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消费者,C错误;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
    注意:寄生者在生态系统中通常作为消费者。
    56.     小肠(小肠黏膜)     促胰液素     体液(血浆)     体液调节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     神经调节     二者同时作用     协同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表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胰液分泌的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
    (1)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经体液(血液) 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该途径表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 图示中的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胰腺构成了该反射弧的效应器,表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的时间恒定,胰液分泌量不变;单独注射促胰液素,胰液分泌量随着注射的促胰液素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刺激迷走神经的同时注射促胰液素,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单独注射促胰液素时的分泌量。上述结果表明,二者同时作用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且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协同作用。
    【点睛】
    图示胰液分泌调节的2个途径为:①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纤维→胰腺,为神经调节;②盐酸→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属于激素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关键是对比三种处理方式导致的胰液分泌量的多少,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
    57.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     否     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不能被农作物利用(或者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吸收)     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它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
    【解析】
    【详解】
    【分析】由题意和各问题情境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详解】(1) 图b中的食用菌为腐生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秸秆中的有机物,它们均属于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2) 图a中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其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热能不能被农作物利用(或者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家禽、家畜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
    (3)分析图b可知: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它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所以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
    【点睛】理解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图2)。


    58.(1)     刚果红染色法     选择培养     透明圈
    (2)     复合     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发酵产纤维素     葡萄糖
    (3)     酵母菌     18-25℃     酸性的重铬酸钾
    (4)     醋酸菌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3、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为了进一步确定筛选出来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我们还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最后对分解纤维素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分析。
    (3)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来检验。
    (4)
    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点睛】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9.     尿素分解菌     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     不能     扩大培养应该用液体培养基,表格配方中含琼脂,是固体培养基     稀释涂布平板     酚红指示剂     平板划线法     杀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细菌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
    【详解】
    (1)根据表格分析,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说明该培养基筛选的细菌是尿素分解菌。
    (2)图示培养基中含有琼脂,说明是固体培养基,不能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扩大培养应该用液体培养基。
    (3)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后者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4)利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一次划线前都要进行灼烧,目的是杀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细菌。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试卷

    【期中真题】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一10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一10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离子态的无机盐的生理作用不包括,糖原、核酸和淀粉酶的单体分别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