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肾小管B.肾小球C.肾小囊D.肾单位
【答案】D
【解析】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管、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健康人尿液成分中不含有( )
A.尿素、尿酸B.水C.无机盐D.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区别为:血浆和原尿的区别在于原尿没有大分子的蛋白质;而原尿和尿液的区别在于尿液没有葡萄糖。因此健康人排出的尿液中不会有葡萄糖,故选D。
3.每个肾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①肾小球 ②肾小囊 ③肾小管 ④肾静脉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因此,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故选C。
4.排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
①提供营养物质;②提供能量;③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④排出代谢废物;⑤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代谢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故选:C。
5.人喝进体内的水,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这部分水一定不会经过( )
A.下腔静脉B.右心房C.肺静脉D.肾静脉
【答案】D
【解析】
人喝进体内的水被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能流经过程: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但是只有被肾小管重吸收的那部分水,才能由毛细血管流向肾静脉。因此,随尿液排出的水不会经过肾静脉。故选D。
6.当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时,说明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
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收集管
【答案】A
【解析】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在肾小管末端形成尿液。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可能是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血细胞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蛋白质和血细胞,故在尿液中发现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A符合题意;
7.下列对排尿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排出废物B.维持体温恒定
C.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含量D.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ACD正确,排尿与维持体温没有关系,B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
8.下表是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及含量(单位:g/100mL),根据数据判断乙物质为( )
A.尿素B.葡萄糖C.无机盐D.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血浆中的葡萄糖与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相同,原尿与尿液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且尿素含量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因此判断乙物质为葡萄糖。
故选B。
9.如图是健康的人的肾单位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两端的血管都是动脉,其内流的都是动脉血
B.与2中的液体相比,4中只少了大分子蛋白质
C.4中的液体流经5时,全部葡萄糖被5重新吸收
D.与1中的液体相比,6中氧气和尿素含量均降低
【答案】B
【解析】
3肾小球两端的血管都是动脉,其内流的都是动脉血,A正确;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图中4肾小囊原尿中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B错误;当原尿流经5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C正确;肾脏是人体的组织器官,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它还是形成尿的器官。因此6肾静脉中的血液比1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中的氧气和尿素含量明显减少,D正确。
10.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慎被小刀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小刀至少划到了皮肤的( )
A.表皮角质层B.表皮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
【答案】C
【解析】
皮肤的结构如图:
可见,表皮层没有血管,真皮层有血管,划伤流血,说明至少伤到了真皮层,C正确。
11.水是生命之源。欧盟建议9~13岁的孩子,每天喝水1.68升;14~18岁少年,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升。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排汗两条途径排出体外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答案】A
【解析】
A、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可见人体内的水还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人体会大量出汗,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因此人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像尿素等含氮物质,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人体通过出汗调节体温.
12.下图是原尿流经肾小管形成尿液的过程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物质是( )
A.水B.无机盐C.葡萄糖D.尿素
【答案】C
【解析】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流经肾小管后尿液中葡萄糖浓度为0,图中显示该物质流经肾小管后浓度是0,因此据图判断该物质是葡萄糖。
故选C。
13.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其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B.肾脏的控制作用
C.膀胱的暂时贮存作用D.肾单位的泌尿作用
【答案】C
【解析】
人体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的,是由于膀胱的暂时贮存作用。
故选C。
14.某人的尿比重下降,尿量增多,尤其是夜间多尿,其机能异常的结构最有可能的是( )
A.肾小管B.肾小球C.肾小囊D.膀胱
【答案】A
【解析】
根据分析可知,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病人的尿比重下降,尿量增加,所以该人可能的病变部位是肾小管。
故选A。
15.下列血管的血液中,含废物尿素最少的是( )
A.肺静脉B.上腔静脉C.肾动脉D.肾静脉
【答案】D
【解析】
A.血液流经肺静脉时,由于没有流经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尿素含量较多,A错误。
B.血液流经上腔静脉时,由于没有流经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尿素含量较多,B错误。
C.血液流经肾动脉时,由于还没有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所以尿素含量较多,C错误。
D.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流出肾脏的血液(即肾静脉)中尿素含量最少,D正确。
故选D。
16.血液流经如图所示器官后,代谢废物会减少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血液中运输的代谢废物是二氧化碳、尿素、水和无机盐等,其中二氧化碳必须通过呼吸排出,也就是血液经过肺的时候进行了气体交换,氧气进入人体,二氧化碳被呼出;而尿素等则是在肾脏里以形成尿液的形式排出的,而经过了肾脏之后,尿素等代谢废物也大大减少。所以血液流经①肺和③肾脏器官后,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会减少。故选C。
17.我们每天都应喝适量的开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水也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B.人体大肠中水分过少可能导致便秘
C.体内水只能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D.喝水有利于人体产生的废物及时随尿液排出体外
【答案】C
【解析】
A.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水也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A正确。
B.人体大肠的作用能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大肠中水分过少可能导致便秘。B正确。
C.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中的水有三条排泄途径,大部分的水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少部分的水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还有少部分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肺排出体外。C错误。
D.喝水有利于人体产生的废物及时随尿液排出体外,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是( )
①人体排汗 ②人体排尿 ③人体分泌唾液 ④人体呼出气体 ⑤排出食物残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所以①人体排汗、②人体排尿、④人体呼出气体,都属于排泄。可见B正确。
故选B。
19.下列曲线表示人体的某项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表示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程度,A和B分别是口腔和胃
B.若乙中x表示键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CD表示收集管
C.若丙中y表示肺容积,EF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若丁表示血液氧气含量变化,G处是体循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A.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甲表示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程度,A和B分别是口腔和小肠,错误。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若乙中x表示健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减少到0说明被重吸收了,所以CD表示肾小管,错误。
C.若丙中y表示肺容积,EF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错误。
D.若丁表示血液氧气含量变化,G处氧气减少,是体循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正确。
故选D。
20.如图为健康人的肾单位模式图。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是由②、③和④共同组成的
C.血液在③处发生过滤作用后,每天可形成约180升原尿
D.④能把部分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重新吸收回①
【答案】D
【解析】
A.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故A正确。
B.肾单位由肾小体和④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③肾小球和②肾小囊组成,故B正确。
C.血液在③肾小球的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所以每天可形成约180升原尿,而排出的尿约1 .5升,故C正确。
D.原尿经过④肾小管的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进入①毛细血管血液内,故D不正确。
故选D。
21.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形成原尿和尿液的场所依次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③肾小球是原尿形成的场所,④肾小管是尿形成的场所。故选D。
22.下列有关肾小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缠绕成的一个血管球
B.肾小球若发生病变,会引起血尿
C.入球小血管和出球小血管均是小动脉
D.入球小血管是小动脉,出球小血管是小静脉
【答案】D
【解析】
A.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A正确。
B.若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使血细胞滤过到原尿中,而肾小管不能重吸收血细胞,因此血细胞随尿排出,导致血尿,B正确。
C.连接肾小球的血管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C正确。
D.入球小血管是小动脉,出球小血管,内流动脉血,二者均是小动脉,D错误。
故选D。
23.小刘去医院验尿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如果小刘的病变部位在肾脏,据此你判断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囊B.肾小球C.肾小体D.肾小管
【答案】B
【解析】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红细胞和蛋白质被滤过;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所以小刘发现自己尿液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据此推断小李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故选B。
24.下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构成入体的泌尿系统B.甲处可形成尿液
C.甲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D.丙的作用是排出尿液
【答案】B
【解析】
A.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A错误。
B.甲为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血液在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与肾小管的重吸收等过程,将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排出体外,B正确。
C.体内的一些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①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②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③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甲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除了肾脏之外,还有呼吸系统和皮肤等,也可以排出废物的作用,C错误。
D.丙是膀胱,膀胱是人体的储尿、排尿器官,有储尿、排尿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25.肾脏相当于人体的净化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肾小球过滤血细胞不会进入肾小囊中
B.正常人的尿液中一般检测不到葡萄糖
C.流出肾脏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减少
D.人体每天排出的尿量远远多于原尿量
【答案】D
【解析】
A.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都能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A正确。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把全部的葡萄糖重吸收,所以尿液中没有葡萄糖,B正确。
C.从肾流出的血液,氧减少,无机盐减少、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减少,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所以人体每天排出的尿量远远小于原尿量,D错误。
故选D。
26.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无机盐和水B.水、尿素和无机盐
C.水、无机盐和葡萄糖D.水、尿素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水、尿素和无机盐。故选B。
27.人体产生和排出尿液的途径是( )
A.输尿管→膀胱→肾脏→尿道B.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C.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D.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
【答案】C
【解析】
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部分,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最后由尿道排出尿液,因此,通过泌尿系统产生和排除尿液的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C正确。
28.下列物质中,经过肾单位能滤过又能全部被重吸收的是
A.水B.葡萄糖
C.无机盐D.尿素
【答案】B
【解析】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了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以外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29.下列关于泌尿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C.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尿液的排出途径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答案】C
【解析】
A.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A正确。
B.当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时,血细胞和蛋白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但由于肾小管不能重吸收血细胞和蛋白质,这些物质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血尿和蛋白尿,B正确。
C.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减少,蛋白质的浓度增高,养料含量有变化,而氧气没有变化,还是动脉血,C错误。
D.人体的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正确。
故选:C。
30.如图是人体某处部分血管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一定是动脉,③一定是静脉
B.若①是肺部小动脉,则③内流静脉血
C.②是毛细血管,所有的②都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D.若①是脑部小动脉,则③比①内血液含氧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A.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一端连接入球小动脉,一端连接出球小动脉,内流动脉血,所以如果图示肾小球的结构图,①一定是动脉,③一定是动脉,并不是静脉,故A错误。
B.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所以若①是肺部小动脉,则③肺部小静脉,内流动脉血,故B错误。
C.肺部的毛细血管是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并不进行物质交换,所以②是肺部的毛细血管,②毛细血管与血液主要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并不进行物质交换,故C错误。
D.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若①是脑部小动脉,则③脑部小静脉比①小动脉内血液含氧量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40分)
31.(共10分)如图是人肾单位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包括[ ]_____、[ ]_____和[ ]_____三部分。
(2)尿液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_____,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水、无机盐、_____和_____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_____。尿液形成的第二个过程是_____,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有_____。
(3)血液流经肾脏以后,明显减少的成分有_____(至少写出2种)。
【答案】 (1)④肾小囊 ⑤肾小球 ⑥肾小管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尿素 葡萄糖 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葡萄糖、水、无机盐
(3)尿素、氧气
【解析】
(1)据分析可知:④是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三者构成肾单位。
(2)当血液流经⑤肾小球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⑥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
(3)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因此流经肾脏以后,尿素减少;肾脏的组织细胞完成呼吸作用需要从血液中获取氧气,同时会将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血液中,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氧气减少,养料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32.(共5分)下表是化验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得到的数据。请分析:
(1)表中A的成分可能是_____,B的成分可能是_____。
(2)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变化,说明了肾小球的_____作用。
(3)A物质在肾小囊中存在而在尿液中没有,说明肾小管具有_____作用。
(4)尿检中发现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_____。
【答案】 (1) 葡萄糖 尿素 (2) 过滤 (3) 重吸收 (4)肾小球
【解析】
(1)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根据葡萄糖在血液(血浆)中的浓度为0.1%,又根据原尿中有葡萄糖,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全部葡萄糖吸收回血液,可知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A是葡萄糖。血液、原尿、尿液中都有尿素,而且尿素浓度在尿液中含量最高,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是尿素。所以表中A的成分可能是葡萄糖,B的成分可能是尿素。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变化,说明了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3)A物质在肾小囊中存在而在尿液中没有,说明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尿检中发现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肾小球。
33.(共8分)小叶同学学习了人体尿液形成的过程后,绘制出肾单位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请结合图2肾单位模式图分析回答:
(1)图1中,部位II的葡萄糖浓度从0.1最终降为_________,是因为该部位发生了重吸收作用。以此推断,部位II相当于图2中的【 ________】,重吸收的物质除葡萄糖外,还包括大部分____________及部分无机盐。
(2)若尿检后发现尿液中出现血细胞,最可能是因为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炎,造成通透性增加,肾小球发生__________作用时,血细胞也随着进入【 ______】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3)图2中有一条位于两组毛细血管之间的动脉,它是【________ 】(填序号),血管【⑥】和【①】相比,血液中物质浓度明显减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④ 水 (2) ③ 肾小球 过滤 ② (3) ⑤ 尿素、氧气、无机盐
【解析】
【详解】
(1)“图1中,部位Ⅱ的葡萄糖浓度从0.1最终降为0”,是因为该部位发生了重吸收作用,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以此推断,部位Ⅱ相当于图2中的[④]肾小管,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重吸收的物质除葡萄糖外,还包括大部分水及部分无机盐。
(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若尿检后发现尿液中出现血细胞”,最可能是因为图2中的[③]肾小球发炎,造成通透性增加。血液流经此处,发生过滤作用时,血细胞也随着进入[②]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⑤出球小动脉前端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后端是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因此图2中有一条位于两组毛细血管之间的动脉,它是[⑤]出球小动脉。
从①流入肾小球的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无机盐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⑥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的含量减少。
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所以,血管[⑥]肾静脉和血管[①]入球小动脉相比,血液中物质浓度明显减少的成分有尿素、氧气、无机盐。
34.(共7分)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的每个肾脏约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④________、⑤________和②________组成.③处的液体和⑥处的液体相比,________物质的浓度明显升高。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部分________和全部________进入肾小管。
(3)若在某病人的尿检单中,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是________。
【答案】 (1)肾小囊 肾小球 肾小管 尿素
(2)无机盐 葡萄糖 (3)肾小球(肾小囊内壁)
【解析】
【详解】
(1)如图:
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体和①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⑤肾小球和④肾小囊。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③处的液体和⑥处的液体相比,尿素物质的浓度明显升高。
(2)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的无机盐等被重吸收。
(3)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若在某病人的尿检单中,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是肾小球。
35.(共5分)如图表示人体肾脏的部分微细结构,请看图回答
(1)图中[1]和[2]所示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是______,[2]______。
(2)[5]中的液体含大量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而当[5]中的液体通过肾小管流出时却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____。
(3)[5]内的液体和肾小球内的血浆相比较不含有______。
(4)人体的排泄器官主要有______等。
【答案】 (1) 动脉血 入球小动脉
(2) 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作用送回血液
(3)葡萄糖
(4)肾、肺、皮肤
【解析】
(1)图中1是出球小动脉,2是入球小动脉,肾小管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前端是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后端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球处毛细血管的两端均为动脉。
(2)(3)当血液流经3肾小球时,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的像水、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的物质被过滤到5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此过程称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经重吸收作用送回血液,剩下的像少量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尿。因此,5肾小囊内的液体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的;肾小管内的液体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原因是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作用送回血液。
(4)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水、无机盐和尿素)、皮肤排出汗液(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人体的排泄器官除肾外,还有肺和皮肤等器官。
36.(共5分)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尿液。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表中的液体A、B、C分别取自于图示结构的不同部位,经过化验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结构_____________(填序号)组成肾单位。结构[3] 与[2] 中流动的血液成分比较,含量增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液体A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吸收作用进入液体A中,运送到组织细胞后被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液体C中尿素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人体排尿是间断的。这是由于____________具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
【答案】 (1) 1、4、5 血细胞和蛋白质(或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2)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肾小管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尿素不被重吸收)
(4) 膀胱
【解析】
(1)肾单位包括:1肾小球、4肾小囊和5肾小管三部分。图中的3是出球小动脉,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图中2是入球小动脉,里面流的也是动脉血,但是两种血液是不同的,因为在肾小球有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尿素等被过滤到肾小囊腔中,所以3中动脉血中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含量多了。
(2)由图表成分分析可知A为血浆,其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3)动脉血浆中的尿素随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下的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原当尿流经肾小管时,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尿素没有被吸收,尿素被浓缩。所以,剩下的物质----尿液中尿素浓度会明显增高。
(4)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的。主要成分
血浆
原尿
尿液
甲
8
0.03
0
乙
0.1
0.1
0
丙
90
98
96
丁
0.72
0.72
1.1
戊
0.03
0.03
1.8
主要成分
血浆(克/100毫升)
肾小囊(克/100毫升)
尿液(克/100毫升)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3
0.00
A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10
B
0.03
0.03
1.80
成分
液体A
(克/100毫升)
液体B
(克/100毫升)
液体C
(克/100毫升)
蛋白质
7.2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40
尿素
0.03
0.03
1.80
第四单元第6章&第7章 (测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 检测卷(人教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第6章&第7章 (测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 检测卷(人教版)(含解析),文件包含第四单元第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答案docx、第四单元第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测试卷- 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卷- 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试卷),文件包含期末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答案docx、期末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6、7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6、7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文件包含第67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答案docx、第67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卷-七年级生物下册章末知识总结+检测卷人教版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