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地球的历史练习题附详细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6590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免费巩固练习
展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4小题)
1.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新疆天山附近距今约1.3亿至1.2亿年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如图为当时环境复原图,图中左边的是中国丝路巨龙,右边是新疆哈密巨龙。回答问题。
对中国丝路巨龙生存环境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裸子植物高大繁茂
B.地处内陆水源稀少
C.天空中有种类众多的鸟类
D.有大型哺乳动物争夺领地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中国丝路巨龙生存的时代是中生代的白垩纪,该时期典型的植被是裸子植物,A正确。
根据图片,中国丝路巨龙生存的时代新疆属于沿海地区,B错误。
鸟类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晚期,C错误。
大型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新生代时期,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甲时代代表性的动物是恐龙,是中生代;乙时代前期代表性的动物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后期出现两栖动物,是古生代,B正确。
故选:B。
3.甲处为岩浆岩,乙处为沉积岩,丙处为变质岩,其中一处岩层在古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煤层。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岩层的断裂错位移动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图中岩层的断裂错位移动发生在含恐龙化石岩层和含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岩层之间,恐龙化石岩层形成于中生代时期,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岩层形成于新生代时期,因此图中岩层的断裂错位移动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前期,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如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
该地质时期是指(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该时期代表性的动物是恐龙,是被称为恐龙时代的中生代时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铲齿象是属于嵌齿象科的一种象类,生活在距今400~1000多万年前的河湖边。科研工作者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铲齿象化石。据此回答问题。与现在相比,铲齿象繁盛时期该地区气候较为( )
A.寒冷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暖湿润 D.炎热干燥
【分析】根据材料,铲齿象生活中河湖边,其化石所在的地区形成时期河湖众多;大象一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解答】解:根据材料,科研工作者在我国西北的和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铲齿象化石,说着在铲齿象繁盛时期和政地区气温较高、河湖众多,因此与现在相比,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湿润,D正确,ABC错误。
故选:C。
6.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湿冷的草原地区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温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分析】煤炭是古生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化石燃料。
【解答】解:煤炭形成的时期生物物种繁盛,特别是植被茂盛、森林广布,气候特点是适宜生物生长的湿热环境,四类地理环境中温热的森林环境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B.化石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生物的进化史
C.化石就是指生物残骸
D.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分析】化石是古生物遗体和遗迹深埋地下后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形成的。
【解答】解:A、通过研究化石,我国可以推测化石形成时的地理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形成的化石,我国可以分析生物的进化历程,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生物残骸被掩埋后,经复杂的地质过程转化而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古老地层中形成的生物化石一般较低级、结构较简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某地区发现大量的含煤地层,推断含煤地层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茂密的森林 B.辽阔的温带草原
C.干燥的热带草原 D.珊瑚繁盛的浅海
【分析】含煤地层一般指含煤建造。含煤建造又称含煤地层或煤系。指在成因联系上大致连续沉积的含煤沉积岩层。岩层主要由各种粒度的粉砂岩、砂岩及泥岩等沉积岩组成。
【解答】解:煤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树木遗体经生物化学的分解、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含煤多的地层可以推断古代的地理环境为森林,A正确。
故选:A。
9.2020年4月,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天子岭南侧山脚一带的灰岩中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等。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由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推断,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气候特征为全年干燥少雨
B.喀斯特地貌较发育
C.大部分地表被水体所覆盖
D.土壤腐殖质层深厚
【分析】化石是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深埋地下后形成的,通过研究它们可以获得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
【解答】解:根据材料,该地的化石多是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因此当地的地理环境大部分是海洋环境,C正确,BD错误。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存在与气候关联不大,A错误。
故选:C。
10.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分析】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
【解答】解: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故选:B。
11.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是(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③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分析】化石是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深埋地下后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形成。
【解答】解:确定地球的年龄一般根据碳﹣14等测定时间的方法,①错误。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②正确。
研究化石无法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③错误。
通过研究化石,根据生物的习性可以推断古地理环境,④正确。
故选:B。
12.科学家在野外考察时发现某地层中含有如图所示的化石。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分析】鱼的尸体,经过亿万年的变动,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鱼化石。
【解答】解:该图展示的是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多水的环境,A正确。
故选:A。
13.下列关于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出现灵长类
④出现脊椎动物的古生代
⑤出现藻类、海绵等低等多细胞生物
A.①⑤④②③ B.①④⑤②③ C.①⑤④③② D.①④②⑤③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地球演化初期,地球火山活动活跃,可以称之为岩浆时代;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出现于中生代时期;灵长类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时期;脊椎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时期;藻类、海绵等低等多细胞生物主要出现于元古代时期,因此六个阶段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①⑤④②③,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湿润,森林茂密
C.炎热,降水稀少 D.寒冷,冰雪广布
【分析】煤炭是植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和地质作用形成的。
【解答】解: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说明该时期植物茂盛、森林广布,当时的环境特点是适宜森林生长的湿润环境,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5个地质年代(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下列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太古宙,⑤为新生代
B.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②时期地层
C.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是③时期地层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时期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中5个地质年代出现的时间判断,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A正确。
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③时期形成,不是元古宙(②)时期形成,B错误。
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因此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是④时期形成,不是古生代(③)时期形成,C错误。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⑤)时期,不是在中生代(④)时期,D错误。
故选:A。
16.三叶虫是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背甲坚硬。其中下列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前寒武纪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寒武纪时期,大致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因此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古生代地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地质学上,常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下列有关地层与环境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
B.黑色页岩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C.破碎贝壳指示陆地环境
D.珊瑚化石指示深海环境
【分析】不同类型的化石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大致指示所在地区化石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点。
【解答】解:红色岩层的形成是受氧化作用的影响,指示的是氧化环境,A错误。
黑色页岩含黄铁矿主要是含铁岩层在还原作用下形成,因此黑色页岩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B正确。
贝壳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因此破碎贝壳指示海洋环境,C错误。
珊瑚生活在温暖浅海中,因此珊瑚化石指示浅海环境,D错我。
故选:B。
18.( )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同时也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A.前寒武纪 B.寒武纪 C.奥陶纪 D.志留纪
【分析】地球的显生宙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依次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依次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依次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解答】解:寒武纪时期出现了生命的大爆发,代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同时也是显生宙的开始,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B.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C.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D.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分析】地球的生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化历程。
【解答】解:A、地层是地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岩石,一般下老上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同一时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同一时代,因此具有的化石相同或相似,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越古老的地层中含有的化石往往越低级、越简单,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 )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恐龙盛行于中生代时期,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 )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A.奥陶纪 B.石炭纪 C.三叠纪 D.第四纪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人类出现的时间较晚,在地质历史年代的最后一个纪,即第四纪时人类出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其中下列属于中生代的是( )
A.侏罗纪 B.寒武纪 C.二叠纪 D.第四纪
【分析】地球的显生宙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依次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依次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依次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解答】解:中生代时期划分为三个纪,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2021年国庆期间,云南楚雄禄丰市发现多个因雨水冲刷显露出的恐龙化石,据科研人员判断,这些化石属于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属。下列关于恐龙生活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新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B.中生代爬行动物进入了繁盛时期
C.元古宙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
D.中生代蕨类植物进入了繁盛时期
【分析】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
【解答】解:A、中生代时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故错误。
B、该时期是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进入繁盛时期,故正确。
C、中生代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故错误。
D、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进入繁盛时期,故错误。
故选:B。
24.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M地层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M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的岩层中间,三叶虫主要生活在古生代时期,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因此M地层形成于两个地质历史时期之间,即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岩层断裂最可能发生在(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分析】断层发生在两侧岩层形成之后。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图中发生断裂的岩层位于最上方的是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因此该断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前期,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6.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分析】根据图片,图示甲时期位于古生代晚期,气温较低、降水较多。
【解答】解:图中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繁盛,A错误。
图中该时期温度较低,降水总体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
该时期温度较低,大量水体蓄积在陆地上,海平面较低,C错误。
这时期还没有出现人类和传统农业,D错误。
故选:B。
27.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下列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A、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故错误。
B、三叶虫为古生代生物,恐龙在中生代三叠纪出现,鸟类在中生代侏罗纪出现,故正确。
C、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故错误。
D、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故错误。
故选:B。
28.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地球动物的演化经历了从海生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演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对比下面图1、图2两图,图2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灵长类动物出现 D.⑤鱼类出现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图片,②是前寒武纪时期,真核细胞生物开始出现,A正确。
③是古生代时期,恐龙还没有出现,B错误。
④是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还没有出现,C错误。
⑤是新生代时期,鱼类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纪,D错误。
故选:A。
30.下列化石能够代表新生代生物发展的是( )
A.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蜀龙化石
B.中国古生物馆海百合化石
C.北京延庆百里画廊松柏木化石
D.黑龙江省博物馆猛犸象化石
【分析】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
【解答】解: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故A错。
金龙鱼为海生脊椎动物,非哺乳类,故B错。
松柏属裸子植物,故C错。
猛犸象为哺乳动物,故D对。
故选:D。
31.琥珀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有机化石,其形成与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及地质作用有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多沼泽,以洼地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下列关于琥珀的形成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
B.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
C.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
D.地壳稳定,利于琥珀的形成
【分析】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中生代代表性的动物是爬行动物。松脂类树木属于裸子植物,因此琥珀多形成于中生代及其之后的时期。
【解答】解:A、中生代时期恐龙繁盛,裸子植物繁盛,该时期气候湿润,森林植被茂密,说明正确,不符合题意。
B、缅甸北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说明正确,不符合题意。
C、琥珀需要昆虫北树脂包裹,因此琥珀形成的条件是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说明正确,不符合题意。
D、琥珀形成过程中需要深埋地下,地壳稳定,不利于琥珀的形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A、藻类化石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成铁器,故正确。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于早古生代时期,而联合古陆解体发生在中生代早期,故错误。
C、鸟类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时期的白垩纪,此时联合古陆已经解体,故错误。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于新生代早期,该时期地壳运动较为平稳,故错误。
故选:A。
33.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个事件发在(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白垩纪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早期
【分析】地球生命史上发生生物灭绝的时期主要有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解答】解:地球生命史上规模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这次生物灭绝导致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三叶虫属于古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3.2亿多年,至二叠纪完全灭绝。如图为古生物野外科考时,在地表下2.5米处的地层中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标本。三叶虫化石的发现,可以证明该地层形成时当地发生过( )
A.冰川侵蚀 B.岩浆活动 C.沉积作用 D.人类活动
【分析】化石一般存在与沉积岩地层中。
【解答】解:三叶虫化石的发现说明该地层是沉积岩层,该地发生过沉积作用,C正确。
三叶虫化石的发现无法说明该地存在冰川侵蚀和岩浆活动,AB错误。
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时期,三叶虫存在与古生代时期,D错误。
故选:C。
35.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如表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该地质年代( )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万年)
构造阶段
植物演化阶段
动物演化阶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联合古陆解体
裸子植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时期
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
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分析】地球的显生宙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依次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依次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依次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解答】解: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发生在地球古生代时期,A错误。
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是地质历史上的两大成煤期之一,B正确。
中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到新生代时期繁盛,C错误。
在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
故选:B。
36.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蓝藻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分析】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解答】解:据材料信息“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了巨大的作用”判断,蓝藻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氧气,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7.晚古生代,下列哪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蓝藻 D.被子植物
【分析】古生代晚期的石炭﹣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期,此时期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
【解答】解:蕨类植物出现在泥盆纪时期,晚古生代时期茂密森林的主要构成植物是蕨类植物,A正确。
裸子植物在古生代末期出现、蓝藻主要生活在元古代、被子植物在中生代末期出现,BCD错误。
故选:A。
38.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分析】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中生代代表性的动物是爬行动物。
【解答】解:盛极一时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完全灭绝,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如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A.新近纪的寒冷期 B.第四纪时期的间冰期
C.新近纪的温暖期 D.第四纪时期的冰期
【分析】从距今七千多万年前开始,地球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阶段。
【解答】解:结合图可知,图中海岸线深入大海,说明此时地球温度低,海面大大下降,时间为1.5万年以前,属于第四纪冰期末,应为地质时期的寒冷期,D正确。
故选:D。
40.读地质年代图,图中②—⑥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
A.古生代、中生代、元古宙、太古宙、新生代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D.中生代、新生代、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层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解答】解:读“地质年代示意图”,根据图中时间可以判断,图中①~⑤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故选:B。
41.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分析】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解答】解:相同时代的地层形成于同一地质时期,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①正确。
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因此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越简单、越低级,②错误。
陆地或海洋地层中可能存在两栖动物化石,③错误。
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特点和古地理环境,④正确。
故选:D。
42.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现代地球基本面貌是在古生代时形成
B.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C.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分析】地球生命演化大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解答】解:A、现代地球基本面貌是在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故错误。
B、植物界经历了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故错误。
C、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是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之一,故正确。
D、动物界经历了由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历程,故错误。
故选:C。
43.人类的出现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人类的出现在( )
A.古近纪 B.新近纪 C.第三纪 D.第四纪
【分析】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1、显生宙:(1)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2)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2、隐生宙:(1)元古:震旦纪(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细菌藻类时代);(2)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学进化期;太阳系行星系形成期。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出现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故人类形成于新生代的第四纪,D正确。
故选:D。
44.关于如图海陆分布状况所处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科迪勒拉山系已基本形成
B.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
C.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D.蓝藻大爆发,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解答】解:图中联合古陆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科迪勒拉山系已基本形成(新生代),A错误;
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生代),B错误;
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C正确;
蓝藻大爆发,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前寒武纪),D错误。
故选:C。
45.如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该地质时期( )
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解答】解:读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由恐龙可以判断,图示为中生代,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被繁茂,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故选:C。
46.如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分析】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冰期Ⅳ发生纬度最低,全球气温在四个时期中最低,D正确。
故选:D。
47.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解答】解:前寒武纪指地球形成到距今5.41亿年,其时间段长达40多亿年,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A正确。
故选:A。
48.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如图1为北极地区远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如图2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根据材料推测( )
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
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
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
【分析】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人们常将这个时代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解答】解:据材料“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可知,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应该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好,森林茂密,A正确;
“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有远古骆驼化石“,说明当时北极气候较温暖,不会有大面积的大陆冰川,B错误;
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的运动,当时南极大陆在低纬度地区,C错误;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骆驼旁边有树,说明气候较湿润,D错误。
故选:A。
49.根据相关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亚洲象在中国大陆地区分布的最北界限,一直延伸到河北省北部,夏商时期,亚洲象活跃于黄河流域,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亚洲象退缩到仅西双版纳和普洱一带的自然保护区中,仅余几百头。由图分析,公元1050年至今,亚洲象栖息地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剧烈变化 B.人类活动的增加
C.植被的快速消失 D.地壳的猛烈运动
【分析】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人们常将这个时代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解答】解:由图可知,公元1050年至今,亚洲象栖息地大致由东向西移动。东部为我国福建、广东附近,自古至今,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多,与东部相比,西双版纳和普洱一带的自然保护区,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少,公元1050年至今,亚洲象栖息地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增加,B正确;
气候的剧烈变化应该会导致亚洲象向更高或更低纬度移动,而公元1050年至今,亚洲象栖息地大致由东向西移动,是大致同纬度移动,A错误;
气候影响植被,植被的快速变化反映气候的剧烈变化,植被的快速消失也不会由东向西有规律地消失,C错误;
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地壳运动比东部的广东等地要更强烈,故地壳的猛烈运动不是亚洲象栖息地变化的最可能原因,D错误。
故选:B。
50.2019年6月19日上午,有市民在山东省淄川西河镇东庄村北侧的山上发现了许多疑似化石的石头,石头上能清晰地看出动、植物的形状(如图)据专家介绍该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
化石中的植物最可能是( )
A.藻菌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化石一般分布在沉积岩中,是植物或者动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解答】解:读题可知,不同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阿门角石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植物,所以判断应该是藻菌植物,故A对。
蕨类、裸子、被子植物都属于陆生,故BCD错。
故选:A。
51.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的主要途径。下列岩层最适合研究地质年代的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分析】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解答】解:沉积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下老上新”的规律,沉积岩层中的化石能够反映岩层的形成时间和生物的生存环境特点,因此沉积岩层最适合研究地质年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关于如图中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地质年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早古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新生代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解答】解: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故选:D。
53.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 )
A.②→④ B.②→① C.③→④ D.③→①
【分析】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动物的进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总趋势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解答】解: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是图③→①演化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54.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知识,地质年代由近及远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元古代和太古代。
【解答】解: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由于生物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及地层中的化石推断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
故选:C。
二.解答题(共6小题)
55.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沉积 岩。
(2)A~G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是 A (填序号),形成于 古生代 (填地质年代),形成最晚的是 G (填序号),形成于 新生代 (填地质年代)。
(3)在A~G层和W~Z层中找出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并说明理由。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为海洋环境
B.恐龙繁盛时期,该地蕨类植物茂盛
C.哺乳类动物繁盛时期,是重要的成煤期
D.中生代第四纪有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分析】(1)按照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2)水平状态的沉积岩符合下老上新的原则。
(3)同一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其中的化石类型相似。
(4)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1)根据图片,图中岩层具有层理结构且内部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
(2)图中地层中,A位于最下方,形成的年代最早,其中含有三叶虫和菊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G位于最上方,形成的年代最晚,其中含有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
(3)图中地层中含有相同化石的B和W,F和Y,G和Z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
(4)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因此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属于海洋环境,A正确。
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该时期代表性的植物是裸子植物,B错误。
哺乳类动物繁盛的时期是新生代,该地质年代时期煤炭形成较少,C错误。
新生代时期,地球气候呈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
(1)沉积
(2)A;古生代;G;新生代
(3)B和W,F和Y,G和Z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这些地层中含有的化石类型相同。
(4)A
56.如图示意为地球生物演化历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的四个阶段分别代表的地质年代单元。
阶段一: 前寒武 纪,阶段二: 古生 代,阶段三: 中生 代,阶段四: 新生 代。
(2)将以下数字序号分别填入表中相应位置,以符合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
①鸟类出现
②联合古陆形成
③多细胞生物出现
④鱼类出现
⑤裸子植物出现
⑥被子植物繁盛
⑦人类出现
阶段一
③
阶段二
②④⑤
阶段三
①
阶段四
⑥⑦
【分析】(1)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地球生命的演化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1)根据图片,阶段一是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是前寒武纪时期;阶段二是是中生代时期;阶段三是中生代时期;阶段四是新生代时期。
(2)阶段一是前寒武纪时期,该时期③多细胞生物出现;阶段二是古生代时期,该时期后期②联合古陆形成,④鱼类在该时期的志留纪出现,⑤裸子植物出现在二叠纪末期;阶段三是中生代时期,①鸟类出现在白垩纪末期;阶段四是新生代,该时期⑥被子植物繁盛,⑦人类出现在该时期的第四纪。
故答案为:
(1)前寒武;古生;中生;新生
(2)③;②④⑤;①;⑥⑦
5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们常常认为恐龙生活在热带森林、草原或沼泽中,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陆续在美国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南部和南极大陆都发现了多种极地恐龙化石。科学家最近在美国阿拉斯加的王子洗附近(75°N,如图中恐龙遗址)发现了很多生活在距今1.8亿年至6600万年的草食或食肉恐龙幼崽的牙齿和骨骼化石。根据恐龙产仔的月份、孵化的时间和该地昼夜节律推断,一些恐龙很可能在北极筑巢、产卵,并把幼崽养大。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
显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0万年后
新近纪
260万年前
古近纪
0.23亿年前
中生代
白垩纪
0.66亿年前
侏罗纪
1.45亿年前
三叠纪
2.01亿年前
古生代
二叠纪
2.52亿年前
石炭纪
2.99亿年前
泥盆纪
3.59亿年前
志留纪
4.19亿年前
奥陶纪
4.44亿年前
寒武纪
4.85亿年前
元古宙
5.41亿年前
太古宙
25亿年前
冥古宙
40亿年前
(1)结合所学和地质年代表推测,王子洗极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在 侏罗 纪和 白垩 纪。
(2)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的植被主要为 裸子 植物,这些植物成为今天 煤 矿的重要成因之一。
(3)推测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王子洗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分析】(1)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中生代代表性的动物是爬行动物。
(2)煤炭是古生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化石燃料。
(3)动植物的习性是与自然地理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解答】解:(1)根据材料,王子洗极地恐龙生活在距今1.8亿年至6600万年前,对照表格,该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侏罗纪和白垩纪。
(2)极地恐龙生存的时代是中生代,该时期主要的植物是裸子植物,这些植物死亡后深埋地下形成煤炭,中生代成为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3)根据材料,极地恐龙属于食草或食肉动物,而该地在7200万年前所处的纬度较高,因此该时期王子洗地区整体气候寒冷,但在极昼时期,气温较高,植被较茂密,动植物资源较丰富。
故答案为:
(1)侏罗;白垩
(2)裸子;煤
(3)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王子洗地区整体气温较低,气温季节变化较大,在温暖期,该地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
5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巽他大陆架(如图)位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之间。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7千年~110千年)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19千年~23千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
(1)指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与现代热带雨林位置上的差别,并分析气候原因。
(2)与图示现代热带雨林相比较,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说明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
(3)加里曼丹岛上分布着热带山地雨林、低山雨林、低地雨林。加里曼丹岛上的最高峰海拔4101米。请在如图中用一系列“▲”画出岛上主要山脉走向,并用箭头表示热带山地雨林在末次冰期的变动方向。
【分析】(1)两条实线之间为现代热带雨林分布范围,两条虚线之间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范围,结合图示信息判断末次冰期热带雨林与现代热带雨林位置上的差别,其原因从水热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的原因从海平面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其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从热带雨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势高低和走向;热带山地雨林在末次冰期的变动方向从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山体海拔高度升高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依据图例,两条实线之间为现代热带雨林分布范围,两条虚线之间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范围,从图中可以看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纬度较低,集中在赤道两侧分布,现代热带雨林分布纬度位置较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的差异,末次冰期气温降低,且降水较少,无法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因此热带雨林分布纬度较低。
(2)结合材料信息,末次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整体出露海面而形成一片连续的陆地,比现代热带雨林形成时期的陆地面积大,因此形成的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热带雨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碳储库,对调节全球大气成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根据图中河流位置及流向,自中部流向两侧海洋,可以判断出该地地势中部高,山地主要分布在岛屿中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热带山地雨林是指哪些生长在山上有3300尺高度的森林,高的山地林一般在2500﹣3000m 高度以上,森林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相当于山体海拔升高,因此热带山地雨林分布面积扩大。作图如下:
故答案为:
(1)差别:末次冰期热带雨林更集中于赤道(低纬度)地区分布。气候原因:末次冰期时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2)原因:海平面下降,巽他大陆架广泛出露。
影响:吸收二氧化碳量多(释放氧气多);固定、储存碳元素多。
(3)如下图:
5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中的地形区位于亚欧大陆,图中可见三种地形:冰雪覆盖的陡峻山峰、起伏和缓的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和深切的峡谷。该地形区发现有三趾马的化石,三趾马化石常见于代表湿热环境的新近世纪红土中,该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对该地区一种生活于460万年前的三趾马的化石研究发现:它具有快速奔跑和持久站立的能力。受冰期气候影响,该地第四纪(始于约260万年前)冰川遗迹分布广泛。对于图中陡峻山峰的形成时间,是发生在该地地形高度显著改变的过程中还是在这之前,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看法。
(1)基于对三趾马化石的研究,推测该地形区在当时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形特点。
(2)分别分析图中平缓高原和深切峡谷的成因。
(3)结合材料中所指的陡峻山峰形成时间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陡峻山峰的形成原因。
【分析】(1)该地形区在当时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形特点主要从材料中三趾马化石信息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因此,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地球上生物及其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是证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
(2)图中平缓高原和深切峡谷的成因主要从岩石的类型、冰期时的外力作用等方面分析。
(3)陡峻山峰的形成原因主要从陡峻山峰形成的时间分析,主要是在形成前和形成后两种情况分析。
【解答】解:(1 )依据材料中“位于亚欧大陆“、“起伏和缓的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等信息,可将本区大致定位于青藏高原。材料中“三趾马化石常见于代表湿热环境的新近世纪红土中”这一信息,说明该地形区在当时的地质历史时期海拔高度要远低于目前的4000米;“对生活于460万年前的三趾马的化石研究发现:它具有快速奔跑和持久站立的能力“表明只有在平坦开阔地带才成为其生存的优势。茂密的森林会阻碍奔跑行为,但有蹄动物在开阔的草原上必须依赖快速的奔跑才能逃脱敌害的追击。
(2)由图中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目前的平缓高原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两侧为沉积岩。故可以推测该地区在气候湿热,海拔较低时期有大面积的沉积岩分布,发生过大范围的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现在花岗岩露出地表,说明岩层形成后有地壳抬升作用,地势变高,表层的沉积岩层被侵蚀掉,花岗岩才露出地表,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不易风化,被外力侵蚀的速度慢于周边的沉积岩。材料中“该地第四纪(始于约260万年前)冰川遗迹分布广泛“,说明该地经历过漫长的冰期,冰川的磨蚀,使得其表面更加宽阔平整。而周边的沉积岩,由于硬度小,在地形抬升的过程中被冰川和流水侵蚀速度快,和由花岗岩组成的地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成为深切峡谷。
(3)结合材料中“陡峻山峰的形成时间,是发生在该地地形高度显著改变的过程中还是在这之前“这一信息,在进一步分析陡峻山峰的形成原因时,可按两种可能分析:第一种可能是山峰在该地区整体抬升之前就已经形成,然后,随着本地区一起整体抬升的过程中,共同经历冰川的作用下,形成角峰、刃脊、冰斗等为特征的高耸山岭;第二种可能:在该地形区属于岩浆侵入幅度较大,抬升的过程中,出露地表较早被外力分割强烈或是抬升特别强烈的断块,在经历古冰川或现代冰川的作用下,形成角峰、刃脊、冰斗等为特征的高耸山峰。
故答案为:
(1)三趾马生活的环境比较湿热,说明当时该地形区的高度远低于现在的高度;在当时的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形区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不会阻碍三趾马动物群在包括该地形区的亚欧大陆适应扩展;生活在460万年前的三趾马的运动特征说明了当时的地形区表面平坦开阔,因为快速奔跑和持久站立只有在开阔地才有竞争优势(易于被天敌发现,需要快速奔跑和时刻保持警惕)。
(2)平缓高原所在处的岩层由花岗岩组成,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当该地形区抬升遭受寒冻风化时,更容易保持完整的地面及高度;在冰期时,因为冰川的刨蚀,使得其表面更加宽阔平整;平缓高原周边的岩层是由沉积岩构成,由于岩性差异,在地形抬升的过程中更易被冰川和流水侵蚀,和平缓高原面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成为深切峡谷。
(3)第一种可能:在该地形区大幅抬升前,该地形区上面就存在侵蚀残余的“岛山”,后来地形差异被继承。第二种可能:在该地形区抬升的过程中,被断裂分割的、抬升特别强烈的断块,在古冰川或现代冰川的作用下,形成角峰、刃脊、冰斗等为特征的高耸山岭。
60.阅读图1和图2,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为 一块 大陆。理由是 因为图1两个相邻大陆边缘相互吻合 。
(2)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分析】(1)图1和图2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先应该是一体的。
(2)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相象,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於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解答】解:(1)从图1看出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轮廓形状温和,可以推测原先为一块陆地。
(2)科学依据要从底层及岩性、化石的连续性和相似性上回答。
故答案为:
(1)一块;因为图1两个相邻大陆边缘相互吻合。
(2)两个相邻大陆古生物化石、底层构造相吻合,因而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6/19 19:48:15;用户:刘珊;邮箱:13409947086;学号:26210551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常见的地貌类型附详细解析练习题docx、2022年新人教版2019地理一常见的地貌类型练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后作业题,共7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我国东南某岛屿地形图,图为庐山山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植被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植被练习,共7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海的天然植被是,北京和伦敦的自然带同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