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汕头澄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澄海中学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
    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的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都论证了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取舍。
    B.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平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性。
    D.“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
    4.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就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我们由他知道,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
    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当他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写了一篇诔文:“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岂止一位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有谁用他呢?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宁信度”而返归取之。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孔子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将逝,才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日逐走,学而不厌。同时又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弟子们,诲人不倦的他已是明白地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鲁迅晚年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一再告诫自己要“赶紧做”。孔子也是在与自己的生命赛跑,赶紧做呵。
    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之深深恸哭。不久,有消息传来,仲由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他被人剁为了肉酱。仲由是孔子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仲由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次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的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文学史中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家,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把这些作家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心灵中的某种真实展现出来,这才是所有人都有感受、都会感动的东西。就文学及其历史而言,物理的真实固然很重要,是基础,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心灵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才能超越时空,超越一个作家自身经历经验和作者之间的隔膜。而且,我觉得,心灵的真实才是本质的真实。我们物理地探讨一个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很重要;但是,让所有人共鸣的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在某种特定背景下和个人经历下心灵的震颤。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学来看一看这个民族的心灵?这不仅需要事实的考据,还需要心灵对心灵的体察、体谅和体味。如果我们把文学史看作是一套知识体系,我觉得这套知识体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把文学看成是人类心灵的表现,让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时候,都能从文学中找到类似的情感经历,他就会因此而心灵丰富。
    (摘选自鲍鹏山《文学史就是心灵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中的“残烛”很形象,其中“烛”指孔子,也指孔子带给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形成对比;“残”则写孔子的衰弱。
    B.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孔子就是……一盏明灯”运用了比喻手法,“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
    C.鲁迅晚年以“赶紧做”自我警示,文本以之类比孔子,表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一般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D.文末“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千秋万代”,是说从孔子死的那一刻起,其伟大思想开始大放异彩,对中国人产生影响。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其不可而为之”语出《论语•宪问》,作者认为孔子此精神虽可贵,但并不具有社会价值,不过是一种悲剧精神罢了。
    B.《论语•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眼见礼崩乐坏而发的慨叹,慨叹淳厚的古风已随周王朝的衰颓如水东逝了。
    C.《韩非子》中“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只信教条而不顾实际的人,本文作者以这则言批评了孔子的脱离现实、一味泥古。
    D.孔子的绝命歌中,“太山”指周王朝,“梁柱”即各路诸侯,“哲人”是其自许;末句透露了孔子对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悲伤。
    8.从文本二看,在评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时,应注意到哪些“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孔子的哪些思想情感让作者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 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车驾。
    C.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 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 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粱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 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 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14. 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南园•其六
    (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读书
    (宋)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前两句描述寂寥的书斋生活,寻章摘句,苦吟不休,至晓月当帘,还没有歇息。
    B.辛诗前两句叙写闲来仔细研读古人著作,古书所认定的是非得失,让自己不再迷茫。
    C.“玉弓”一词,明喻晓月,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可见诗人文心之细。
    D.“摩腹”,摸揉着肚子,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
    16.李诗“哭”,辛诗“笑”,实则皆为诗人自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 进而说明“之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 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左边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灌木稀疏,偶尔有黄色、紫色、红色的花影,极细极小,附着在巨大的山石上,迎着飞驰的车子,一掠闪过。右边是金沙江,水呈铁锈红、裏挟着況沙、黏稠沉重,像一大锅粥,仿佛凝固了。只有江水知道,在水下,金沙江聚拢起多么强大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向东奔流。它有充沛的肺活量。憋不住时就会喊出声,隔着车窗,水声汨汨滔滔地涌了进来。
    ②( )牛埋头静静地咀嚼着时光,走着走着就上了公路,开始是三两头,紧接着成群结队,哞哞地叫唤,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堵住了路。有司机性子急,频繁地摁着喇叭,响亮的喇叭声破空穿云,_________在山与水之上,然而那些牛头都不抬,有的缓缓__________,几乎看不出在动,有的在原地完全不动,夸张地反刍着青草,嘴角__________青沫儿。司机无可奈何。一切都那么_________,时光悠闲如头顶的云朵。澜沧江就像投入了大量明矾,一片湛蓝,露出它一年之中最美的容颜。据说随着四季更替,澜沧江分別有蓝、绿、红、黄、灰、黑六张容颜,仿佛一个女子从年少走向迟暮,从妖娆转而颓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飘荡 挪动 漾着 漫不经心 B.飘浮 移动 挂着 习若自然
    C.飘动 挪移 溢着 自由自在 D.回荡 走动 带着 无拘无束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山随水走,水围山转,柔软的水与坚硬的山配合得如此默契,带我们一路向前。
    B.山随水走,水围山转,坚硬的山与柔软的水配合得如此默契,一路送我们向前
    C.坚硬的山与柔软的水配合得如此默契,山随水走,水围山转,与我们一路向前。
    D.我们一路向前,山随水走,水围山转,柔软的水与坚硬的山配合得如此默契。
    20.划波浪的句子可改成:“右边的金沙江,水呈铁锈红,水中因为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流得缓慢沉重。但是,水下的金沙江有着巨大的力量,奔腾汹涌,向东流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是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21-22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①,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②,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演化。③,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类外,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但人类的大脑皮层还是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我们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文段的主要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也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
    1.A(B项,教师应对学生无所隐瞒地教授本领;C项,原因是“因材施教”;D项,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2.A(目的不全是。)
    3.D(新解认为是递进关系。)
    4. ①未能从《论语》的整体探讨全书的逻辑结构关系;②未能从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主要身份理解“学”的含义;③未合理设想情境,只是简单追求理解通顺。(评分建议: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 ①诲人不倦,毫无隐瞒;②因材施教;③注重启发;④有教无类。(评分建议: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6.D (D.“其伟大思想开始大放异彩”错误。孔子的思想在他生前就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人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千秋万代”的意思是,孔子死了,但他的思想永垂不朽。故选D。)
    7.D (A.“并不具有社会价值”错误。原文是“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作者是赞扬孔子的精神的,只是为他不得重用、大道难以推行而感到悲哀。B.“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眼见礼崩乐坏而发的慨叹,慨叹淳厚的古风已随周王朝的衰颓如水东逝了”错误,“逝者如斯夫”是孔子慨叹人生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C.“批评”错误。作者并无批评孔子之意,而只是在直陈其事,表达的是对孔子处境的同情。故选D。)
    8.①通过事实的考据,物理地探讨一个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物理的真实)。②通过心灵对心灵的体察、体谅和体味,展现作家在某种特定背景下和个人经历下心灵的震颤(心灵的真实)。
    解析:题干是“从文本二看,在评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时,应注意到哪些‘真实’”,可见答题区间在文本二,学生需要筛选出作家创作应注意的“真实”。由“就文学及其历史而言,物理的真实固然很重要,是基础”“我们物理地探讨一个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很重要”可以概括出“物理的真实”。由“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心灵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才能超越时空,超越一个作家自身经历经验和作者之间的隔膜”“但是,让所有人共鸣的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在某种特定背景下和个人经历下心灵的震颤”可以概括出“心灵的真实”。
    9.①身处乱世,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②年华易老,壮志难酬的伤逝之悲。③惜时如金,勤勉不怠的生命精神。④爱生如子,惜才如命的师者情怀。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孔子的哪些思想情感让作者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因此,答题区间在文本一,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分析孔子的精神,并分点作答。
    【解析】 由“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可知,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汲汲奔走,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让作者感动。
    由“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可知,孔子大道难行,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让作者感到悲哀。
    由“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将逝,才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日逐走,学而不厌。同时又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弟子们,诲人不倦的他已是明白地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可知,孔子惜时如金,勤勉不怠的生命精神让作者感动。
    由“‘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之深深恸哭”“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仲由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等句可知,孔子爱生如子,惜才如命的师者情怀让作者感动。
    10. C (“先帝庙器”是“盗”的宾语,所以在“乃盗”后不应断开,排除A项;“属”,同“嘱”,动词,“廷尉者”指人,做“属”的宾语,所以在“吾属”后不能断开,因此排除D项;“吾属廷尉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欲致之族”的主语也是“吾”,所以在“者”后应该断开,可排除B项。)
    11. A (A项,“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错误,从“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中“廷尉,天下之平也”可以看出,张释之掌管法律,并且文本中也没有地方提到张释之带过兵,故可排除A项。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故选A。)
    12. B (B项,“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错误,“遂効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意思是: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从中可以看出是张释之弹劾在前,然后皇帝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后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
    13. (1)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既:已经;因:趁机;便宜:方便合适;所以:……的原因)
    (2)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借助这件事来让世人敬重他。(聊:姑且,勉强之意;以:凭借,借助,省略了代词“之”,应为“以之”,借助这件事;重:敬重之意。判断句1分)
    14. (1)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执法要严格,要按法律的规定判罚,尺度要统一。(3)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4)弃“人治”取“法治”。
    【解析】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张释之认为法律面前,皇帝和百姓应共同遵守,体现了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意思是: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从中可以看出张释之认为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的法治思想;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说明了张释之执法严格,按法律的规定判罚的法治思想。
    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惯,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文帝责备张释之说“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也就是责备张释之未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处理,而张释之回答说“法如是足也”,不仅体现了他严格按照法律处理的特点,也体现了他认为法治应大于人治,不能因个人的意愿就违背法律的要求。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侍侯孝文帝,一直干了十年没被提升,个人也没有点儿名气。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请求文帝让张释之补了个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文帝认为很好。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这件事使文帝对张释之感到很惊奇,于是任命他当了廷尉。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的车马受惊了。文帝立刻派骑侍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问罢,向文帝报告处罚决定说:“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过了好半天,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处是对的。”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已经到头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万一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文帝想了半天,又回去跟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有一次召王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生忽然说:“我的袜带开了。”然后回头对张释之说:“请你给我把袜带系上!”于是张释之就过来跪下身子给他系好了袜带。事过之后,有人责怪王先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来跪着给你系袜带?王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了,后来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又过了一些年,张释之去世了。
    15.D(此处是反语,诗人不是不认同古人古书,而是不认同现实社会中的是非得失。)
    16.李诗:边境连年战乱,正需志士驰骋疆场;(1分)诗人哭抱负远大的志士只能在书斋中老去。(1分)嘲笑自己读书无用,怀才见弃。(1分)
    辛诗:诗歌表面上笑古人古书,(1分)其实是诗人嘲笑现实不辨是非,(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1分)
    17.(1)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A
    第一处,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来飘去;漂泊:形容感情不平静或欲念冲动。飘浮:指固体或液体在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小于重力的情况。飘动:意思是在风的作用下飘扬、飞动。回荡:意思是连续的回声而引起的震响。“响亮的喇叭声”搭配的应是“飘荡”或“回荡”;
    第二处,挪动:指一点一点的移动,表示速度很慢。移动:改换原来的位置。挪移:指挪借,挪动,移动。走动:行走而使身体活动;指亲戒朋友之间彼此来往。“缓缓”后接“挪动”更形象写出牛的悠闲;
    第三处,漾着:水面动荡。挂着: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溢着:充满而流出来。带着:携带。“反刍”后牛嘴角用“漾着”或“溢着”更贴切一些;
    第四处,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习若自然:犹言习惯若自然。自由自在:意思是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用“漫不经心”,和后面的“悠闲”更搭配。故选A
    19.B(A.选项前面先“山”后“水”,与后面“柔软的水与坚硬的山”顺序不对应;C.根据“如此默契”可知,应先说山水的关联,才能总结为“如此默契”;D.前一分句主语为“我们”,言说对象与整体语境不符。故选B。)
    20.原文语言生动形象。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一大锅粥”为喻,写出金沙江水“黏稠沉重”的特点;②将“江水”拟人化,写出江水勇往直前、咆哮奔流的气势。③善于用动词写江水流动之态,“裏挟”写江水卷着泥沙缓慢移动的动态;“聚拢”与后面的“憋不住时就会喊出声”相呼应,写出江水蓄势东流的气魄和力量。而改写后的句子虽然语义相近,但是用叙述性的语言,显得平淡。(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
    【解析】结合“右边是金沙江,水呈铁锈红,裹挟着泥沙,黏稠沉重,像一大锅粥,仿佛凝固了”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金沙江”比作“一大锅粥”,形象生动写出金沙江水“黏稠沉重”的特点,“裹挟”写江水卷着泥沙缓慢移动的动态。
    结合“金沙江聚拢起多么强大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向东奔流。它有充沛的肺活量,憋不住时就会喊出声”分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水勇往直前、咆哮奔流的气势。
    结合“左边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灌木稀疏”“右边是金沙江,水呈铁锈红,裏挟着泥沙,黏稠沉重”等分析,大量使用句式整序的短句,句意明晰,简洁明快。
    21.①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 ②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 ③神经系统越复杂的生物(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洁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语境“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以及后语境“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可确定需要陈述对象是人类大脑与核桃,并照应下文“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第②空根据后语境“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判断,应该填“核桃的沟回不一样”或“核桃的沟回有差异”。第③空根据后语境“它的演化等级越高”来确定答案。
    22.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折叠;基因(每个词语1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提取关键词首先要弄清楚语段有几个层次,各讲了什么内容。其次注意语段的结构特点,是总分结构,还是分总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语段结构不同,就意味着关键词出现的位置不同。总分、分总结构一般出现在“总”,并列结构分散在每一层,偏正结构出现在“正”。对于结构不是很明显的语段,应注意段内的“句末标点”,按句末标点理解其层次。





    相关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2024汕头澄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汕头澄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汕头澄海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汕头澄海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