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387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387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387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被罢斥归故乡的陆游,仍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写因安始之乱而颠沛流离的诗人听闻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欣喜若狂,即刻收拾行装返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愿望,表达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读准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古诗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2.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古诗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沉淀,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4.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文中插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这三首诗背下来,并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重点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生读)①谁来读一读?(师点评指导)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2.析字词、明诗意。(1)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2)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齐读,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3.感悟诗情。(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4.练习背诵。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3.尝试默写。四、拓展延伸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唐]王昌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2.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情感。3.品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反复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心灵。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1.激情导入: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2.走进作者:陆游,“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来,一齐把课题读一遍。3.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找出关键词“感”(感受);“凉”(清凉、凄凉)。指名说课题的意思。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2.师生点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3.自由朗读古诗。4.全班齐读,读出一种豪壮的美感。5.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28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1.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2.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1)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河”指的是黄河。)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2)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4)“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5)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山河壮丽。) (6)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3.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怎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1)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泪”字体会到的。)(2)诗人和遗民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那泪是什么泪?(是血泪,是痛苦的泪,还有期盼……)(3)但是他们没有绝望,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4)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尝试默写。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那强烈的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精忠报国匹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天夫 山河壮丽 遗民 下有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兴责 忧国忧民 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3.借助相关背景理解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难点借助相关背景理解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揭题,知背景1.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2.解题。“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说了唐王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3.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再读课题。二、初读,读通顺1.大声朗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3.再读古诗,注意押韵。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三、再读,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课件出示地名,师简单介绍。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四、细读,悟诗情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涵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3.集体交流。(1)读第一至六句。①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②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放歌、纵酒)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想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2)读第七、八句。①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只用四个动词,你怎么理解?(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喜悦和归心似箭的心情。)②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再次齐读古诗)4.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 (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五、诵读,懂诗人1.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爱国、爱人民)2.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并背诵下来。六、拓展延伸这节课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请同学们下去之后继续积累杜甫的古诗,也可以把这首古诗改为一篇记叙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爱国爱民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从学生的预习入手。强调了古诗预习的方法:知诗人,明诗意,找同类。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并让他们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其次,以读为主。在朗读指导时做到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接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让学生学会在古诗中捕捉“感受”的来源。最后,课外拓展及时。古诗的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老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要提高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设计,共21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