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上册欢乐歌教案设计
展开欢 乐 歌
年级:初中八年级上册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欢乐歌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作品,体验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并认识《欢乐歌》的创作特点。
2、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乐的表现方式及新民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分乐段,了解乐曲中节奏、旋律、情绪的变化,唱主题音乐。
教学难点:
认识江南丝竹这种音乐体裁,并了解《欢乐歌》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及全曲的创作特点。
教学教具: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地方的民歌和乐曲,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我会穿插一些地方音乐作为对比,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并能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和创作特点,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一段具有江南特色的音乐,一组具有江南特色的画面。引出江南。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江南好风景旧曾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景美,江南的音乐更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江南名曲《欢乐歌》。
二、讲授新课:
1、完整欣赏(设计意图:从欣赏中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1)在这首乐曲中的演奏乐器有哪些?(设计意图:从乐器的演奏特点及音乐风格的理解感受中,认识什么是江南丝竹这种音乐体裁。)
(2)全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乐段了解到全曲有母曲与变奏曲两部分组成。)
2、分段欣赏(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能更好的理解母曲与变奏曲的不同。)
(1)了解节奏、旋律、情绪是怎样变化的?(设计意图:分析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合。)
(2)这首欢乐歌的创作手法-加花。(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变奏曲的变化,讲解什么是加花。)
(3)这首欢乐歌的结构方式,是到装变奏曲式的结构。(设计意图:母曲与变奏曲位置变化的分析,理解这种倒装变奏曲式的创作特点是配合音乐场景的需要)
(4)唱主旋律,加入打击乐器。(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兴趣,同时知道在江南丝竹的演奏中轻型打击乐器也必不可少)
3、完整欣赏(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后,学生再次的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音乐的风格特点及音乐魅力)
三、课堂探究:
通过一道练习题,落实其中所学的一个知识点。(设计意图:通过选择了曾经接触过的几首音乐体裁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听选择出与之相应的体裁,达到对本课音乐知识的落实。)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正因为有了打击乐器的衬托音乐才活泼生动,正因为运用了加花的手法音乐才丰富多彩,正因为有了到装变奏的这种结构,才能使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情绪推向高潮。让我们在节日的快乐里在来重新感受一次这首欢乐歌。
五、课外拓展:
在本课结尾处通过一段新民乐的欣赏与感受,让学生体会新民乐的表现方式与我们的传统民乐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它的音乐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休息和课余去查阅,来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六、课堂反思:
本课通过学习,学生对音乐体裁和全曲的风格特点及加花变奏的手法及倒装变奏曲式的创作特点都有了很好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特别是打击乐器的加入学习母曲,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感兴趣,但是本人感到不足之处就是变奏曲式的乐段不好分析理解,四个变奏曲式乐段中分界不是很清晰,学生很难很清楚的分出乐段,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又不能反复听反复分析,所以此处处理上有些简单。总之,这节课达到了学习目的,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还是很满意的。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欢乐歌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欢乐歌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欣赏雨打芭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欣赏雨打芭蕉教学设计,共3页。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嗺咚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上册嗺咚嗺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