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9《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2343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9《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2343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9《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2343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9《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
下列关于“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
B.“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C.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活动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数值偏大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不同
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D.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为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迁出率和死亡率
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种类型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C.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D.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如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甲>乙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eq \f(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二、填空题
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株/平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 ____________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产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物质,也能分解小球藻产生的自身抑制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小球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X1、X2、X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以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有利的共生菌。图1、2表示有关实验结果,其中A1~A3代表等量小球藻分别与细菌X1~X3的混合培养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__________等环境条件。此过程中,小球藻可为细菌的生长、增殖提供__________。
(2)图1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计数时取小球藻培养液并稀释4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中方格面积:1/25mm2)进行计数,得到平均每个中方格中小球藻数量为25个。已知每个小球藻细胞干重约10-12g,则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______g。
(4)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__________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防治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
下图甲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乙是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生态学调查后绘制的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请分析回答: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A曲线表示种群在________的环境中增长。
(2)图甲中B曲线呈“________”型,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的个体数量。
(3)图乙中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图甲中________(填“A”或“B”)曲线型增长,可推测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
(4)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
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
(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 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___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________消费者。
(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
(2)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图3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4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____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
此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多选)。
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
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
C.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
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
(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
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s 0 答案解析
答案为:C.
解析: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不一定会降低出生率,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较稳定,说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植区域为带状,因此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将百山祖冷杉种植到植物园中进行保护,这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为两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D错误。
答案为:D.
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该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因此不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D错误。
答案为:C.
解析: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C点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项错误;B点对应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项正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项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同,B错误;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的个体数量,D错误。
答案为:D.
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
答案为:C.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甲为增大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降低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出率和死亡率,B正确;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每种类型都有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为:D.
解析: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培养瓶底部,取样部位不同,实验数据会偏差很大,因此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正确;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C正确;该实验中前后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D错误。
答案为:C.
解析:甲国家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丙国家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数目接近,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乙>丙>甲。
答案为:D.
解析:调查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答案为: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O~t3段,eq \f(Nt+1,Nt)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的数量一直上升,A错误;乙种群在O~t1段eq \f(Nt+1,Nt)>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B正确;当eq \f(Nt+1,Nt)<1时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C错误;甲种群在t3后eq \f(Nt+1,Nt)>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错误。
二、填空题
答案为:
(1)cd 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此段(从t3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2)若题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3)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为: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①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②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
(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a×(1+m)1;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K/2时,即图中的C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
答案为:
(1)光照(和CO2) 营养物质和氧气;
(2)先增大后减小;
(3)抽样检测 2.5;
(4)X1 不同意,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解析:
(1)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光照(和CO2)等环境条件。小球藻与其共生的细菌相互提供营养物质,小球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供细菌生长、繁殖。
(2)据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
(3)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标志重捕法;对小球藻等微生物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中计数室中方格面积为1/25 mm2,可知此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型,因此小球藻数量/mL=(80个小方格的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25个中方格的小球藻数目×10 000×稀释倍数=25×25×10 000×400=2.5×109,因此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2.5×109×103×10-12g=2.5 g。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小球藻与X1细菌共生时其生长速率与油脂含量都是最高的,因此应选择X1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此观点不合理,因为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
答案为:(1)数学 N2 (2)1.03tN0 (3)K值(环境容纳量) 生物 化学
解析:(1)题图所示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1.03tN0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为:
(1)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敌害(或理想条件下)
(2)S 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3)A 增长型
(4)不能 不变
解析:
(1)图甲中A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可推知该种群在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中增长。
(2)图甲中B曲线呈“S”型;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图乙中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λ>1且保持不变,可推知该种群数量在此期间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即“J”型增长,所以图乙中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图甲中A曲线型增长,而且可推测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
(4)图乙中在10~20年间,λ值都小于1,表示该昆虫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该昆虫在第15年的种群数量不是最小值,而是在第20年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间,λ值都等于1,表示该昆虫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答案为:
(1)数学 负反馈 共同
(2)3 000×1.03515
(3)二 次级
(4)生物防治 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种群为主的生态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的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
(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
(3)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
(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为:
(1)摇晃振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2)2 五点取样 偏高;
(3)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
(4)ABC;
(5)“S”型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
解析:
(1)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一方面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
(2)根据图3确定,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根据图4可知,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格,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计数。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再盖上盖玻片,由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导致加入的培养液体积大于计数室的体积,测量的结果偏高。
(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说明视野太亮,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
(4)某个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等。
(5)由图2曲线可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型增长。7 d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等,酵母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项目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串讲)-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串讲)-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串讲精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8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串讲原卷版docx、专题28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串讲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作业(单项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作业(单项版)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 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 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含解析),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