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史铁生的“经典造型”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史铁生(),当代作家。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
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杀过3次,却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1974年,史铁生拿出当年画箱子的本事,在街道工厂找到一份临时工作——在木箱或鸭蛋上画仕女,有时候画山水,卖给外国人。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能摇着轮椅拐进不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
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掩在一排香火店中。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通过的大杂院窄道,去不远处的地坛。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史铁生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有人走过来,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怕写不成反落尴尬。1979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办的刊物《希望》上,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此时,他也终于被落实了病残知青的优待政策,有了公费医疗和民政部门给的每月60元的生活费。
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体力不支让史铁生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待在家中写作。“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史铁生
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简直是尊右腿轻残的维纳斯。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明朗,气质仿佛滤过的透明的水,老史兄福分不浅……陈希米做了他的新腿”。 ——姚育明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 ——陈村
1989年,陈希米和史铁生结婚。 “只有一条好腿的希米充当了铁生的眼睛和双腿”,直到史铁生生命的最后一刻。
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谁想却碰上了你!你看那村庄凋敝旷野无人、河流污浊城里天天在上演喜剧。希米,希米是谁让你来找我的谁跟你说我在这里?你听那脚步零乱呼吸急促、歌喉沙哑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希米,希米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看你笑容灿烂高山平原、风里雨里还是咱家乡的容仪。
希米,希米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听那天地之极大水浑然、灵行其上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希米,希米那回我启程太过匆忙独自走进这陌生之乡。看这山惊水险心也空荒,梦也凄惶夜之望眼直到白昼茫茫。希米,希米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听那光阴恒久在也无终,行也无极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高大的拱顶下,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两天前,史铁生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火化,同样没有哀乐和花圈,朋友们把鲜花撒在史铁生身上。
此时,陈希米裹着粉色大披巾,戴上红围巾,彩色的水钻花朵型发夹,把头发高高别起。她微笑着讲,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他这次有的是时间和力气,和我们尽兴。”发给朋友的邀请短信上,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张海迪穿着漂亮的玫红大衣和修身靴子来了,带着60朵红玫瑰扎成的心型花束。铁凝带着一大篮红透的樱桃——去年见面时,史铁生孩子气地举着樱桃说:“这个我爱吃。”还有人带来了超大的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画着大大的“60”和“铁生走好”。
屏幕上放起了史铁生自己拍的视频:陈希米在院子里拄着单拐,系着彩色围巾。史铁生说“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绕回来”,像导演一样。陈希米转回头,眼睛笑得弯弯的,拐杖和围巾一起跳起来,像飞一样。
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走上台“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22岁的小水,平静地念起了舅舅的诗——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我抬稳
躲开哀悼
挽联、黑纱和花篮 最后的路程
要随心所愿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这囚笼烧净
让我从火中飞入
烟缕、尘埃和无形
最后的归宿
是无果之行
呵,节日已经来临
听远处那热烈的寂静
我已跳出喧嚣
谣言、谜语和幻影
最后的祈祷
是爱的重逢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
他思想和别人那么的不一样,但你晓得是他独立思想的结果。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的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康,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他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王安忆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1、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2、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3、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占地37.4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课文所选仅为原文的七分之三。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第三部分似写四季,实则以排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抒写对人生、自然及生命的体验和参悟。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
①“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④“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课前预习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作者介绍,“地坛”,第一部分,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我与地坛,的古园的古园的古园,荒芜冷落,荒芜但不衰败,有着情感和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备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精读分析,残疾但并不颓废,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吸收借鉴,二思想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5 我与地坛(节选)图片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速读感知,地坛的沉思,详读细品,研读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