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原卷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
    • 解析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解析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1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2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3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1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2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之就事说理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12文言文之就事说理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

    一、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找)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安能辨我是雄雌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以为顺流下矣
    C.一老河兵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
    D.山门圮于河 求二石兽于水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B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B.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并,一起。
    (2)A.这不是木片。是:这/怎么能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是:判断动词,是。B.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为:被/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为:认为。C.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之:代词,这件事/没有音乐声扰乱我的耳朵。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于:在/在河中寻找石兽。于:在。
    (3)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是”“其言”“于”的解释。
    (4)本题在分析的时候要重点抓住文本内容,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理解。
    故答案为:(1)B;(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4)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教材知识链接及及解题指导


    阅读指导:
    本单元选取了一篇就事说理的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文言虚词的积累
    2.文言实词的积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3.特殊句式的理解(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等)
    4.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5.文言文断句
    6.内容分析、主题理解
    7.文中主要人物的评价
    8.阅读启示
    9.对比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阅读步骤: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2.感受古人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借助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理解作品主题。
    3.积累文言文知识,并学习文中独具特色的的写作技巧。

      重点点拨: 
    有关人物的考题,大约有三:
    1.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2.分析指出是个什么样的人;
    3.如何分析人物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还可以通过剖析事件来分析人物。

    精准变式题及综合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②而缭曲③,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④,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⑤虎退路,两穴并⑥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⑦,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缭曲:曲折缭绕。④窦:孔穴。⑤窒:堵住。⑥并:一起。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蛇行而入(一种动物) B.两穴并聚柴以焚之(来)
    C.虎被熏灼(炙,烧) D.避入石穴中(躲)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此 事 亦 足 为 当 止 不 止 之 戒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4)老虎的死因是什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A
    (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4)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如果老虎退一步,虽不能吃樵夫,但却可保全性命。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A.蛇:像蛇一样曲折行进。故选A。
    (2)句子意思为: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断句为: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重点词:意,料到;睹:看见;竟,竟然。句子翻译为: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4)结合文本可知,老虎的死因为,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道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故答案为:(1)A
    (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4)明确根据文中信息“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可知,文章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应当先看情况而定结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求,过于的强求终将后悔。第二问根据文中信息“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可知,文章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应当先看情况而定结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求,过于的强求终将后悔。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谈道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答案。
    【参考译文】
    当止不止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就幽深而曲折,打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
    打柴人十分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用烧柴堆(的方法来熏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非 耕 难 乃 子 之 术 误 矣 人 之 处 事 亦 然 欲 速 则 不 达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A.句意为: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解释正确; B.句意为: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解释正确; C.句意为:对农夫说。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退”应是“走了、离开”解释错误。故选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意思: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根据意义划分停顿为: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本句中,余,我;示,示范。句子翻译为: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文中过路人嘲笑农夫的耕地方法,在用自己认为的耕地方法实践之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方法是错误的。农夫多年耕地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刻意追求速度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实践出真知,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故答案为:(1)D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4)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个性。
    【附参考译文】
    农夫与行者
    道路旁边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我从今以后知道耕地的困难啦!”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④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④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中济,船破,皆游   
    ③有顷,益怠   
    ④遂溺死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汝 愚 之 甚 蔽 之 甚 身 且 死 何 以 货 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4)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3)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游得远。
    (4)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济”的正确解释,正确解释为渡河,其他的三个词语都比较简单,只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即可。
    (2)本句的意思是:你愚蠢到了极点,蒙蔽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3)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其”“寻常”等关键词的理解。
    (4)阅读文本可知:那个落水之人在平时是一个善游的人,可是当他落水之时,却不能向前,因为他腰缠千钱,最终溺水而死。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故答案为:(1)①都;②渡,渡河;③疲惫;④于是,就。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3)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游得远。
    (4)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谈道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答案。
    【附参考译文】
    哀溺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蔽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就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四、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执竿入城   
    ②不可入   
    ③但见事多矣   
    ④遂依而截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答案】(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①握,持②进入③只是④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五、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才变为“   ”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答案】(1)感到奇怪/以……为奇;写;通“攀”,拉/牵;以宾客之礼对待/以……为宾客
    (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完全成为普通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日扳……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 “宾客”作动词,“扳”为通假字,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立”“就”等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这是对快速筛选文章内容能力的考查,因为是课内文言文,做了大量的训练,所以此题很简单,但要注意必须用文童的原句回答。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六、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①谓其人曰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苗则槁矣。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1)①告诉,对……说。 ②快步走。
    (2)①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②代禾苗
    (3)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可以通过通读文章之后得出,禾苗没长高就直接拔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禾苗枯死。暗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相关试卷

    专题10 文言文之古代诗歌-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文言文之古代诗歌-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0文言文之古代诗歌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10文言文之古代诗歌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文言文之托物言志-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之托物言志-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8文言文之托物言志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08文言文之托物言志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文言文之写人叙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文言文之写人叙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之写人叙事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06文言文之写人叙事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