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第四单元复习试题(基础)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第四单元复习试题(基础),共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第四单元复习试题(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子贡(gòng) 违背(wěi) 惟妙惟肖(xiāo)B.瞬息(shùn) 相称(chèn) 栩栩如生(xǔ)C.缥缈(miǎo) 怆然(chuàng) 目不忍睹(dǔ)D.譬如(pì) 涕下(tì) 信手拈来(niān)2.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A.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B.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C.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A.cāng bīn xù xiāoB.chuàng pín xù xiàoC.cāng pín chù xiàoD.chuàng bīn chù xiāo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 , , ,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5.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A.bó héng sì xiǎnB.bó hèng shì xiǎnC.bǎi héng shì xiānD.bǎi hèng sì xiān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漂渺无踪的。B.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C.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珠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了?D.在这种极形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堵的一顷刻。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9.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优雅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B.湖边的那棵柳树,依旧舒展着美丽的枝桠,随风轻轻地摇曳着它妖娆的身子。C.这场球赛十分精彩,台下观众个个袖手旁观,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D.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造成的。修改:去掉“造成的”。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车号限行、呼吁市民绿色出行等,都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修改:在“绿色出行”前加上“选择”。C.学者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能成就卓越,赢得尊重。修改:将“只要”改为“只有”。D.关于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修改:将“同意这种主张”改为“同意前者(或后者)”。二、综合性学习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chèn( )托 怅然( ) wǎn( )如(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C.耽误;荒废 D.长久(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三、语言表达12.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4.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16.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C.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17.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8.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20.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21.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填空题2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静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拘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2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2)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3)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4)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 )25.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26.填空。(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________。27.叶圣陶先生是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童话集( )。
参考答案:1.A2.C3.B4.D5.C6.B7.C8.A9.C10.B11.(1)衬 chàng 宛(2)一抡 一轮(3)A(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12.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13.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对阅读的作用的论述。14.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15.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16.B17.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18.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19.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一一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20.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21.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22.(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2)沉寂无声;寂静。 (3)受益。 (4)固执,不知变通。23.归24.(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举例论证25.(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26.(1)英 作 《随笔》 《新工具论》 (2)邓拓 《燕山夜话》27.倪焕之 《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