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六 保护大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单 元 备 课
课题
第六单元 保护大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
学
总
目
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
2.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
材
解
读
本单元知识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部分,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学完本单元的知识以后,应对整数乘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
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的应用
教学
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课
时
安
排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2课时
相关链接 1课时
回顾整理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综合应用—荡秋千 1课时
课 题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4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本方法和算理,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方法的多养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口算题卡。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天鹅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嘴的颜色是一半黄,一半黑的颜色,真好看。它的身体有着洁白的羽毛。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他们!(出示信息窗1的情境)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1.一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2.二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学生齐读题)
【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的图画,并从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信息窗内容和自已的问题)
一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提问: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回答,板书:400 × 20 = (份)
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教师巡视)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除了这位同学说的方法,你还有其它的口算方法吗?
3.全班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4.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下第二个问题?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教师精讲提示!
【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进一步建构认知结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方法。】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后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 指名学生读题,并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
(2)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1)、(2)小题。
(3)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第(3)小题,使学生在交流中提 出答案的不唯一性。
(4) 提问:你还想和谁去哪里旅游,需要花多少钱?说一说你的消费计划。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学生自主完成后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5.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统计表中的内容:表中给出了五种商品的平均日销售量。
(2)自主解决第(1)小题。
(3)解决第(2)小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小组内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在班内交流时提出。
6.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
【重点环节的处理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逐步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了简便运算,既锻炼了学生的判断、思考,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课堂总结
1.完成当堂达标测试。
2.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
书
设
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一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400 × 20 = (份)
二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210×30= (份)
教
学
反
思
达标检测题
一、我会口算。
32×3= 25×4= 31×2=
18×5= 120×5= 280×3=
250×4= 40×50 220×4=
140×70= 41×20= 3×120=
二、我会填。
1.200个18是( ),250的40倍是( )。
2.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0小时可行( )千米。
3、在〇填上“>”、“<”或“=”。
30× 180 〇 30× 160
600× 10 〇 10× 660
二、我会巧算。
算出每组第一题的积,然后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69×3= 36×7= 150×8=
69×30= 72×7= 15×80=
69×300= 360×7= 300×80=
三、我会解决生活问题。
1.朝阳花园小区有90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
①朝阳花园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②朝阳花园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2.一种校服上衣每件 48 元,裤子每条 22 元,红星小学四年级共有 130 名学
生,给每人订做一套这样的校服共需要多少元?
课 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8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2 课时 第1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谁在动物园里见过大天鹅?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现在马上要过冬了,动物园的叔叔阿姨们要为大天鹅准备过冬的食物了,让我们一块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信息窗2):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己找出数学信息,自己先独立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全班汇报。
筛选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1.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2.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本环节通过问学生到动物园及情境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1: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列式:114×23
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然后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计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进行计算,遇到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进行交流解决。指名板书。
学生观察竖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26×12 145×34
3.小结:
先让学生回忆说一说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样,在计算时注意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尾要写在十位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在交流、尝试中理解、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强调第二部分积与第一部分积的对位,从而理解算理与算法。】
4.解决问题2。
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尝试进行计算。
板书不同的竖式。
观察,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因数末尾的0在计算时先不乘,但积的末尾一定要把0添上。
5.巩固练习。
180×23= 207×15=
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说说算法。
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什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么?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在学习时引导学生尝试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在相互交流、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计算的方法,化解难点。】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219×13 325×26 358×17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书。强调计算方法。
2.250×16 350×32 504×23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书。注意0。
3.从北京到济南每张火车票195元,一个旅游团28人,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再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分组进行解决问题,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计算练习,避免计算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1.完成当堂达标测试。
2.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
书
设
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14×23=2622(元) 340×21=
114 注意:计算时可以先不
× 23 管0,计算完成后
342……114×3的积 在积的末尾添上0
228 ……114×20的积
2622
教
学
反
思
一、我会算。
315 526 287 156
× 23 × 49 × 15 × 34
360 270 240 180
×32 × 45 × 26 × 62
三、火眼金睛辩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139 345 207
× 18 × 13 × 14
1112 925 828
139 345 207
1251 4375 2898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育才小学计划建一座长105米,宽31的教学楼,该教学楼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一共需要
102 套。 5000 元买票够吗?
3.义务劳动擦栏杆,共来了160名志愿者,如果
平均每人每天擦28米,他们一天能擦洗多少米?
达标检测题
课 题
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58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2课时 第2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帮动物园的叔叔、阿姨们计算了买谷子和玉米的钱数,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
出示问题:每袋饲料重46千克,买250袋。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运,一次能运完吗?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估算的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何去考虑?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先求出共有多少千克饲料?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46×250=
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把46看成50来算
把46看成40来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是动物园的叔叔、阿姨,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全班汇报,说明哪种方法更合理。
【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结。
师: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例如本题,把46看成40来计算,估计的总量比实际少都运不完,所以一次一定不能运完,而不是把46四舍五入看成50来估算。
2.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做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三、拓展应用
1.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
师:乘法估算到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画“√”。
328×18□ 295×42□ 405×11□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回答时要说明是怎样估计的。
3.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四、反馈总结
1.当堂达标测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板
书
设
计
估 算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
有些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估算方法
教
学
反
思
达标检测题
一、估一估。
689×19≈ 716×52≈ 306×39≈
898×42≈ 19×321≈ 21×152≈
二、判断下面算式中的积的位数,填在括号里。
321×12 ( ) 208×19( )
139×40( ) 300×20 ( )
408×31( ) 605×42 ( )
三、连一连。
232×19 206×21
213×21 约4000 209×31
116×57 约6000 290×24
四、解决生活问题。
1.李叔叔家种了19排梨树,每排21棵。
种了22排苹果树,每排28棵。
(1)李叔叔家大约有多少棵梨树?
(2)李叔叔家大约有多少棵苹果树?
2.某村里计划将一块边长89米的正方形地划为新型蔬菜实验田。估一估,这块实验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据2003年统计,地球上的森林以平均每年18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在减少,照此计算,170年后森林将全部消失。
3.
2003年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4.
商品
高档
中档
低档
批发价
808元
387元
87元
王经理想批发高档福娃21套,他带16000元钱够吗?为什么?
课 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件1)
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情”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8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20千克呢?200千克呢?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师: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8×2= 16(元)
8×20=160(元)
8×200=16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
(3)出示24×2=48和12×2=24,6×1=12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师: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材是很好的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全面的思考,一语中的地表达,是教师应该关注和不断尝试的。】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师: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本P59自主练习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课本P60页第2、3题
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3.当堂达标检测。
【猜想,推理与验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4.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畅谈收获,快乐分享。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 下课,把对数学的研究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大胆创新。】
五、作业
板
书
设
计
积的变化规律
8×2= 16 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1=12
教
学
反
思
一、快乐起飞
1.根据算式58×26=1508,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580×26=( ) 58×260=( ) 5800×26=( )
5800×260=( ) 58×2600=( ) 580×260=( )
2.快速接力赛。
25×4=100 25×2= 25×12= 25×16=
27×34=918 27×( )=9180 ( )×3400=91800
25×8= 250×8= 25×40=
二、开心畅行
被乘数
16
160
1600
16
160
乘数
40
4
4
400
40
积
1.填写下表。
2.填一填。
①一个因数(不为0)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不为0)则积( )。
②两个因数的积是56,如果一个因数除以7,另一个因数不变,所得的积是( )。
3.老师带领同学们去超市购物。
①商家促销,3本只用10元,那么6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几元? 15本呢?
②小红有8元钱买糖,售货员阿姨说:“10块糖2元。”小红能买几块糖呢?
4.一辆客车4小时行了23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5.一个长方形公园的长扩大到原来3倍,原来公园的面积是12公顷,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多少?
三、智力冲浪:
5×900=4500
11×18=198
50×90=
22×9=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达标检测题
课 题
回顾整理
课 型
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3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系统概括的能力。
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系统梳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一节课我们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师:本节课共设五关,全部闯过者,为本节课的优胜者。大家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简单明了的导入节约了时间,学生也明白了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抢占山头。(口算练习)
500×20 700×40 7×0×12 200×15
24×200 70-30×2 4×200 400×30
生抢答,看谁反应快。
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你是怎么算的?与你的同伴说说。(小组讨论)
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先将乘数末尾的0省略,把整十、整百的数看作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然后在积的末尾再添上原来被省略的0。
第二关: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式后面打上“对号”。
328×18( ) 295×42( ) 405×11( )
596×19( ) 321×22( ) 187×49( )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估算时,将两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估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
第三关:你的能力有多大。(用竖式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看看与你的估算结果相差多少。)
46×215 224×36 182×47 28×153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吗?
生: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的做题时细心一些。
第四关:火眼金睛辨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90 235
× 90 ×27
1710 1645
470
2115
师:通过计算,你觉得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先自己思考之后再在你的小组内讨论。
生汇报:
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第五关:根据69 × 36=248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90× 36= 690× 360=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得出答案的?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生: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通过闯关复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使生在脑海建立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练习巩固
1.直接写得数。
24×30= 15×40= 34×50=
101×60= 700×12= 410×30=
2.列竖式计算。
360×14= 409×60= 216×38= 805×90=
3.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2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2)王老师步行上班,她每分钟走75米,从家到学校共用25分钟。其间在路上买报纸花了2分钟,王老师家距离学校有多远?
【此时学生对本单元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网络,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四、课堂总结
1.当堂达标测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以提升,可以拓展,可以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也可以说本节内容的梳理过程。】
板
书
设
计
整理复习
1.口算练习
2.竖式计算
3.积的变化规律
教
学
反
思
达标检测题
一、我会口算。
42×20= 240×5= 700×40= 707÷7=
60×12= 9600÷8= 30×62= 340÷4=
14×7= 810÷90= 34×3= 20×45=
60×90= 8×105= 50×70= 18×5=
二、我会笔算。
178×46= 408×25= 37×235=
380×23= 138×16= 407×35=
三、我会填。
1.150×30的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2.250×80积的末尾含有( )个0。
3.笔算280×25时,先算28× 25,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
四、我会巧算。
根据8×125=1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125= 32×125= 8×250= 16×500=
32×250= 16×250= 4×125= 4×250=
五、我能行。
1.一个因数是115,另一个因数是18,他们的积是( )。
2.12×24=288,如果12除以4,24乘以4,现在的积是( )。
3.两个因数的积是64,一个因数除以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4.两个因数的积是14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4,这时积是( )。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也( )。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个水龙头每分钟就会白白流掉56毫升的水,1小时要浪费多少毫升的水呢?
2.李奶奶从银行中取出10000元,她每月花掉890元,你帮李奶奶算一算这些钱够用一年的吗?
3.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宽增加了16米后,新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课 题
我学会了吗
课 型
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从系统概括的能力。
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系统梳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 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复习课,要整理复习的是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我学会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
2.明确目标。
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方法指导。
(1)这一单元一共几部分内容,从书上找。
(2)刚才我们是从整体观察的,下面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口算。
例1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几百数乘几十数);
例2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几百数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乘几十数)
(3)举例复习算理。我们来举个例子。
(板书:300×40= 、210×40=)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
2.自主整理。
(1)我们共同完成了口算内容的整理。笔算内容的整理需要大家自己完成,首先需要看看有几个例题? 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先自己快速完成,再在小组中汇报你的想法。
(2)学生独立整理笔算。
(3)汇报。
要求:小组同学一起来,一名同学汇报,一名同学写,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汇报完了准备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互问互答。
例2、例3方法同上。
完成板书。
3.系统分析。
我们整理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了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说一说你对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下面我们用这些知识来做一次比赛游戏:挑战300分。 同学们和老师进行比赛。我们的基础分都是从100分开始。
1.规则:每人有一张练习片,基础分是100分,做对一题加10分,错一题减10分。有四组题,第一组题都做对累加到200分,第二组都做对累加到240分,以此类推,全做对就得到满分300分。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2.学生独立计算。
(1)口算。
17×3= 150×4= 3×16= 180×5= 210÷7=
50×90= 200×8= 35×2= 8×120= 310×6=
(2)笔算。 124×8= 246×34= 360×25= 508×19= (3)根据“26×3=7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260×3= 26×300= 260×30=
(4)解决问题。
①一辆旅游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可以写作:
②这辆旅游车从县城到风景区用了3小时。县城到风景区的路程有多长?
③风景区的门票是每人198元,一共有54名游客。大约准备多少钱买票
3.订正反馈。
出示标准答案,逐一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当堂达标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互相评价,完善提高。
2.小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我学会了吗?
整理口算内容
整理笔算、解决问题内容
重点练习巩固提高
教
学
反
思
达标检测题
一、 算一算 。
1.口算。
300×50= 160×60= 40×300=
2.笔算。
321×12= 209×18= 287×63=
185×14= 302×25= 283×19=
3.估算。
603×21≈ 399×42≈ 538×48≈
二、填一填。
1.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
2.200个18是( ),125的40倍是( )。
3.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 )千米.
4.在○填上“>”、“<”或“=”。
180×5○160×6 47×100○470×10
5.光明小学有789人,大约是( )人。
6.根据6×50=300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18×50=( ) 42×50=( )
7.一架飞机的速度可达每小时900千米,可以写作( )。
三.解决生活问题。
1.一个报刊架135元,学校准备给32个班每班配备一个报刊架,4000元够吗?
2.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去时以每小时51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返回时行驶了6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3.一套双人桌椅72元。学校要给四年级228名学生换课桌椅,一共多少元?
4.李东一步的平均距离是53厘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598步,他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5.一个蔬菜种植园建了两个大棚,每平方米造价15元,西红柿大棚有230平方米,每平方米收入50元,黄瓜大棚有203平方米,每平方米收入58元,
(1)两个大棚的总收入是多少元?
(2)两个大棚的总造价是多少元?
课 题
荡秋千
课 型
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掌握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培养初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时器、自制秋千架、钩码、长度不等的线6根。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你是怎样荡秋千的?(我坐到秋千上,先用脚用力蹬地,秋千就荡起来了)如果想让秋千荡的越来越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
有一所学校举行了一场荡秋千挑战赛,最终有三位同学进入了总决赛,他们已经做好了争夺冠亚军的准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2.猜一猜:请你仔细观察图上信息,将小朋友从左向右依次标上①②③,大胆的猜一猜他们三个人谁会是冠军、亚军、季军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所以 ③号是冠军
所以②号是冠军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谁荡的次数最多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验证。
【创设校园挑战赛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测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同时为下一步设计实验指明探究方向。】
二、实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在物理中叫物体的质量,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验证荡的次数是否与物体质量有关?
(2)下面我们利用简易秋千架来进行荡秋千实验,展示实验工具,简单进行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规则,即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时间问题,实验次数问题,砝码荡起的高度问题,最初的用力问题等)要求:①次数不得少于3次(减少误差)
②从同样的高度荡起,用力要均匀
③计时15秒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4)根据规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每组1号负责计时2号负责起摆3号负责数数4号负责记录)
时间
15秒
绳长
15厘米
钩码
10克
20克
30克
次数
2.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1)汇报交流实验数据,通过刚才我们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外力,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相同。
(2)讨论: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却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时2分钟)
3.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板书:与质量无关。
三、实验二: 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验证,简介第二组实验工具。
(2)要求:
①次数不得少于3次(减少误差)
②每组都要从同样的高度荡起,用力要均匀
③时间为15秒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4)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经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时间
15秒
绳长
15厘米
钩码
10克
20克
30克
次数
2.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根据实验数发现: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子的长短有关,也就是说在相同时间内,相同外力下,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多。
3.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多。板书:与绳长有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请根据所学知识重新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这个结论验证了我们哪个猜想,推翻了我们哪个猜想?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领会,一定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秘密。
【与创设情境相呼应,引导学生用新知识重新进行判断,让学生明确遇到问题仅仅凭借猜测是不行的,要通过实验去检验,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板
书
设
计
荡秋千
猜测:冠军、亚军、季军
实验: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 质量 无关,与 绳长 有关。
教
学
反
思
达标检测题
一、出示情境图,现在你知道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了吗?为什么?
二、我们班里也要进行一次荡秋千的比赛,你知道怎样能让自己在相同时间里荡的次数最多,取得胜利吗?
三、大家见过摆钟吗?(出示大小不同的摆钟图)大家想一想钟表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如果钟表慢了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调整? 能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解决?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6 余数的除法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a href="/sx/tb_c9682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 余数的除法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创设情境,激 趣引入, 探索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