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
    • 解析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第1页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第2页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第3页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第1页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第2页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展开

    这是一份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3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3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秘籍13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题冲满分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诗文是情感的载体,情感为每年古诗鉴赏必考点。
    古人云:“诗言志。”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必要步骤,也是鉴赏诗歌的终极目标,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是高考中的常考考点和重要考点。
    从高考命题来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高考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篇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2)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作为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词语,如“愁”“怨”“恨”“苦”“喜”“闲”“怅”等,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或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情”就会显露无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精准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技法




    (1)借景
    察情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哀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哀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之景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中捕捉背后的情感。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咏物
    传情
    咏物传情,即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解答此类情感题目,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一关乎物后志。
    (3)典故
    寓情
    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4)缘事
    析情
    古人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因离家而思乡,因离别而伤怀,等等。像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都是一种即事感怀。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入“题材推情”中。
    (5)时空
    显情
    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6)知人
    论世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整体阅读]
    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
    首先看诗题,“寄江州白司马”,意思是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可见这是一首寄赠诗,两人应为朋友关系,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 作为朋友的杨巨源写诗慰问关心,乃人之常情。
    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①和教材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对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完全陌生,不过两诗涉及同一背景,即白居易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此一共同背景巧妙地串联起了课内与课外。
    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首联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近来身体可还平安健康,心境可还平静安定?你在惠远大师的东林寺住得可还好?生活可还习惯?
    颔联写“我”曾经听说湓浦江一衣带水,庐峰的俊秀远胜于香炉峰,你在那里可要好好地游赏风景啊!
    颈联写一年将尽,题诗想寄给你,却发现传信的鸿雁已经飞远。你就像一只孤独的病鹤,我想此刻,你应在遥望长安,无奈叹息。
    尾联写我的好友白乐天君啊,你不要再整日里沉于佛道了,你要振作起来,怀抱青云之志,高官厚爵仍然是我们追求的前途啊!
    [尝试答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B 解析: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4.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拓展训练]
    2.(原创)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颔联中诗人运用虚写,借听闻中的江州一带的地理风貌,借景抒情,暗含寄望朋友能尽快适应江州的地理环境,能在江州的河川名山的奇景中舒展胸怀。并运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期待。虽然山海相隔,但我们心在一起,以此规劝并希望友人积极振作,不要消极地沉于佛道避世。
    (2)颈联中诗人想象朋友在一年将尽,年关将至的岁末时节,就像离群的鸿雁,染病的孤鹤,唯有题诗寄情,遥望京城长安,排遣心中的孤独郁闷之情。通过想象,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及同情。
    3.(原创)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此番寄诗朋友的意旨,诗人直接劝勉好友不要受当下境遇的拘束牵制,而一味地沉迷佛事,人生所追求的依然是远大的抱负与志向,未来仕途还有青云直上的机会。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因一时的困厄就意志消沉,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人生的路很长,要向前看。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整体阅读]
    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
    首先看诗题,“示儿子”,意思是教导、告诫儿孙们。可见这是一首家教寄语诗,诗人陆游告诫子女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和初中教材陆游的《示儿》诗,巧妙地串联起课内与课外,明确了诗人对儿孙耕读传家,勤奋读书,报效家国。
    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首联,子孙们啊,我为官多年,然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九州分裂至今,我却寸功未建,内心忧愤、惭愧,我心自知,痛不能寐……然而,我的孩子们啊,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
    颔联,不论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还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你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诓骗,内心坦坦荡荡,忠贞不二,至诚至善。
    颈联,儿孙们啊,天下大道,都在《六经》之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亲自耕种,天成以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没有饥寒。
    尾联,儿孙们啊!如今,我把我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嘱咐你们,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
    [尝试答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拓展训练]
    4.(原创)在本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教导儿子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接劝导告诫。首联和颔联诗人直抒胸臆,明确了自己对儿子们的教导。出仕朝廷,为官一方,就要献身国家,造福百姓。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对国家忠心耿耿,对家庭以孝事亲,耕读传家。
    (2)运用典故勉励。颈联诗人借助典故“六经”,勉励儿子们要熟读“六经”,谦虚谨慎,不要自满,永不停止。尾联诗人借助《诗经·风·七月》,告诫儿子们要学习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精神品质,勤俭耕种,发奋读书,学习先圣,心怀国家,报效家国。
    5.(原创)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家风家规的传承,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怎样的家风家训,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身作责,身正为范。其一生之所为,当为后世之榜样、之楷模,以言行而化育。
    (2)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忠孝乃自古治国之本。忠者,国之命脉;孝者,民之风尚。自古不忠不孝者,奸诈之徒,虚伪之辈,国乱之源。
    (3)勤俭持家,躬耕陇亩。要重视农耕,关注民生。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发愤读书,以安社稷。勤奋有为,诗书无涯。宽容有度,谦逊有为。奋发向上,积极而进。
    (4)法乎先圣,修身立事。不论于农于士,至善至诚。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020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4. B 15.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为什么呢?因为画中深远的意境无法通过诗句准确表达,语言的相对局限性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本题共2问,需分条做答。第一问根据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答出诗句的表面含意与深层含意即可。第二问需要从句意与画面、画境、画意等内容的联系的角度着手组织答案。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福建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①
    唐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遐荒迢递”,写出前往连州路途的遥远艰难,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山路”“瘴烟”两个典型意象凸显了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环境特点。
    C.“梅花入梦”既写出梅花幽香清雅,同时也赞美了刘禹锡高尚的道德品质。
    D.末句虚写刘禹锡在连州读书耕作的日常生活,语调清新明快,颇具趣味。
    16.诗人为什么觉得刘禹锡此次虽是初去连州,却不会有太浓重的“客里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5.A
    16.①刘禹锡曾经在同属江南西道的朗州生活十年,两地风土相似,去连州如同归家。
    ②连州物产丰富,有梅香可以入梦,有荔枝可以品尝,还可以四处行走,寻幽访胜。
    ③身居连州没有太多世俗纷争,可以体会隐居的趣味,春雨时节耕作读书,其乐无穷。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分析错误。这首诗虽然开篇写前往连州路途遥远艰难,但之后的主要内容一反传统送别诗、贬谪诗的伤感愤懑,语调清新明快,表达诗人对刘禹锡的宽慰之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作者将连州比喻为“遐荒迢递五羊城”,但认为刘禹锡“归兴浓消客里情”,所谓“归兴”是指刘禹锡曾经在同属江南西道的朗州生活十年,两地风土相似,去连州如同归家,自然不会生发出所谓的“客里情”。
    同时,诗的颈联“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表明连州物产丰富,清香的梅花可以伴随如梦,有北方没有的荔枝可以品尝,还可以四处行走,寻幽访胜,这都是令人感到欢喜的地方。
    最后,作者在尾联“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中,作者对刘禹锡将来在连州的美好生活做了想象:到达连州之后,那里没有朝廷上的党争与内斗,正好可以体会早就想实现的隐居之趣,在春雨时节耕作读书,也别有一番趣味。

    (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②第一功。
    【注】①隆兴二年(1164)宋金议和,约定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此诗为淳熙十六年(1189)杨万里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所作。②扬子江畔的金山绝顶有座吞海亭,每当北使来访,按例延请至此亭烹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撷取清霜、荻花等意象,用“只有”“更无”等平实之语,描写了扬子江上的初秋景象。
    B. 颔联写出了云开雾散、旭日初升、光芒四射的壮丽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格调雄浑。
    C. 颈联的“晴”字对前两联作了概括,指天气晴朗;和“六朝形胜”相连,也暗含局势平静之意。
    D. 本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既是一首气象不凡的山水诗,也是一首含蓄深沉的感时伤怀之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A.“初秋景象”错误,结合首联“霜冻”并联系颈联的“雪晴”,可知应为冬日。
    故选A。
    16. 诗歌最后两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英雄远逝的感慨。颈联上句写千载英雄已如飞鸿远逝,杳无踪影,抒发了对英雄的缅怀和时无英雄的叹息。②对南宋朝廷苟且求安的忧虑。颈联下句写六朝故地暂趋平静,触发诗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③对屈辱现实的无奈。尾联写诗人过江汲水煎茶,身负接待金使之命,想起延请使者至金山吞海亭烹茶的惯例,国耻身辱,齐聚心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
    “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①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②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③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④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注]①陈子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此诗做于清兵入关,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时。②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指边地。③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即福州的明“唐王”,浙江绍兴的明“鲁王”。④屠龙:源出《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比喻技艺高超,但无处施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联以赋笔形式展示诗人在高楼上饮酒写诗,“蒹葭”一词引发人们对《诗经》的联想。
    B. 颔联诗人驰骋想象: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C. 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又有作者深层的情感寄托。
    D. 尾联“剑锋腾踏绕霜花”,形象描绘宝剑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可以看出诗人的抱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错误,根据注释“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可知,“双飞日月”指的并非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而是两个皇帝。
    故选C。
    16. 作者登楼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诗人登高南望,借《蒹葭》诗意,表达自己对大明政权的忠心与思念。②颔联展开联想与想象,心情从北国故土沦陷的惆怅转为抗敌雄心的振奋。③颈联对仗工整,用浪漫的神话故事来表达诗人抗清必胜决心,浓郁而悲壮。④尾联“屠龙”指本领高超,但“空”字,写出诗人面对国破时的一筹莫展的失望与悲愤。而“剑锋腾踏绕霜花”,则展现出诗人急于投重新投入战斗,矢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而“南望”呈现出的景物“云麓”“岸峰”,实则是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诗人表达了对大明政权的忠心与思念之情。
    颔联从“青海”边地的遥望,是伤感于“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岸枫遥映赤城霞”一句,则通过火红的枫叶与霞光衬托出诗人积极抗清、收复失地的决心与信念,表现出一种蓬勃的雄心斗志。
    颈联“双飞日月”是对两个明朝皇帝的赞美和期待,“半缺河山”则进一步流露出诗人对于重整河山的期望与信念,本联采用了神话典故,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尾联借用庄周典故,写清兵入关,诗人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心情悲愤而自觉无用武之地,诗中“屠龙空束手”,表达诗人这种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但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易水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此地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诗人一开章暗用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B. 燕赵藏龙卧虎、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里曾涌现出烛之武、荆轲、高渐离、毛遂等英雄豪侠。燕赵文化具有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侠义悲壮的阳刚之美。
    C. 此诗“言近旨远”。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情,由家中赴京师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情怀激荡。
    D. “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以哀景衬哀情,以天地悠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別之情:“易水潺湲云草碧”则是以乐景衬哀情,由所见易水美景引出忧时忧国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以乐景衬哀情”错,“易水潺湲云草碧”意思是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并非乐景,写山河依旧却物是人非事事休,客观实写眼前所见景物,突出今非昔比之感慨。
    故选D。
    16. 尾句“可怜无处送荆卿”的“可怜”一词包含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扬,以及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忧时忧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句词语、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句“可怜无处送荆卿”直抒胸臆,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由家中赴京师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情怀激荡。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
    麹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①一灯传:佛语谓灯能破暗,故称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③麹生: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风格鲜明,开门见山,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B. “圣处一灯传”是说作者希望曹君刻苦学习,继承儒学之精义,体现了他对曹君的关爱。
    C. “工夫萤雪边”一句,运用古人努力求学的典故,鼓励青年学子要下囊萤映雪的功夫求学。
    D. 下片开头运用借代手法,以“麹生”代指社会,说明社会险恶,提醒曹君注意防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麹生”代指社会”错误。诗歌中以“麴生”这个人代酒。《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籙之术。……尝有朝客数十人诣之,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麴秀才,……傲睨直入。年二十余,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末席,伉声谈论,援引古人,……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慑惶遽。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酝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风味不可忘也。’”故选D。
    2.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才?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珍惜时间:以光阴易逝劝曹君珍惜青春年少的宝贵时光,努力学习。②勤奋用功:以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典故告诫曹君学习要勤奋刻苦。③养成良好习惯,不要沉迷饮酒:以“魏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直截了当地告诫曹君要自珍自爱,养成良好习惯,不要耽于饮酒而辜负家人的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开头“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堂堂:盛大。青云:比喻志高。句意是光阴匆匆而去,劝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业。作者是说人生时光易逝,那就应该珍惜时间,劝曹君珍惜青春年少的宝贵时光,努力学习,以期能够有所作为,因此,作者认为应该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才能成才。“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中“圣处一灯传”是说作者希望曹君刻苦学习,继承儒学之精义;“工夫萤雪边”运用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勤奋读书的典故告诫曹君学习要向古人学习,要勤奋刻苦。因此可知,作者认为勤奋刻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麹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中“麹生风味恶”说的是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西窗约”运用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典故,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因此可知,作者认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勿贪杯饮酒耽误学业,才能成才,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河南省洛阳市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癸丑春分后雪①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②东君③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④。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诗人因与主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外放任杭州通判期间。②分(fèn):料想。③东君:主宰春天的东方之神。④阴机:阴谋、机巧。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分后下雪的反常物候,让身处江南的诗人颇觉罕见,遂即事写下所见所感。
    B. 诗中“不胜威”“应惭”等词流露出对桃李的怜惜,对恣意逞威的春雪的厌恶。
    C. 诗句引入梅花意象,以其不惧寒雪的特性,寄托特定遭遇下诗人坚贞的志节。
    D. 诗人认为掌管节令物候的造物和东君心机难料,应备着寒衣,以防天气多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寄托特定遭遇下诗人坚贞的志节”错误,诗中写到梅花,只是为了凸显对雪欺桃李的反感,并无以梅花寄托诗人坚贞志节的意图,且尾联中还表达了留“腊衣”御寒之意。故选C。
    4. 作者在后两联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想?请具体分析。
    【答案】①诗歌的后两联以自然喻人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②作者感慨人世间那些掌握权柄者挟私擅权,恣意妄为,个人难以掌控自身的命运。③尽管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安而虑危,未雨绸缪,以求避祸全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后两联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以及全篇分析作者表达的人生感想。“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意思是“捉摸不定的东方之神本来就是如此,还又巧发阴谋暗设机关摧残桃花”,诗句表面看来是说掌管节令物候的造物和东君心机难料,但结合注释“诗人因与主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外放任杭州通判期间”来看,这里的“东君”应是暗指王安石等改革派,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来喻指人事,感慨这些掌权之人擅权妄为,而与他们政见不合的人遭到排挤打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意思是“从今老天爷操纵的阴晴冷暖也难以预料,即使在已经暖和的时候也要准备御寒衣物”,这两句也是表面看来是感慨自然现象,实则也是指向人事,如果颈联的“东君”理解为王安石等执政者,那么“造物”应是主政的宋神宗,面对这样的执政者,诗人说“须留御腊衣”,无法改变,只能提前考虑到危险,以求避开灾祸,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感。“尤难料”是说难以预料,可见这物候难料,天气多变,人间的旦夕祸福也是难以预料的。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③嘶。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职经渑池,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②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公元1056年),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驴:跛脚的驴。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 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 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 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以叙事之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以及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错误。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此联中说的僧死壁坏是雪泥鸿爪的具体化,并不是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故选C。
    6.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
    【答案】(1)道理:人生征途漫漫恰如“雪泥鸿爪”,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2)诗人一开始就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含蓄地发出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颈联写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更见出人事无常。
    (3)诗歌后两联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对诗歌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
    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虽然人生具有不可知性,有很多的无常,我们也应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珍惜现在勉励未来。
    (2022·河南·许昌高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吟(节选)
    李白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于不乘黄鹤便不能远行的“仙人”,诗人李白更愿意成为一名“海客”。
    B.李诗将屈原辞赋比作日月,将楚王台榭比作山丘,赞颂了二者长久的生命力。
    C.从杜诗前四句可知,诗人于兵荒马乱之时离开蜀地前往潇湘地区,实属无奈。
    D.杜诗最后两句故作反语,看似是诗人的自我宽慰,实则是对“大臣”的讽刺。
    16.两位诗人“随白鸥”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李白:摒弃功名富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杜甫:①遭逢战乱,又年事已高,不得不辗转漂泊。②满怀忧国之情,但人微言轻 ,对国家安危无能为力。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将楚王台榭比作山丘,赞颂了二者长久的生命力”错,“楚王台榭空山丘”不是把台榭比作山丘,而是说楚王的台榭已经消失,化为山丘;这句诗也不是在赞颂楚王台榭的长久生命力,而是在表达功名富贵难以长久存在之意。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李诗:
    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
    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杜诗:
    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
    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
    (2022·吉林长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留赠山中隐士
    周弘让①
    行行访名岳,处处必流连。
    遂至一岩里,灌木上参天。
    忽见茅茨屋,暖暖有人烟。
    一士开门出,一士呼我前。
    相看不道姓,焉知隐与仙。
    【注】①生卒年不详,性简素,博学多通,时隐居茅山。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行”“处处”表现了诗人山中寻访的情态,也隐含了其“留赠”的动因。
    B.“灌木上参天”可窥见整个山林的深邃,也表现了山中隐士隐居之地的幽静。
    C.化用“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特写环境,表达了诗人欲与隐士相识之意。
    D.本诗语言淳朴自然,既有利于营造“山中”的意境,又符合留赠对象的身份。
    18.作者在诗中流露出哪些感受?请简要概括。
    【答案】17.C
    18.①乐而忘我的自在。
    ②沉浸山中(自然)的随性(无碍)。
    ③偶遇同道的意外。
    ④同好相知的喜悦。
    ⑤得意忘言的悠闲。
    ⑥不求闻达的散淡。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欲与隐士相识之意”说法有误,“忽见”说明是偶遇,这里还看不出表达了诗人欲与隐士相识之意。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行行访名岳,处处必流连”总说爱山痴情,表现乐而忘我的自在。
    “遂至一岩里,灌木上参天”,由总说转入特写,深岩茂林,参天的灌木,环境幽深,写出了沉浸山中(自然)的随性(无碍)。
    “忽见茅茨屋,暖暖有人烟”,茅屋炊烟透露出深山有人,而且也透露出屋中人物的信息,即隐士,表现了偶遇同道的意外。
    “一士开门出,一士呼我前”,写隐士破门而出,由于上文对环境的描写十分具体,及见其人,不觉丝毫唐突,反觉欣然可喜。这二士自是隐士,而其开门迎我,呼我晤言,则诗人自己的身份,不着一字,读之者已尽知之矣。“开”字“呼”字略嫌直拙,但用在此处却非常形象传神,隐士不拘俗礼,一派直性流露的性格跃然于读者面前。写出了同好相知的喜悦。
    末二句“相看不道姓,焉知隐与仙”,不言姓氏,足见二士是不求闻达的真隐士,与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假山人全然异趣。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悠闲。
    如此真隐士,谓之“隐”固然不错,然单说一个“隐”字,诗人总觉不能满意,因而题中虽明言“隐士”,而到了诗末反谓不知为隐为仙,使得全诗境界顿时翻上一层,于平铺直叙中逗出妙趣。写出了不求闻达的散淡。
    (湖南长郡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国棋王逢
    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 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D [D项,“精通兵法多才多艺”曲解诗歌内容,文中是引用典故,以兵言棋,是为了表现友人高超的棋艺。]
    ★(2)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首先要熟悉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歌加以具体分析。本题题干,问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也就是告诉考生,本诗是借棋写别情的,考生要抓住诗歌写棋与别情之间的关系。首联借写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幽雅又惬意的环境,“最宜”写友情之深厚,友情越深厚越见别离之伤悲。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写友人棋艺高超,表明诗人与友人下棋心情之愉快,越是愉快,离别之情越是浓重。尾联以余生相期作结,以棋代送,其妙无穷。往日相得之情,当日惜别之情,来日思念之情,尽于一个“期”字见出,实在不同凡响。
    答案 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2022·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③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22.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21.B
    22.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也隐含着对谗人的暗讽风批评之意;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错。诗人借此表现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非表现生机盎然。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借景抒情,通过“瘴江、黄茆”来暗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2)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 以此象征来暗示自己迁谪心情的担忧恐惧。所以,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既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又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3)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诗人直抒胸臆,写虽因谗言被贬,但自己不惧艰险,表达诗人不想虚度光阴,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
    (2022·河北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经过岳阳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看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景色。
    B.诗人面对春天的洞庭湖,看到它岸“连梦泽”想象其波“近长安”。
    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
    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30.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29.D
    30.①洞庭湖风景虽然壮美,但只能画成图画,供达官贵人欣赏。②达官贵人们体会不到逐客行旅奔波、宦海沉浮之苦。③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苦闷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
    【解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表述错误,“此地唯堪画图障”一句应译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其中“唯堪”译为“只可”,而非“难以”。
    故选D。
    3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的意思是: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联系生的颈联可知,诗的最后两句说应该把洞庭湖风景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的目的是让贵人们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这就说明现实中,达官贵人们体会不到逐客行旅奔波、宦海沉浮之苦的,这样一来,诗人不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行旅奔波、宦海沉浮之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权贵的怨愤之情。
    (2022·福建漳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饯薛大夫护边
    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①下临戎。
    授律②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③上,抽毫颂武功。
    [注]①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此处指薛大夫。②授律:此处指接受命令。③燕然:典出《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记汉威德。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边塞的荒凉偏远和与世隔绝,点出薛大夫此次受命护边的艰辛。
    B.古人认为官员是天上的星宿,诗中以“星芒动”来写薛大夫受命护边。
    C.诗人亲眼目睹出征将士个个装备精良,英勇威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诗中的“决胜”“长驱”,盛赞薛大夫率领将士所向披靡的勇猛气势。
    36.作为一首饯别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特别之处?诗人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35.C
    36.①情感上,本诗没有一般饯别诗的离愁别绪,表达的是对薛大夫护边建功的期许与劝勉之意。②手法上,本诗大篇幅运用想象,以薛大夫率领将士驰骋沙场及运筹帷幄的情形表现对其建功立业的信心。或:最后两句以班固刻石记汉功德的典故,表达对薛大夫护边定能建功的信心。
    【解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诗人亲眼目睹出征将士个个装备精良,英勇威武”说法错误,本诗是作者为薛大夫护边践行,后面的是想象薛大夫护边的场景,不是亲眼目睹。
    故选C。
    3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情感上,本诗没有一般饯别诗的离愁别绪,“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衷心祝愿薛大夫能打胜仗,建立像窦宪那样燕然勒功的战绩,表达的是对薛大夫护边建功的期许与劝勉之意。
    手法上,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磅礴气势、军容的严整威武、战场上的
    长驱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形象。“登山”“窥”“屈指”“计”等动词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表现对其建功立业的信心。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记汉威德”,最后两句以班固刻石记汉功德的典故,表达对薛大夫护边定能建功的信心,衷心祝愿薛大夫能建立恢弘战绩。
    (2022·广东广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①
    戴复古
    茶山②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③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放翁”是陆游(1125年—1210年)的号,曾在川、陕一代为官生活,其间的诗歌创作结果为《剑南诗稿》。②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陆游曾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③李杜陈黄,指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墙由,“先生”理解为“老师”或是“尊称”,饱含对陆游的崇敬之情。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师承陆游,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三春花柳天裁剪”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11.本诗对放翁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0.B
    11.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⑧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曾几师承陆游”错,曾几,是陆游的老师。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联“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说号茶山居士的曾几的弟子陆游的诗作,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奇”“百年无此”突出成就至高,这是总体评价。
    颔联“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说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这是语言风格方面的评价,照应首联,交待“奇”的原因,突出“入妙”“瑰琦”。
    颈联“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写阳春三月花枝柳叶的抽条生长本是天造地设,历史朝代的兴衰更迭推陈出新,使用比喻修辞突出题材内容方面的全面、细致、独出心裁。
    尾联“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写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放翁诗文与众不同。这是从历史地位方面评价陆游和诗歌的优秀。

    相关试卷

    秘籍16 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这是一份秘籍16 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6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6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秘籍15 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这是一份秘籍15 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5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5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秘籍14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这是一份秘籍14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4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4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