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展开
这是一份秘籍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秘籍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冲满分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8年全国卷Ⅱ考查意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卷Ⅰ考查了对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2019年全国卷没有直接考查,2022年高考应注意这方面的备考。
该部分得分的突破点在于答题术语的专业性、精准性和规范性上,总结并归类形象鉴赏的相关术语,向规范和精准要高分。
形象(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 鉴赏诗歌形象的三个切入点:
(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雁北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2.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该图景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其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力求具体。比如,仅仅答“表达了诗人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思想情感一般有: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 等。
(4)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
3. “分析景物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①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②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④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隐逸生活的快意。
(6)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4、形象类常用描述词语总结如下:
人物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壮志难酬、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反对征伐、热爱山川。
景物
雄浑壮丽、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繁华热闹、清冷幽静、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
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
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5、答题思路
1.鉴赏人物形象:
(1)明确形象:思想性格特征(两字词或四字词)+人物身份(隐士、官员、文人、思妇、游子、征夫、农夫、渔夫等);
(2)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
(3)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
2.鉴赏事物形象:
(1)描述物象(“翻译”相关诗句);
(2)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不同感官),或运用什么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写出了物象的什么特点?
(3)指出象征意义(所写之物象征什么?),或作者借所写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景物形象:
(1)描述景象(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特点,点明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简要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
(3)根据氛围特点说明表达了(烘托了、反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点出意象的特点,其次要结合全诗分析其在诗歌内容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孤舟”这一意象贯穿全诗,首联写雨中江上晓行,颔联写岁暮旅途遥远,颈联写江上漂泊孤单,尾联想象夜晚孤舟停泊;同时,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即是作者乘孤舟时所见,也与漂泊的“孤舟”意象存在共通之处,传达出漂泊之苦、思乡之切、孤寂之痛的情感。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 ,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整体阅读]
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
首先看诗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和”提示本诗是一首酬和诗,“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交代写诗的缘由。由此可知,此诗是作者应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表达了对南丰先生出山的看法。
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通过注释①可知,题目中“南丰先生”即曾巩,曾巩是诗人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注释②③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
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
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尝试答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C 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曾巩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颈联和尾联写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3、请分析“云”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首诗中,联系后文“起为苍生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所以这里的“白云”应是指小人。小人们嘲笑我这次出山是多事之举,殊不知我此行是要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1)精准审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考查意象和意境。
(2)解题思路: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大意: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020年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 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14. B 15.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 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动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B [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2)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作具体赏析。(6分)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答案 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彀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衲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辽宁抚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渔 父
陆 游
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①。
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
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
人间各自生涯别,文叔②君房③愧汝多。
[注] ①婆娑:逍遥;闲散自得。②文叔: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十年”与“一短蓑”两个平常的数量短语,表现了渔父一生的追求。
B.本诗中的“敲门”句与诗句“僧敲月下门”,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C.颔联“酣醉”“浩歌”照应首联的第二句,颈联“又”“常”呼应首联的第一句。
D.前三联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尾联议论,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
D [D项,“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有误,诗句“文叔君房愧汝多”,意思是文叔、君房见到你都有愧,因为渔父过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他们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奔波忙碌一生,不及渔父过得自由自在。]
★(2)诗中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分析时,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心活动,再到精神品质。首联写渔父一生披蓑戴笠在江湖生活,闲散自得,展现了渔父的追求就是过自由闲适的生活,追求闲散自得;颔联以“酣醉”“浩歌”展现了渔父乐观豪放的性格;颈联通过“片月”“红蓼”“孤舟”“白鸥”等意象,营造出夜晚宁静、寂寞的氛围,进一步衬托渔父闲适自在、安于孤寂的形象;尾联直抒胸臆,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汲汲于功名富贵,有人想要过逍遥闲适的生活,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之人也羡慕渔父能够自在闲适一生吧,并用“文叔君房”这两个历史有名的人物来与渔翁作比对,说他们也“愧汝多”,进一步突出渔父不汲汲于功名的超脱世俗形象;由此可见,渔父是一个自由闲适、漂泊于江湖的隐士形象。
答案 “渔父”是一个隐士形象。首联表现出渔父的漂泊江湖,逍遥自在;颔联表现其安贫乐道,乐观豪放;颈联表现其耐得住孤寂;尾联将其与文叔、君房对比,表现其超脱世俗,不求功名。
(广东深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咏 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 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入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C [C项,“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错,五、六句的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野竹自道既耻于作贵人缠绵情感的寄托之物,更不屑于充当权贵娱乐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
★(2) 《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6分)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裴说《春日山中竹》)
解析 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本题要求分析比较“志”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知,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竹的描写和叙述,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咏竹》通过“荒野外”“耸百寻”,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借“耻染”“羞入”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诗人通过对竹子富有特征的描写,将竹人格化,赋予竹人的品性,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春日山中竹》通过“拟龙形”写出了竹子的苍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峭拔须教此地生”写出竹子恶劣的生长环境,以展现它顽强的生命力。以“野花开不得”衬托竹子的坚韧,以竹在“寒色”中“与春争”写出竹子的刚强勇敢。诗人借竹子不畏霜雪传达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要顽强。
答案 刘诗通过描写竹身居荒野、节节高耸向上等特点,赋予竹不事权贵、愿为知音者所用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不肯趋附权贵依旧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以及渴望得遇明主有所作为的理想。
裴说《春日山中竹》塑造了峭拔苍翠、生命力强的山中竹的形象,表达了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要顽强奋发的精神追求。
(四川内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注],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 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D [D项,“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解读有误,结合诗歌,从“寸心明白日”可看出,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6分)
解析 题目明确要求说明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颈联是“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冻水”“伤马”“悲风”“人”这几个意象,描写了秋风凛冽、秋水冰寒、战马冻伤、将士愁苦,组成了一副悲凉、萧瑟的图景。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悲凉、萧瑟的图景,借写环境的恶劣,抒发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苦之情。诗歌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本联凄苦、萧瑟的图景,反衬了将士们的这种感情,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答案 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大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 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 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 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故选C。
16. 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2)潘词塑造弄潮儿,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瑞鹧鸪•观潮》上片中“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用“小红旗”衬托弄潮儿。弄潮儿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第二句“侬是江南踏浪儿”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酒泉子•长忆观潮》的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的形象。结尾两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山东滨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 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动静结合”错,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写的都是动景。
★2.(考查人物形象)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一步:读懂诗歌,把握大意。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第二步,分析人物,抓住特征。第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
第三步,明确态度,把握情感。第四联写作者的祝愿,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
(2022·海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过旧学山寺
文同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怀着深情向读者点明,眼前之地正是自己早年读书的地方,照应了题目。
B.次句展示了广阔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一个“拥”字真切地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
C.颈联隐含对比,当年寺中的僧人如今年纪都已变大,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
D.本诗空灵中含幽思,淡雅中见深沉,语言省净浑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28.诗歌颔联为什么要写到老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7.B
28.①老松属于景物描写,老松与古寺相伴,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②对古寺门外的老松的特写,突出了其岁寒“不改色”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精神操守。③诗人借写“松”寄寓了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寺被群峰环绕,“拥”在写出了古寺周围的山多。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重过旧学山寺”可知,山寺是作者曾经求学之地,而老松是古寺中特有的景物,所以古松属于景物描写,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
这里写到山寺门外的松树,主要写了其具有虽岁寒但是“不改色”的特征,老松在这里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作者的心志就像这棵老松一样,具有这样高洁的精神操守。
在写门外松的时候,作者用“可怜”来修饰,“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所以借“松”表达了作者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2022·河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26.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25.D
26.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勇”的特点,勇敢坚毅,胆识过人。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智”的特点,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信”的特点,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解析】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借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李广为了迷惑敌人,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打赢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作者在这里意在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勇”和“智”。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表明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军队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皇帝对韩将军的信任。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信”。
(2022·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①
刘克庄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
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
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②。
【注】①刘宾客: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曾做太子宾客。②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曾住溪畔,改名愚溪,这里代指柳宗元。历史上柳宗元、刘禹锡并称"柳刘微之,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瀑山落叶簌簌飘零的景象开篇,营造霜寒夜的读书环境,给人萧瑟之感。
B.与友人展卷共读刘禹锡诗,诗人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本家诗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刘梦得诗布局谨严、诗思敏锐,读之如看元帅调兵、国手对弈,森严而机锋敏捷。
D.千年以来仍不忘与柳宗元一较高下,“相对垒”表现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进取态度。
28.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27.D
28.第一问:颔联描写了一幅废寝夜读的情景,诗人与方寺丞共同沉醉于刘梦得诗中,忘了时间、手遮残烛、专心致志。
第二问:这一联紧扣诗题,直接描摹(再现)夜读情景,有利于突出诗人对刘梦得的喜爱之情。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对诗歌的理解错误。刘柳齐名,故曰“对垒”。作为“刘柳”组合,从志同道合,执政革新,到同甘共苦,共受贬谪,守望相助。可以说是“好友”的超级典范。尾联“千载愚溪相对垒”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刘禹锡和柳宗元齐名,他们在地下会成为好友,刘禹锡无须与元稹为友,不会回应元稹。这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D。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颔联“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诗人与方寺丞共同沉醉于刘梦得诗中,专心致志,如饥似渴,读到忘记时间,读到用手护着蜡烛,生怕风摇动烛火影响观看。这种拜读偶像的感觉是难以描述的,颔联描写了一幅废寝夜读的情景。
一方面这一联照应题目“夜读刘宾客集”,描述夜读的情景,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刘禹锡的崇拜、喜爱之情。刘禹锡一生也是遭受贬谪,但从不减分毫刚正之气,贬谪之后好不容易回京,写一首《游玄都观》直接打脸所有权贵,再被贬,多年后再度回到长安,再次写下《再游玄都观》,极尽嘲讽打脸之事。刘克庄为官,刚正不啊,一生历经无数次贬黜降职,但对于不公不平、奸臣贼子从来不容,一直刚正谏上,光皇帝的诏书封驳了数次,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刘克庄以刘禹锡为偶像,读刘禹锡的作品读得如痴如醉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秘籍16 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6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6古代诗歌阅读之对比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秘籍15 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5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5古代诗歌阅读之技巧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秘籍14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14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14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题冲满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