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第1页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第2页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第3页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第1页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第2页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4-6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第4-6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例题
    【2021年全国甲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 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 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 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 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 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见,“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故选A。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见,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见,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拉。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故选A。
    6. 【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后文“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点因素:水的纯度、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气压。
    一、【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示和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许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是农业文明特有的产物。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发展成一种文化。但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起来后,传统的土布织造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造房子普遍使用钢筋水泥,而传统的夯土建筑就很少见到了。
    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夯土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虽然现在很少见到新建的夯土建筑,但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夯土的硬度和承载力可以达到极高的标准,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房屋不但美观而且节能。一些建筑师正在推广现代夯土建筑。现代纺织技术造出来的布匹尽管很舒适,但依然替代不了土布的质感。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
    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正是切合时代需要的。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所蕴含的美。比如传统图案、传统设计中所蕴含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有的非遗项目,如苏绣和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手表,融古典与现代于方寸之间,令人惊艳。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
    (摘编自《将非遗融入生活,记住文化的乡愁》,《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材料二: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
    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遣文化相关的视频。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的生产者是90后。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螺蛳粉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子柒制作螺蛳粉的视频背后,找材料、做测评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李子柒分享考察和制作过程时说,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蛳粉,也和当地的非遗老手艺人交流。有网友说,李子柒的视频“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让我们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越来越近”。
    黄草是生长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一种植物,利用黄草编织的技艺被称为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徐行小学,师生共同学习徐行草编,尽情发挥想象进行设计创作,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拖鞋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中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打开年轻人对非遗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的草编作品中还沉淀着静心、耐心、恒心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
    (摘编自《非遗走红网络,年轻人怎样爱上传统文化》,《中国青年报》2020年8月4日)
    材料三:
    广东的潮州文化历史悠久,以潮州话、潮州菜、潮州木雕、潮州民居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留下了众多文物瑰宝,潮州成为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了解,潮州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近三年增幅达到30%以上,居广东省前列。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万人次,增长31%,旅游收入398亿元,增长30%,荣获“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市”;2020年湘桥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城旅游示范区。
    此外,潮州还是著名茶乡,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获评“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凤凰古茶树茶园获评广东省唯一“2019中国最美茶园”。潮州市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拥有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18个,超千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2019年,毛茶产值超过5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过1.65万元。
    (摘编自《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广东潮州让非遗“活”起来》,《南方都市报》2020年11月18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载体,近年来,非遗的兴起与普及使得许多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B. 作为农业文明的特有产物,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非遗事物也消失殆尽。
    C. 上海徐行小学的师生学习徐行草编,发挥想象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走入人们的生活。
    D. 潮州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文化+旅游”模式,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说法错误,原文为“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可知非遗并非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故选B。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产品远远没有现代技术生产的产品结实舒适,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
    B. 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
    C. 90后在制作非遗产品视频时,在找资料,和非遗老手艺人交流,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也融入了个体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D. 手机壳上的纹样、身上穿的T恤、背包上的刺绣等,传统审美元素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有误,原文为“‘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并没有说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B.“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有误,原文为“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并没有说因为一些时尚人士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D.“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有误。原文为“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并没有说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故选C。
    3. 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②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③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可知可以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由材料二第二段“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最后一段“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可知可以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由材料三第一段“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可知可以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二、【2022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
    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被克隆的“我”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那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
    原因在于,一个“我”的形成,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遗传因素只能决定我们身体的性质,如肤色、血型、遗传缺陷(如各种遗传病)以及患各种病的概率,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东西,既不能“储存”到DNA中,也无法当作信息输入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克隆能传递下去的只能是DNA所携带的信息。
    人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外部刺激对大脑的“改造”就立即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输入的信号不同,脑中所建立的联系也不同,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
    所以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我的知识、经验、习惯、爱好,也无法“过继”给他。所以“他”只能有与我类似的身体,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克隆技术虽然不能使我们“永生”,却可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就像给老汽车换新部件能延长汽车的寿命一样,给我们换身体里已经“用坏”的“部件”也能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总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
    (摘编自朱钦士《克隆自己“长生不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代的炼丹寻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B.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
    C.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不完善,成功率低。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
    D. 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错误。原文“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这种愿望”指的是“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B.“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冷冻保存细胞这种技术“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而真正带来希望的是动物克隆技术。D.“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错误,未然变已然。从“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可知,只是“有望”进行器官替代。故选C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克隆技术,当一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B. 如果克隆技术真的成功复制出人,那将导致人类世代的传承被打破,家庭伦理关系含混不清,会彻底搅乱代际关系和家庭伦理定位。
    C. 克隆的“我”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即便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但后天形成的思想、经验等也会把两者区别开。
    D.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加约束地强行用技术手段打破自然规律,有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尊严,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错误。从下文“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产生的。故选A。
    6. 作者认为克隆的“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
    【答案】①阐述目前克隆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暗示克隆真正的“我”技术不成熟,存在种种困难。②以设问方式表明观点,从后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经历问题角度阐述克隆个体不可能成为真正“我”的原因。③最后,从应用前景角度阐述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真正的“我”,但在人类生活中仍有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可知,阐述目前克隆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暗示克隆真正的“我”技术不成熟,存在种种困难。从“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可知,以设问方式表明观点,从后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经历问题角度阐述克隆个体不可能成为真正“我”的原因。“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可知,最后,从应用前景角度阐述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真正的“我”,但在人类生活中仍有重要作用。
    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实用类
    文本阅读
    1.文本选择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结合紧密,使选材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往往选用新闻,有的还包括图表阅读,这类材料主要节选自消息、特写、时评、通讯、调查报告等。
    2.侧重考查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分析和概括、比较和评价等阅读能力,同时综合考查语言与思维素养。
    2019、2020全国Ⅰ、Ⅱ、Ⅲ,2021全国甲、乙卷
    ★★★
    ★★★

    相关试卷

    全国卷4-6题专项押题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项集训:

    这是一份全国卷4-6题专项押题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项集训,文件包含全国卷4-6题专项押题集训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全国卷4-6题专项押题集训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docx、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2题 写作-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2题 写作-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大题满分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2题写作原卷版docx、第22题写作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