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含答案):07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含答案):07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实验室中常需要使用硫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训练 07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
|夯实基础|
1.下列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的是 ( )
A.澄清石灰水 B.NaCl溶液
C.稀硫酸 D.KNO3溶液
2.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
A.食盐 B.味精 C.食醋 D.香油
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 )
A.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B.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4.两瓶标签损毁的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下列试剂中能够用来区分两种溶液的是 ( )
A.锌粒
B.氯化钡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5.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2 mL氢氧化钾溶液与1 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6.下列做法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B.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人被蚊虫叮咬后用稀氨水擦洗
D.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7.某同学演示酸碱中和并利用反应后的溶液制得Na2SO4固体。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图Z7-1
8.已知生活中厕所清洁剂的pH=1,厨房清洁剂的pH=12。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厕所清洁剂加水稀释,溶液pH升高
B.厨房清洁剂可能含有NaOH
C.混合使用能提高两者的清洁效果
D.厕所清洁剂可能使铁制下水道腐蚀
9.下列有关测定氢氧化钠溶液pH的实验操作或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用镊子夹取pH试纸直接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测量
B.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用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到pH试纸上测量
C.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到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用pH试纸测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12.6
10.实验室中常需要使用硫酸。
图Z7-2
(1)用小木棍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儿后,可观察到 。
(2)用温度计的液泡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可观察到温度计显示温度升高,其原因是 。
(3)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 ,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密度1.84 g/mL)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浓硫酸稀释过程如图Z7-2所示,b中盛放的物质是 ,a的作用是 。
1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Z7-3所示的实验。
图Z7-3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 不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三错误 |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 猜想二正确 |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 (填序号)。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他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 (写出操作和现象)。
12.(1)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Z7-4所示:
图Z7-4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该实验操作是将 (写溶质的化学式)溶液逐滴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
(2)若用稀硫酸代替(1)中的稀盐酸,将稀硫酸逐滴加入至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当滴加到一定量并充分反应时,请对烧杯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此时烧杯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Ⅰ:Na2SO4;
Ⅱ: ;
Ⅲ:Na2SO4和NaOH。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上述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
| 猜想Ⅲ正确 |
|拓展提升|
1.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Z7-5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Z7-5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到盛有氧化铜的容器中
B.m点表示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不相等
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2.人若长期食用“镉大米”(镉含量超标)会引起痛痛病。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Z7-6所示)。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 )
图Z7-6
A.氯化钾
B.烧碱
C.熟石灰
D.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
3.向盛有50 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
图Z7-7
4.如图Z7-8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图Z7-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
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5.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Z7-9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常温下A和E为红色固体,B和D为气体。
图Z7-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转化中B和H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 。
6.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有① 产生 |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 ②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提出问题2
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提出猜想
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① 。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 有② 生成 | 猜想③ 成立 |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 | 上层清液变红 |
(3)提出问题3
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图Z7-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a和操作b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为 。
②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4)反思交流
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
7.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填“能”或“不能”)验证KOH和H2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图Z7-11
①写出滤液a中所含溶质的所有可能情况: 。
②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白色沉淀A一定能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B.用白色沉淀B能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C.用滤液b与适量的K2SO4溶液混合,过滤,制备KNO3溶液
D.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或过量的Na2CO3溶液都有明显的现象
8.为了测定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桢桢同学用小烧杯取了16 g 10%的NaOH溶液,并向其中逐滴加入该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Z7-12所示。计算:
(1)该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当滴入稀硫酸质量为4 g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
图Z7-12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A [解析]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NaCl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KNO3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C [解析]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知该调味品显酸性,因此是食醋。
3.A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
4.B [解析]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发生反应产生气泡,无法区分两种溶液;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可以区分两种溶液;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法区分两种溶液;稀盐酸、稀硫酸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现象不明显,无法区分两种溶液。
5.A [解析]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不反应;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H2SO4K2SO4+2H2O ,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之比不是体积之比。
6.B [解析]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属于盐,该反应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没有利用中和反应原理。
7.A [解析]溶解时,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
8.C [解析]厕所清洁剂pH=1,呈酸性,加水稀释后酸性减弱,溶液pH升高;厨房清洁剂pH=12,呈碱性,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厕所清洁剂呈酸性,厨房清洁剂呈碱性,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提高清洁效果;厕所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与铁反应,所以可能使铁制下水道腐蚀。
9.C [解析]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不可能精确为12.6。
10.(1)小木棍蘸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3)大量的水冲洗
(4)浓硫酸 搅拌、散热、降温
[解析](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用小木棍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儿后,可观察到小木棍蘸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4)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故b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a的作用是搅拌、散热、降温。
11.(1)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ACD 向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C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合理即可)
[解析](1)将氢氧化钠溶液推入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空气从导管进入气球,使气球胀大。(2)B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因为结论为猜想二正确,即清液中含有NaOH、Na2CO3,故在乙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先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产生。(3)四个实验中,A体现了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体现了碱能与某些盐反应,D体现了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B实验体现了钙离子和碳酸根的反应,因此,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A、C、D;实验A、C、D分别体现了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碱与指示剂作用的通性,还有碱与酸反应的通性待探究,结合以上实验,可向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C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均能得出碱与酸反应的通性。
12.(1)①NaOH+HClNaCl+H2O ②NaOH
(2)猜想与假设Na2SO4和H2SO4
实验探究硫酸铜(合理即可) 有蓝色沉淀生成(合理即可)
[解析](1)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②由图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小于7,随着滴入溶液的质量增加,pH逐渐增大,所以该实验操作是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2)猜想与假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硫酸钠,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成分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如果硫酸过量,则溶质成分有硫酸钠和硫酸。实验探究因为实验结论猜想Ⅲ正确,则需要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若有蓝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氢氧化钠存在,即猜想Ⅲ正确。
拓展提升
1.C [解析]m点表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相等。
2.C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土壤的pH=7.6左右时,水稻对镉的吸收率几乎不变,达到最小。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
3.D [解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恰好反应时溶质质量为0,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质质量增大;硫酸溶液的pH小于7,氢氧化钡溶液的pH大于7,向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溶液的pH由小于7变化为大于7,但不能一直增大;向盛有50 mL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二者反应生成沉淀,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增加;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反应结束后沉淀不再生成。
4.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等,因此所用盐酸浓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也越大,V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所得溶液的pH越大;该实验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相同;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最终显碱性,且所得溶液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5.(1)CuO (2)3CO+Fe2O32Fe+3CO2
(3)Ca(OH)2+CO2CaCO3↓+H2O(或2NaOH+CO2Na2CO3+H2O) (4)还原性
[解析]A和E为红色固体,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确定为氧化铁和铜。氧化铁能和气体一氧化碳反应,故A为氧化铁,E为铜,B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C为铁;二氧化碳能和碱溶液反应生成水,氧化铜能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故H为氢气,G为氧化铜,F为水。
6.(1)①气泡 ②CO2+2NaOHNa2CO3+H2O
(2)①Na2CO3和NaOH ②白色沉淀 ③二
(3)①引流 ②大于 (4)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影响
[解析](1)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②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①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则该溶液中溶质含有Na2CO3和NaOH;②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上层清液变红,从而可以证明猜想二成立。(3)①操作a的名称为过滤,操作b的名称为蒸发。其中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②碳酸钠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变质生成的碳酸钠通过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比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大。(4)在实验探究2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影响。
7.(1)Ba(NO3)2+H2SO42HNO3+BaSO4↓ (2)能
(3)①KNO3、Mg(NO3)2;KNO3、Mg(NO3)2、HNO3
②BD
[解析](1)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H2SO42HNO3+BaSO4↓。(2)加入铁丝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已经没有硫酸,证明硫酸和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①滤液a中所含离子分析如下:首先确定滤液a中一定有K+和N,根据加稀硫酸无明显现象,可知滤液a中不含有Ba2+`,根据加过量的Ba(OH)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B,且白色沉淀B完全溶于稀硝酸,可知滤液a中一定有Mg2+,一定没有S、OH-。综上所述,滤液a中一定有KNO3、Mg(NO3)2,可能有HNO3。②白色沉淀A中可能只含有BaSO4,故A错误;白色沉淀B为氢氧化镁,可以用来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故B正确;滤液b的溶质为KNO3、Ba(NO3)2和Ba(OH)2,与适量的K2SO4溶液混合,过滤,得到的是KOH和KNO3混合溶液,故C错误;溶液c的溶质为Mg(NO3)2和HNO3,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与过量的Na2CO3反应会产生气泡,故D正确。
8.(解法一)解:(1)设10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2NaOH + H2SO4Na2SO4+2H2O
80 98
16 g×10% x
= x=1.96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9.6%。
(2)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16 g×10%××100%=0.92 g。
答:(1)该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2)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0.92 g。
(解法二)解:(1)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 + H2SO4Na2SO4+2H2O
80 98
16 g×10% 10 g×x
= x=19.6%
(2)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16 g×10%××100%=0.92 g。
答:(1)该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2)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0.92 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测试卷《中和反应及溶液的PH》(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课时训练七中和反应及pH,共7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中考化学复习课时训练8中和反应探究溶液的pH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