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合集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草莓香甜多汁,很受人们欢迎,无性染色体,其野生种从二倍体到十倍体都有,农业生产中,人工栽培的草莓是八倍体(8n=56)。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二倍体草莓相比,八倍体草莓的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多
B.多倍体草莓植株对应的单倍体植株均表现为高度不育
C.不发生变异时,八倍体草莓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7种
D.低温处理二倍体草莓幼苗,获得的植株中仍有部分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
3、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详解】
A、多倍体植物比二倍体植物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大,营养物质含量增加,故与二倍体草莓相比,八倍体草莓的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
B、多倍体草莓植株对应的单倍体植株不一定表现为高度不育,如四倍体草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B错误;
C、八倍体草莓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56,其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故不发生变异时,八倍体草莓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7种,C正确;
D、低温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但由于不同细胞的分裂时期不同,会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而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故低温处理二倍体草莓幼苗,获得的植株中仍有部分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
2.下列在日常生活中有关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是单倍体育种过程
B.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蒸馏水进行两次漂洗过程
C.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一定是纯合子,所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基因可能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
A、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是多倍体育种过程,A错误;
B、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在用卡诺氏液固定后应用95%的酒精进行漂洗,解离后用蒸馏水漂洗,B错误;
C、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得到的植株未必一定是纯合子,C错误;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引起的,因此,患者基因可能正常,D正确。
故选D。
【点睛】
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优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发性高血压适宜作为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对象
B.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C.调查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成因一定是由于母亲的异常减数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
A、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不是多基因遗传病,A错误;
B、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婚适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可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是常见的优生措施,B正确;
C、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成因可能是由于母亲或父亲的异常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基因治疗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详解】
A、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DNA连接酶、限制酶,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A错误;
B、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不是对有遗传缺陷细胞进行基因修复,B错误;
C、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有标记基因,便于重组后重组质粒的筛选,抗生素就是一种标记基因,C正确;
D、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不一定能成功实现表达,需要检测和鉴定其是否成功表达,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就应该丢弃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杂交育种培育的高产矮杆水稻品种,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D.由于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因此该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也不可丢弃,因为隐性突变的性状不能在当代表现,所以没有出现预期性状,不一定是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经杂交育种培育的高产矮杆水稻品种,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
D、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形成的,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杂交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集合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特性
B.杂交育种的目的可能是获得纯种,也可能是获得杂合子以利用杂种优势
C.与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D.若育种是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则在时长上可能与单倍体育种相差不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5)实例:水稻的育种。
【详解】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集合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特性,A正确;
B、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因而可能是获得纯种,也可能是获得杂合子以利用杂种优势,B正确;
C、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C错误;
D、由于子二代可以出现隐性纯合子,所以若育种是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则在时长上可能与单倍体育种相差不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
7.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的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的脖子会越来越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详解】
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化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达尔文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观点
B.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达尔文,他的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C.现代进化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1、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肯定达尔文的说法:(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达尔文观点,而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观点,A正确;
B、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他的理论核心是用进废退学说,B错误;
C、现代进化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而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D正确。
故选B。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不可以遗传的
B.达尔文是从种群的层面科学系统的解释了生物的进化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详解】
A、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A错误;
B、达尔文是从个体的层面解释了生物的进化原因,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即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因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点睛】
10.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共同进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
【详解】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
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B正确;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
B.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抗体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造成水肿
D.内环境为细胞代谢生产多种酶和激素及提供适宜的温度与pH等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肌肉细胞必需通过组织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水肿,C正确;
D、酶和激素是由细胞产生,不是由内环境产生,内环境稳态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D。
12.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B.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⑤增多
C.若②为胰岛A细胞,则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毛细血管动脉端,②表示组织细胞内液,③表示淋巴液,④表示组织液,⑤表示血浆。内环境中是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组织液中是水分和小分子蛋白质可以进入淋巴,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最后回流入血浆。
【详解】
组织液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③淋巴液,但③中蛋白质不能进入④组织液中,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所以血浆渗透压下降,其血浆中水分不断进入组织液④而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若②为胰岛A细胞,通过①处运输来的葡萄糖被胰岛A细胞部分利用后,其浓度高于⑤处,C错误;若②为肝脏细胞,则毛细血管动脉端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毛细血管静脉端⑤处,D正确。
【点睛】
注意: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必须氨基酸)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13.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C.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正确;
C.血红蛋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其维持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某患者出现尿失禁现象,说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
C.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D.神经纤维膜由兴奋状态转为静息状态后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某患者出现尿失禁现象,说明脑中高级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的调控途径受损,B错误;
C、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神经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神经纤维膜由兴奋状态转为静息状态后,膜内外仍有离子进出,D错误。
故选A。
15.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其中具有神经节的一端是传入神经,并且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
A、B上有神经节,则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高级中枢控制低级中枢,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
C、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
D、刺激D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的某一端,故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的含义: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B错误;
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会讲话,C错误;
D、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要通过控制低级中枢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A。
17.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
C.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
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 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 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A项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项正确。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8.下列与激素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4 h,血液流经胰脏后,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B.激素不为细胞提供能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一种信息分子
C.在紧急情况下,人体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一反应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
D.沃泰默以狗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3、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
A、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降低,则血液流经胰脏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以提升血糖浓度,A正确;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一种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B正确;
C、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体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一反应,C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1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
A、据表可知,甲状腺激素超过了参考范围,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A正确;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因此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表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C错误;
D、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A。
20.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器官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C.若该器官为性腺,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D.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
A、若该器官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升高,经过肝脏后葡萄糖转变为肝糖原,导致血糖下降,故A处高于B处,A正确;
B、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且甲状腺激素的增加能抑制下丘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B错误;
C、若该器官为性腺,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C错误;
D、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不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因为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点睛】
21.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③不手术
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⑥不注射
A.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B.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
C.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D.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
【详解】
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
故选C。
22.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错误;
D、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D正确。
故选C。
23.下列有关免疫及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②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均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
③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④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能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⑤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⑥机体一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详解】
①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①错误;
②由分析可知,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均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②正确;
③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使之失去藏身之所,③正确;
④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抗原,注射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肺结核的作用,④错误;
⑤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⑤错误;
⑥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属于二次反应,⑥错误。
故选A。
【点睛】
24.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仅保留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的细菌,是非特异性的,不需抗体参与;即使是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也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造血干细胞无法分化形成T细胞,细胞免疫有缺陷,由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所以一部分体液免疫保留,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点睛】
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作用:在细胞免疫时,吞噬处理外来病原体,使其暴露出抗原,并把它呈递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时,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25.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分离了生长素,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胚芽鞘尖端只有受到单侧光照射才能产生生长素
B.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C.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
D.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引起其在尖端的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老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
A、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与光照无关,A错误;
B、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在植物体内可以合成生长素,但人体缺少合成生长素的酶,所以在人体内不能发生该过程,B错误;
C、人体细胞缺乏生长素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C正确;
D、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引起其在尖端与尖端以下区段分布不均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分布、运输及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将迎春花嫩枝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保留顶芽,乙、丙、丁切去顶芽,将丙的顶芽放回原位置,丁的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丙、丁三个枝条的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B.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4
C.表现为弯曲生长的是甲、丙、丁
D.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甲、丙、丁将直立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植株进行单侧光照射,表现出向光性。乙植株去掉顶芽,植株即不生长,也不弯曲,但侧芽生长素降低,发育形成枝条。丙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丁植株去掉顶芽,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植株直立生长。
【详解】
A、甲、丙三个枝条的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A错误;
B、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B错误;
C、甲、丙表现为弯曲生长,丁直立生长,C错误;
D、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由于没有单侧光,生长素均匀分布,甲、丙、丁将直立生长,D正确。
故选D。
27.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图(a)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B.图(b)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C.图(c)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植物固定不动,仅纸盒旋转,则植株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详解】
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
C、(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C错误;
D、(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D。
28.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空白琼脂块中的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f>a=b=d=e>g>c B.f>a>d=e>b=g>c
C.c>a=f>d=e>b=g D.c>f=d>a=b=g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图中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可以阻隔左右两侧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详解】
图中单侧光不会使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而是在向光侧和背光侧均匀向下运输,a、b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等;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c琼脂块中不含有生长素;由于云母片的阻断作用,d、e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相同;f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大于g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a=b=d=e>g>c,选A。
2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生长素在背光处的分布比向光侧多
B.脱落酸不能为植物提供营养,但可以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C.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促进效果可能相同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幼嫩的部位,且极性运输方向与光照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胚芽鞘产生的某种物质在背光处的分布比向光侧多,导致背光侧生长快,弯向光源生长,A错误;
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不能为植物提供营养,但可以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B正确;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促进效果可能相同,C正确;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幼嫩的部位,且极性运输方向与重力有关,但是与光照无关,D正确。
30.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除去单子叶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A、B 曲线分别表示的植物及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 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 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 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 点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和植物的种类有关。
2、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除去单子叶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生长素的浓度要求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
【详解】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因此图中曲线A代表双子叶杂草,而曲线B代表单子叶作物。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浓度要求是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c点左右,此时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却明显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
故选D。
3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C.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
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A正确;
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其调节作用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其中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
C、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C错误;
D、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能量,故缺氧条件会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A。
3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B.研究发现早熟桃的种子发育过程中可以产生生长素和乙烯,由此推测二者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C.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均可促进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详解】
A、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错误;
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对果实发育没有作用,B错误;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故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C正确;
D、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细胞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C。
33.黄瓜是异花传粉植物。为探究生长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合成部位,某小组利用长势相同的黄瓜植株进行了如下实验:第1组自然授粉后进行套袋处理;第2组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第3组进行某种处理,将上述三组黄瓜植株置于相同环境下生长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果实的发育情况。实验结果是第1组发育成有子果实,第2组不发育且菱缩,第3组发育成无子果实。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第1组与第2组的实验结果对比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功能
B.第2组萎缩的原因是生长发育后期少量的生长素促进产生大量乙烯
C.第3组进行的处理可以是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开花后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D.上述实验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由发育的种子及果实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
A、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实验结果共同对比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功能,A错误;
B、第2组萎缩是因为缺少生长素,B错误;
C、第3组进行的处理为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开花后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C正确;
D、题述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由种子合成,不能说明果实能合成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34.下图表示科学家波森•詹森利用明胶和云母处理幼苗进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注: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胶片处理组在光下进行,云母片处理组在黑暗中进行
B.本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由苗顶端向下传递
D.该实验的结果支持达尔文的推测——有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插入幼苗尖端部位的是明胶片还是云母片,因变量是幼苗的生长状况,两组幼苗的生长条件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所以明胶片处理组和云母片处理组均应在光下进行,A错误;
BC、明胶片处理组的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幼苗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向背光一侧运输的同时,透过明胶片向下运输,导致背光侧某种化学物质的含量高于向光侧,云母片处理组的幼苗直立,是因为幼苗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不能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可见,本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不能证明由苗顶端向下传递的“某种化学物质”就是生长素,BC错误;
D、综上分析,该实验的结果支持达尔文的推测——有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D正确。
35.某同学将三组含有不同浓度(C1、C2和C3三种;均达不到抑制胚芽鞘生长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去顶胚芽鞘左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与右侧水平面夹角)的值分别为α1、α2和α3。若三组琼脂块所含生长素浓度关系为C1>C2>C3,则实验结果对应的弯曲角度关系不可能为
A.α1>α2>α3 B.α3 >α1>α2
C.α1>α3 >α2 D.α2 >α1>α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由于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所以促进作用越强,与右侧水平夹角(α)越小。
【详解】
A、如果C1、C2和C3浓度都超过了最适浓度,则C3浓度生长速度最快,C1浓度生长速度最慢,则α1>α2>α3,A错误;
B、如果C3浓度低于最适浓度且促进作用较弱,C1和C2的浓度都大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相对较强,则在C2浓度下生长速度最快,C1其次,C3最慢,可能出现α3 >α1>α2,B错误;
C、如果C3浓度低于最适浓度,C1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最弱,C2位于中间,则可能促进作用最大,因此可能出现α1>α3 >α2,C错误;
D、C2浓度在C1和C3的中间,且三个浓度都是促进作用,所以C2的促进只能在三个浓度的中间或者最大,因此α2的角度也只能在中间或者最小,不可能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实验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36.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该受体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_______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____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该热痛觉的产生过程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在产生热痛的过程中,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填“加重”或“减轻”)疼痛。
(3)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_______。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_________激素增加;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1)受体 电信号##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 不属于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加重
(3)散热 甲状腺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一香草酸受体, 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导致Na+内流,产生兴奋。
2、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1)
辣椒素相当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感觉的产生部位都是在大脑皮层,故在大脑皮层产生热痛的感觉;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热痛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2)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此时,如果喝热饮会激活香草酸受体,把热刺激产性的感觉和辣椒刺激等同起来,从而加重疼痛。
(3)
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在大汗淋漓的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此增加散热;在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等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强细胞的代谢,以此增加产热;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点睛】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兴奋的传递、反射与反射弧、水平衡调节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相关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37.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与疾病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疫情得到控制,病人得到救治,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中国力量。研究表明,新冠肺炎(COVID-2019)是由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RNA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人感染后常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从遗传物质的结构上分析,人们研究COVID-19病毒具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最初侵染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____道防线。
(4)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__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法”,只采集血浆用于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能起到良好治疗效果,该血浆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
(5)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当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____________。
【答案】(1)RNA一般是单链结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2)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3)一
(4)效应T细胞; 体液 抗体 康复者血浆内含有该病毒特异性抗体,注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后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病毒浓度,起到治疗效果
(5)不能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2、部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与被侵入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
(1)
冠状病毒都是RNA病毒,RNA一般是单链结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给疫苗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3)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4)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T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靶细胞),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冠病毒被释放之后,会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法”,只采集康复者的血浆能用于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由于康复者血浆内含有该病毒特异性抗体,注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后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病毒浓度,起到治疗效果。
(5)
结合题意可知,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人体感染病毒后,青霉素不能作用于病毒,因此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是对青霉素发生了过敏反应。
【点睛】
本题以新冠病毒为题材,考查病毒的结构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能正确结合题意准确答题。
38.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用数字序号表示)。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A.溶酶体 B.细胞因子 C.抗原 D.编码抗体的基因 E.溶菌酶
(4)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
(2)④⑦⑧
(3)BE
(4)细胞B 免疫缺陷病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甲表示体液免疫,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浆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
2、分析题图:图乙表示细胞免疫,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
(1)
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C(B淋巴细胞)和细胞E(记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辅助性T细胞)、细胞C(B淋巴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细胞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故甲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
(2)
人体患天花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结合,最终消灭病原体,故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发生二次免疫,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④→⑦→⑧。
(3)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包括细胞因子、溶菌酶、抗体等,故选BE。
(4)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细胞B(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因此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免疫缺陷病。
【点睛】
本题结合免疫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调节,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和物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右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果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则刺激点可能是X、Y、Z中的_____。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其原因最可能是该药物抑制了_____的功能。
(3)如果该图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_____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_____激素;激素b对该过程有抑制作用,则激素b是_____。
(4)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果图中的细胞乙代表T淋巴细胞,则其分泌物是_____。
(5)图中细胞甲、细胞乙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_____、_____。
【答案】X 递质受体 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激素 淋巴因子 组织液 血浆
【解析】
【分析】
【详解】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处于静息状态。由于X偏于电极一侧,故刺激X时,电流表指针将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果在Y处给予一个相同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以电表指针不偏转;刺激Z处,由于突触处兴奋不能反向传递,所以指针不会偏转。
(2)在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该药物阻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抑制了递质的受体或突触后膜的功能。
(3)如果表示人在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则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甲),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体温。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仅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4)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图中细胞甲(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细胞乙(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点睛】
40.回答有关植物激素调节问题。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图1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下该幼苗各器官的生长效应,图2示水平放置且顶芽优先生长的幼苗,各器官或部位用编号指代。
(1)图1中,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幼苗的____________生长起促进作用。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mol/L。
(2)图2中①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点,②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点。
(3)若图2中③的生长素浓度在B点,则④的浓度在图1中的____________点左右。为了促进④的生长,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
(4)除生长素外,对植物生长、细胞伸长、分裂分化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答案】(1)茎 10-10~10-6
(2)E F
(3)D 去除顶芽
(4)BD
【解析】
【分析】
图1显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图2中显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茎,远地侧浓度较低促进远地侧根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近地侧根生长,因此植物根具有向地性;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近地侧茎生长的作用更强,因此植物茎具有背地性。
(1)
据图1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幼苗的茎生长起促进作用。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6mol/L。
(2)
由于重力作用,图2中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比①处的高,①处的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②处的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作用更强,因此①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E点,②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F点。
(3)
图2中③为顶芽,④为侧芽,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给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因此若图2中③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B点,则④侧芽的浓度在图1中的D点左右。去除顶芽,可以促进④侧芽的生长。
(4)
对植物生长、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B赤霉素和D细胞分裂素,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激素是A乙烯和C脱落酸,故选B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能够运用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特点和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解释生物现象进行相关解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