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请同学们猜猜以下图片中恐龙的名称!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è]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最重的可达90吨。但这个曾“称霸”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怎样为我们解答。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 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骨骼( ) 鸟臀目( ) 俯冲( )岛屿( ) 深渊( ) 流逝( )携带( ) 两栖( ) 覆盖( )遗骸( ) 褶皱( )劫难( )
只有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下都读“yā”。
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流失”的是物质,如土、水等;“流逝”的是岁月等抽象的东西。
相同点:二者都有“十分完美”之意。
不同点:“天衣无缝”指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完美无缺”指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可用于人。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恐龙么?
整体感知——寻找说明对象
下面我们来细读文本,探究作者的推理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合作交流,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推理过程。
疑问: 可是, ( ) 那么,( ) 假设: ( ) 推理: 2.25亿年前, ( ) ; 大约在两亿年前,( ) ; 到6500万年以前,( ) 结论: ( )
现象: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现象: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疑问: 可是, 。 那么, 假设:
(恐龙并不适合寒冷的气候 )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推理: 2.25亿年前,(形成最后一次泛大陆,恐龙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为四部分,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块大路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大陆也完全分开,每块大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的恐龙化石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证据)。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 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 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 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思考: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 洲的过程。
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本文依据 的事实,证明了 假说。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在__南_极__发__现__恐__龙__化_石_
大__陆__漂__移_
_地__质__学__(_板__块__理__论)
生_物__学__(__恐__龙__)_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
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
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一起运动。(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 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 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板块一: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2.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提到了哪两种理论?
(小行星彗星 )撞击地球
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 )
(尘埃进入平流层 ) 遮挡阳光
板块二:再读课文 探究文本
1.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7—17段概括)
(2)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1)自然界中的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如果是火山爆发使恐龙灭绝,火山喷发的高温会把斯石英变成沙子,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3)岩层中斯石英的存在,证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逻辑严谨,说理充分,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撞击说,火山说)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形成(科学的实验,事实依据)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特性等进行说明,证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者得出新的结论。文章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准确严密又幽默风趣。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时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介绍了大陆的分合过程。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 、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印证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这句话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准确地说明了“泛大陆”的含义,使泛大陆的形象更具体清晰。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引起的,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十分之九”说明南极的冰的储量丰富。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以转为普通沙子。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表现了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相同单位的“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不远”“一小片”“非常”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加强了示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的生存。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在通常条件下”起到了限制作用,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效果,使意思层层推进。
比较《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有》的异同。
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从探究斯石英的分布推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造成的
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都是逻辑顺序,运用“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的顺序,说明事理。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①都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列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说明“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②都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③除此以外,还都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由此,你得到什么启发?
启示一: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
启示二:注重不同学科的联系,促进思维的发散,高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科学小品:科学性、知识性
1、预习第7课;2、抄写75页《子衿》三遍。3、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同步课件,共60页。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示范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说你对恐龙的了解,点击图片看视频,恐龙无处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恐龙无处不有,文题解读,岛屿链,褶皱zhě,学习字词,壳k0贝壳,整体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