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业含解析 练习
展开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长江流域面积广、人口多,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水体污染治理,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是有效手段之一。下图是长江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甲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
A.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不合理排放
B.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C.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镇化
D.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下游,人口多、工农业发达,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2.关于加强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
B.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C.推行环境负责制,只管好自己家的环境
D.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
答案:C
解析: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一方面,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7 000平方千米,流经鄂西山地,总落差1 500米,历史上多洪涝灾害。现在清江上已建有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有积极意义。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清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少,流域面积广
B.降水多,季节变化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落差大,多曲流
答案:B
解析:一般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包括来水量大、落差小,导致排水不畅等,而材料中显示该河落差大,故可从来水量大角度分析。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4.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是( )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
解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以山水、大坝、水库为景点的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读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答案:D
解析: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处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6.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答案:A
解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位于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7.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熊猫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过程中,应该( )
A.大规模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数量
B.实施生态移民,当地人口全部迁至发达地区
C.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
D.全部依靠财政拨款,避免当地生产经营性活动
答案:C
解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区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区,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可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8.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枢纽—— 水利枢纽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 ,此外还有 、航运、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
(2)长江上游的开发重点是 ,此外还必须搞好 建设,为此国家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长江中游最大的威胁是 ,形成该威胁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4)长江下游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三峡; 防洪; 发电
(2)水能开发; 生态环境
(3)洪涝灾害;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水不畅、降水集中; 围湖造田、乱砍滥伐、陡坡开荒
(4)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严格监管流域内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治理;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解析:(1)图中a位于湖北省,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洪,此外还有发电、航运、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
(2)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开发重点是水能开发,此外还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3)长江中游最大的威胁是洪涝灾害,形成该威胁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来水量大而排水不畅方面考虑。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萎缩,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峰的调蓄作用。
(4)长江下游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可从优化产业结构、对污染物做无害化处理、清洁生产、加强宣传和监管等方面分析。
素养提升练
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500多千米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罗讷河的水文特征为( )
A.上游夏季会出现明显洪峰
B.下游夏季形成枯水期
C.主要补给水源为湖泊水
D.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B
解析:罗讷河上游径流补给主要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春汛;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下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少雨,径流量小,因此下游夏季形成枯水期,流量季节变化大;该河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
2.拆除罗讷河上的水坝的原因主要是( )
A.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B.使用更清洁的核能
C.防止河口三角洲退缩
D.无须水库调节洪峰
答案:A
解析:随着法国核电比重不断上升,对水电需求减少,加上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罗讷河正式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常用来描述某个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够反映出研究期初各类型土地的流失去向,以及研究期末各类型土地的来源构成。下表为F流域2001—2016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m2)。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土地利用类型 | 建设用地 | 耕地 | 林地/草地 | 未利用地 | 2016年总计 |
建设用地 | 43.47 | 47.46 | 28.14 | 0 | 119.07 |
耕地 | 21.47 | 395.20 | 79.53 | 0.11 | 496.31 |
林地/草地 | 39.41 | 515.03 | 740.36 | 2.45 | 1297.35 |
未利用地 | 0.05 | 0.07 | 1.93 | 0.07 | 2.12 |
2001年总计 | 104.40 | 957.76 | 849.96 | 2.63 | 1914.15 |
(数据说明:以建设用地为例,2001—2016年,43.47hm2的建设用地未发生转移,21.47hm2的建设用地转为耕地,47.46h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3.2001—2016年,F流域( )
A.建设用地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
B.耕地面积增长最多
C.因退耕长的林地/草地面积为513.03hm2
D.未利用地的开发速度最快
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01—2016年F流域建设用地转入75.60hm2,转出60.93hm2,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林地/草地面积增加556.89hm2,耕地面积增加101.11hm2。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的面积为513.03hm2,所以因退耕增长的林地/草地面积为513.03hm2。未利用地增加了2.05hm2,开发速度较慢。
4.2001—2016年,F流域内林地/草地面积的变化能够( )
A.减小流域内河流含沙量
B.增大流域内气温年较差
C.加大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
D.减小流域内的降水频率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2001—2016年,F流域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了556.89hm2,可以减小流域内河流含沙量,减小气温年较差;林地/草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其面积增大使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林地/草地面积增大,使流域内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频率可能增加。
5.推测F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后备土地资源
B.提高区域内粮食产量
C.减小水土流失速度
D.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林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小水土流失速度。
思路点拨 流域内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日较差变小,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有所增加。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北与长江相连,为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冬季水位较低,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的冬汛,水位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3米多,一些浅水区变成了深水区,一些洲滩也被水淹没,对候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 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
比较项目 | 年输沙量/108米3 | 占入湖总沙量比重/% |
长江来沙 | 1.094 | 82.0 |
四水来沙 | 0.241 | 18.0 |
入湖总沙量 | 1.335 | 100 |
出湖总沙量 | 0.351 | 26.3 |
湖内沉积量 | 0.984 | 73.7 |
材料三 洞庭湖水系图。
(1)结合材料,说明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
(2)试分析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冬汛的原因。
(3)分析此次冬汛对候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入湖总沙量大于出湖总沙量;入湖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
(2)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增多,导致洞庭湖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四大支流普遍水位上涨;长江干流水位上涨,顶托湖水下泄;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抬高湖床,从而出现罕见的冬汛。
(3)对候鸟的影响:洞庭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候鸟觅食区面积减小,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措施: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人工投放鸟食;加强对候鸟生存环境的监测。
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是入湖总沙量大于出湖总沙量,入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占入湖总沙量的比重为82%)。
(2)2015年洞庭湖出现冬汛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增多,导致洞庭湖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四大支流普遍水位上涨,长江干流水位上涨,顶托湖水下泄,导致湖泊水位上涨;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抬高湖床,湖泊容量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从而出现罕见的冬汛。
(3)此次洞庭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鸟类栖息地面积减小;水位升高,候鸟觅食区面积减小,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解决措施主要有增加上游水库蓄水量,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人工投放鸟食,保证鸟类食物充足;加强对候鸟生存环境的监测。
思维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