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7下 5.2欣赏 南北小调情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音版音乐7下 5.2欣赏 南北小调情 教案,共2页。
课题南北小调情课时1课时授课日期6月16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够演唱《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感受到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无锡景》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基本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歌曲的学唱,能体验江南和山东的美景,感悟我国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点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用舒展、有情感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和审美情趣。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衬词,体验山东民歌特有的风格。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欣赏感受,教师用古筝弹奏江南民歌《茉莉花》导入学习思考:这首曲子是哪里的民歌?叫什么名? 二、教学过程 1、初次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其风格特点。 2、介绍沂蒙山,展示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3、教师示范演唱1=A 3/4 4/4 起 2 5 32 ︱3 53 21 ︱ 2 - - ︱ 承 2 5 2 ︱35 32 16 ︱ 1 - - ︱ 转 1 3 23 ︱5 7 65 ︱ 6 - - ︱ 合 1.2 76 53 ︱ 5 - - ‖ 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以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鱼咬尾” 4、演唱时需注意的问题甩腔的特点,体现北方人豪迈 5、江南小调欣赏《无锡景》标注出波音、前倚音、十六分音符(回顾复习)。表情符号的作用,使得曲子更加婉转。 6、完整的欣赏《无锡景》 7、两首小调对比《沂蒙山小调》率直开朗、抒情悠扬《无锡景》 细腻委婉、清丽流畅 8、拓展小调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 周笔畅 《浏阳河》阿里郎组合 《桔梗谣》孙燕姿 《天黑黑》聆听感受 认真观看及了解沂蒙山 体验音乐,模仿演唱,加强对民歌特点的了解 演唱时注意音符时值要够拍数 通过手势将波音、前倚音及十六分音符跟随音乐划出来。体会方言版演唱 感受小调歌曲在流行歌中的运用,再度升华学生对小调歌曲的兴趣 在伴唱时,让学生通过激光指出歌谱 三、课堂小结 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热爱它,使之弘扬和发展下去。对家乡及民族音乐真挚的热爱与豪迈之情。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标题:南北小调情 起 2 5 32 ︱3 53 21 ︱ 2 - - ︱ 承 2 5 2 ︱35 32 16 ︱ 1 - - ︱ 转 1 3 23 ︱5 7 65 ︱ 6 - - ︱ 合 1.2 76 53 ︱ 5 - - ‖ 六、课后反思(必须手写)本节课通过古筝演奏《茉莉花》导入,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很快的进入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为教授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态自然,学习目标明确,学生们能够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能对比欣赏和演唱南北两首小调的旋律歌词,以及了解歌曲特点。在知识拓展环节,引起了学生的热情,加深了小调歌曲的印象。不足之处:1、亲和力还不够,笑容较少;2、个人讲课的激情不够,学生不容被带动;3、没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比如:回答正确了应该让学生掌声鼓励,或者回答错误,及时给予解答和肯定勇气等;4、在教学环节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对“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进行认识,但是在PPT和教案中并没有将“鱼咬尾”的定义写出来: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这样学生对这种创作手法就会有个系统的概念;5、没挖掘学生的潜能,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和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发挥多些创作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讲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