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1.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背景和经历。2.感知作者游历小石潭的心境变化。3.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4.辨析解释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5.结合文本说出柳宗元的复杂情感。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gǔ mǔ]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
诵读“小石潭记”,走进柳河东1.争做“背诵达人”,比谁读得准,赛谁背得快。2.争做“朗读者”,比谁更懂柳河东。3.争当“小编剧”,给表演者配音、配旁白。
朗读评价量观
细读“小石潭”,续编“小词典“,争当”翻译家”
柳宗元距今已有1200多年,他那时使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字词句,辨析词义,充实自己的《古代汉语小词典》。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分类整理。独立整理后,小组交流,补充订正。1.词类活用。(1)①从小丘西行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这一组的标红字,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要加上合适的介词,如向、在、像等。(2)①近岸 ②凄神寒骨这一组,形容词作动词,近,翻译为靠近;凄和寒,是使动用法,使神凄,使骨寒。
2.古今异义。(1)闻水声 (2)以为底 (3)不可久居 (4)崔氏二小生这一组标红字的词义,在某些语境内古今有差异。闻,古义作听的较多;以为,文中是以……为;居,文中是停留,而不是居住的意思;小生,是年轻人,不是戏曲里面的角色。3.特殊句式。(1)“如鸣珮环”(2)“全石以为底”(3)“卷石底以出”(1)语序应为“如珮环鸣”,(2)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3)语序应为“石底卷以出”。这几句与现代的语序不完全一样,需要调整一下语序,帮助理解和翻译。
4.翻译课文。 继续运用之前学过的“留、替、调、补和删”五字翻译法,为了便于记忆,可借鉴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与自己的学习合作人一起,逐段对译,你译我查;然后对照译文,逐订正。能达到“信”和“达”的就是“翻译家”,如能做到“雅”的,就是“大翻译家”。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一般认为“信” “达” “雅”是衡量好的外文翻译的标准,现在也把它借用来作为文言文好的翻译的标准。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的要求是译文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的要求是在“达”的基础上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还原、再现古文的内容。 立足“信”,实现“达”,追求“雅”。不强求与参考译文一样,但关键词要翻译出来,语意要一样,表达可以不一样。
研读《小石潭记》,研析柳宗元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手法1.运用要素对应法,概括每段的内容,理清写作的线索,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第1段,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概括为“发现小石潭”。从“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概括为“描绘小石潭的概貌”。从概括推出原文就是理解性默写。以此类推,概括出其他段落的内容。第1段:记叙了作者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了小石潭的概貌。第2段:正面描写了游鱼的动态和静态,侧面突出了潭水的清澈。第3段:描写了溪岸溪水的曲折和小石潭水源的悠远。第4段:描写了潭上四周清幽之景色和给人带来的凄凉之感受。第5段:记下同游者姓名。
提示:概括段意时要关注到每个句子,段意中的每个词在文中都能找到对应句。继而梳理出本文的线索,人物是我,时间是从早到晚,地点是小石潭及周边;事件过程是,发现—描写—寻源—感受—记下;所以可以概括出,本文是以“作者游览顺序”为线索。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发现小石潭前的“忧”(根据背景推测出来的),听到水声、看到游鱼的“乐”,感到“凄神寒骨”的“怆”,忧—乐—怆,构成了文章的情感变化线索。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柳宗元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小石潭记》字少情深,描景如画,“读水”,如闻其声;“看鱼”,如在眼前,分析柳宗元如何把“小石潭”写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如果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你会选取哪些角度拍摄照片。(1)动静结合。①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听觉与视觉结合。①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珮环”。②从视觉角度写小石潭全貌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正面与侧面结合。①正面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从侧面用游鱼衬托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①写水声:“如鸣佩环。”②写溪流:“斗折蛇行。”③写岸势:“犬牙差互。”(5)视觉转换。①俯视:“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远视:“潭西南而望。”③环视:“四面竹树环合。”
寻根探源
结合柳宗元所处时代的现实背景,探寻柳宗元对待理想受挫态度的得与失。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忧,用与古人对话的方式走进作者的内心。1.柳宗元积极用世的理想来自哪里?
柳宗元出身河东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都是他积极用世理想的基础。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逐渐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21岁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
2.柳宗元被贬永州、理想受挫后,对理想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了永州,并且一待就是十年。结合“永州八记”的内容和其他作品,可以得知,他既有对自己遭遇的苦闷和怨愤,也有远离喧嚣的幽静心境,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对政治、哲学、历史和文学的研究中了。那能不能说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呢?好像不能,《柳河东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期间写成的,内容除了文学作品,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后来到柳州做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算是为国分忧了。3.采用“我为‘河东’献一策,助他一生好心情”的形式,讨论柳宗元态度的对与错,得与失。 柳宗元有经国之才、报国之志却被贬,心情苦闷,心有怨愤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说他没有错。被贬却不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著书立说,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对的。如果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标准来评判,似乎做得有些不够,所以可以从这一角度劝说柳宗元打开心扉,心忧天下,不因个人荣辱而患得患失。柳宗元被贬永州,从仕途角度来说,他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好像与理想渐行渐远,但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他收获颇丰,在这期间,他写了300多篇诗文,政坛少了一位好官,文坛多了一位巨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路上多坎坷,遇到也莫太慌张,坚定理想寻出路,文章也能把名扬。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隔、闻、伐、取、见
先声夺人。“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兴趣。 抓特点,用比喻。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非常鲜明突出的印象。 正面描写。 岸上景物,“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课件ppt
初中语文10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0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ppt课件,文件包含10小石潭记ppt、10小石潭记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背景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永州八记》,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字词归纳,课堂探究,课文总结,拓展借景抒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