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步步深入,情感提升,分享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导入
这是我们班同学拍的一张背影,你能讲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二、初步感知
我相信这个背影一定成为这位同学最珍贵的记忆,然而在朱自清的记忆里,同样有一个背影让他不能忘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文章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到底是怎样一个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呢?关于背影的描写在文中的何处呢?
(1)齐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圈点勾画字词说一说:
我读出了一个( )的背影。
黑布、深青布:生活艰难,穿着朴素。黑色表示父亲在守孝,色彩暗淡,内心惨淡。这是一个质朴的背影。
蹒跚、慢慢:走路摇摆,动作缓慢,腿脚不方便,铁道难走,但依然冒着威严给儿子满橘子,可见深沉的父爱。
两手、两脚:爬月台的努力,买橘子看似一件简单平常的事,就已经用尽了父亲全身的力气。
攀、缩、倾:月台很高,身体肥胖,爬月台的艰难、不容易。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肥胖的:爬月台样子的笨拙、滑稽、狼狈
如果让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父亲动作的特点,我们可以说: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是如此地( )
努力、不容易(板书)
(2)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模仿、还原一下这个背影?
(大家都在笑,为什么会笑?我们的同学与父亲相比年轻有力得多,桌子也比月台好爬得多,大家还会忍俊不禁。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放在当时的场景中,人山人海的火车站,这样一个肥胖的男人作出如此笨拙、滑稽的动作,又会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呢?但即便如此,父亲依然义无反顾地为我艰难买橘。)
三、步步深入
1、然而,生活中的不容易又何止“买橘子”这一件小事?你还能从前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生活的不易?
(1)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追问:联系写作背景,说说家里具体发生了什么?)
父亲在爬月台时,不仅顶着身体不便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失去祖母的心理上的沉痛与自责。更让我们感受到,身体上不容易的背后,更是心灵上不容易。
(2)面对如此境况,父亲的表现如何?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追问: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抚慰作者,同时也是在抚慰自己;他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吗?表面云淡风轻,内心沉重压抑;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用平淡而缓慢的语气。)
总结:在你的印象里,父亲是怎样的形象?无所不能,无坚不摧,好像世间的一切都难不倒他。然而,中年人的崩溃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当着儿子的面,有多大的难处也不能发作。所以我们说父亲口是心非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掩饰。
(3)还有哪里体现出父亲故作轻松?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追问:“一股脑儿”给你什么感觉?如释重负;为什么表现得很轻松似的?为了不让我担心)
总结:此时不仅仅是一年的冬天,更是父亲人生的冬天,他的生活已经到了步履维艰的境地,但即使内心再煎熬、再崩溃,他也要努力地为儿子挡下生活所有的不容易。
2、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父亲是如何对待儿子的?
(1)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读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哪些字词?“再三”“踌躇”这些副词的运用,说明了父亲对我的细致入微与不放心。)
(2)具体体现在哪些细节上?
开火车:
忙着照看行李,是父爱;
,是父爱。
这一件件琐屑之事,均是深沉、真挚而努力的父爱。
(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
总结:身为一个男人,能够细致到如此地步,本就已经不容易。然而,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的、暴躁、没有耐心的人,却依然能够顶住生活和心灵上的压力、强忍脾气,给予儿子如此细致的关爱。可见父亲爱得有多压抑,爱得有多努力。
(2)观看影片,体会这个背影背后的努力和心酸。
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父亲,你是否对父亲的的背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背影片段。
3、面对如此不容易、努力的父亲的所作所为,我当时能够理解吗?
不理解:嫌弃、厌恶、不服气、不领情→感动、内疚
背影前: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读)
总结:即使朱自清内心不领情、不服气,可但凡他稍微掩饰一下,做做表面功夫,父亲内心也会好受一些,然而他却毫不留情地将内心的想法展露出来。可这种如滔滔江水般奔涌而来的父爱却丝毫不能入我眼。儿子的反应如同一把把利剑直穿父亲内心。这样对比之下,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父亲是多么卑微、多么心酸,他爱得是多么艰难、多么努力。
背影后: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此时的泪水中充满了感动、愧疚,但依然没有理解父亲,父亲自以为是的控制。)
过渡:月台也正是父子感情的屏障,就像八年前父亲主动跨过月台为我买橘子一样,八年后父亲又一次试图打破这道屏障。他做了什么?
四、情感提升
1、听音频,你是否发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地方?
2、为什么会这样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呢?我们先来看看父子之间曾发生过什么?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可见我与父亲已经积怨已久,所以父亲写这封信的意图是什么呢?
这是一封 信。(道歉;求和;思念)
总结:这才是多数人的父亲,一个始终不肯放下作为父亲的尊严,却又日渐衰老、日渐卑微无力的父亲。
3、此时儿子能理解父亲了吗?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可奈何。)
儿子理解父亲并不是偶然,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让他理解了父亲?
这是朱自清做父亲后写下的文字,请同学以朱自清的口吻,来读一下:
我曾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一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来着。
你读出了什么?
(俗语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即是如此。走过了一段艰辛的人生旅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抚养自己弟妹四个的不易。他也承认自己作为父亲失败的一面。)
父亲四十多岁以后脾气有些暴躁,我长大以后回想起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才体会出他那时的暴躁实在是因为心头压了太多东西,国事、家事、身为一个文人的种种心事,使他受了多少折磨啊!
——《我们的父亲朱自清》
长大后,我成为了你,也理解了你,因此才写出了文中的“...”
此时朱自清看到不再只是背影,终于看清了一个在生活中艰难腾挪却依然拼尽全力地爱我的父亲。此时的泪充满了理解、思念、忏悔。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怀着复杂的心情齐声朗读: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直接表明谅解与思念)
八年后,朱自清再也不是20岁的青年,他终于亲身感受到作为一位父亲的活之不易,爱之努力。也正是亲身体会,才让他对父亲有了最为深刻的理解,最为沉重的忏悔。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似乎如一根尖锐的刺直扎作者的内心,此时的这份努力的父爱终于入了他的眼,触了他的心,动了他的情。
五、分享感悟
《背影》之所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朱自清的父亲有多么特别,而是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中国父亲中的一个。回想你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是否曾有一瞬间让你感受到父亲活得是那么艰难,爱得是那么努力?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背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3 背影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快速读,找背影,深情读品感动,细微读找关爱,课堂总结,主题升华,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