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渡增长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1.从我国人口数量与世界人口数量的对比了解中,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2.从自然资源、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角度了解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3.了解我国政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系列措施。
2011年10月31日凌晨,一名女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70亿位居民。
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思考这样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归纳我国人口的基本现状。人口增长过多有什么影响?我国采取了什么控制人口的措施?说说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科学道理。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一 分析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我国从1950年发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原因可能是什么?
18世纪前:增长缓慢;
18世纪以后:增长迅速(呈直线上升)。
1、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营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3、在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基础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我国人口迅速增加。
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表
绘制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在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间隔上有什么特点?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人口/亿
1990年我国有文化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992年中外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人)
材料一:据调查,我国的农业人口占70%以上,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农业人口在总人数中的比重都不到10%。材料二:据调查,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
材料一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材料二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下列材料各说明了什么?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人口过快增长,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社会负担加重、就业率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讨论1:有人说:“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不受限制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衣、住、行、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众多问题同样制约人口的增长。
讨论2:我国一些地区流行有“多子多福”的说法,这种说法对吗?
1989年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明显减缓。这是为什么?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晚婚——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优生——通过青年婚前体检、遗传咨询,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背景:不少新婚夫妇的父母想早些抱孙子,看到子女结婚几年还不要小孩,便说:“反正只想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
问题:晚育跟控制人口数量有关系吗?
探究思路:采用数学推算法。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假设我国现在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的女性各有1千万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别是多少?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第二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25岁时才生孩子(同样是每人生一个)。
分析数据:
第一种情况5年后增加的人口是5千万,第二种情况增加的人口只有1千万。
晚育能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日”是哪一天?
1987年7月11号,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迅速膨胀的人口给我们的地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向人类敲响了生存的警钟。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切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号定为“世界人口日”。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渡增长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渡增长示范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新知学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供给资源,净化废物,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渡增长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渡增长评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三,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一节《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课件pptx、第三章第一节《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