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0629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0629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0629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6分,共8小题共计48分)
1.梧州市地处广西东部丘陵地带。212年以来,梧州市因地制宣实施低丘缓坡开发推进“工业上山”措施,解决了多个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下图为梧州市及附近地区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梧州市实施低丘缓坡开发,推进“工业上山”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低丘缓坡硬面化,防御地质 B.城市布局立体化,丰富人文景观
C.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2)下列城市,适宜借鉴梧州市推进“工业上山”经验的是( )
A.贵阳市 B.石家庄市 C.苏州市 D.郑州市
2.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中所示河流的①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2)图为某河段示意图,该河段水对两岸侵蚀作用明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适于港口建设 B.②处适于村落的建设
C.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①②③④四处中②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
3.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貌与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 )
A.甲——流水堆积 B.乙——风力搬运 C.丙——海水堆积 D.丁——风力侵蚀
(2)若乙图表示流动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 )
A.A坡为背风坡 B.A坡风力大于B坡 C.B坡为迎风坡 D.B坡比A坡坡度小
4.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2)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5.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隧道( )
A.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 B.长度大约为6000m
C.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D.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6.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
(2)河滩A、B之间河段的河流流向大致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7.辽宁省岫岩陨石坑形成于距今约5万年的一次陨石撞击。地质工作者勘察推算,最初坑深约500米,直径约1400米。岫岩陨石坑形成后,曾一度成为封闭的湖泊。后经侵蚀,坑壁形成缺口,导致湖水外泄,露出坑底的湖床。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坑壁的冲沟与坑底的小河流,新的水系系统形成。目前坑深减少到150米,直径却达1800米。钻探发现了厚达107米的湖相沉积物,该沉积物富含大量有机质。考察发现,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和劳作。下图示意该陨石坑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初期陨石坑相比,岫岩陨石坑面积扩大的原因是( )
A.流水侵蚀坑壁后退 B.河流泥沙沉积
C.撞击角砾岩易风化 D.村民开垦耕地
(2)与周围地区相比,岫岩陨石坑成为“世外桃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D.矿产丰富,开采方便
8.下图示意某小区城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等高线M的数值可能是( )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2)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瀑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3分,共4小题共计52分)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下图)。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10.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笋是在喀斯特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其C值的大小可反映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研究发现,区域植物构成中木木植物比例越高,粮食作物等禾本科植物比例越低,石笋8℃值越小。图示意2000多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石笋C值的支化。宋朝时期是西南地区得以大规模开发的时期,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定都今河南开封)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定都今浙江杭州)两个阶段。
(1)说明西南地区石笋C值与气温的关系。
(2)归纳宋朝时期西南地区石笋C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南宋初期石笋C值变化的原因。
(3)指出西南喀斯特石山地貌区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推断生态修复对西南地区石笋C值的影响。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A
解析:(1)根据材料,“梧州市地处广西东部丘陵地带”说明该地耕地面积小,地形崎呕;“梧州市因地制宜实施低丘缓坡开发推进“工业上山“措施,解决了多个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可以得出该地"工业上山"实施目的是"因地制宜,解决多个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再结合该地的土地资源特点可以得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与防御地质灾害、城市布局形式、加快工业化关系不大,ABC不对,答案选D。
(2)适宜借鉴梧州市推进"工业上山"的城市的地形条件与梧州应该具有相似性。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崎呕,土地资源短缺,适合借鉴,A对。石家庄市、苏州市、郑州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不适合借鉴该经验,BCD不对。故选A。
2.答案:(1)B; (2)D
解析:(1)河流弯曲河段不再适用地转偏向力,而是考虑水流的惯性力。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受水流冲击,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为主。据图示判断,河流的①处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B正确。故选B。
(2)读图可知,①处为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但适合建村落。②处为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适宜建设码头,但不适合建村落。该河段流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较强(以侧蚀为主),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②处为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故选D。
3.答案:(1)D; (2)B
解析:(1)甲图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A错误。乙图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B错误。丙图是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柱,C错误。丁图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蚀蘑菇,D正确。故选D。
(2)由图可知,A坡比B坡缓,A为迎风坡,B为背风坡,A坡风力大于B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考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故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2)考查牛轭湖消失的原因,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4km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故选:C。
6.答案:(1)C; (2)C
解析:(1)图中断崖有4条等高线相交,读图可知等高距是50m,则该陡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250m,最小大于150m,陡崖的相对高度满足50×(4-1)≤h<50×(4+1)。
(2)根据图中河流与等高线50m相交点两侧高低可以判断出,河滩A、B之间河段的河流流向是从A流向B,即自东北向西南。
7.答案:(1)A; (2)B
解析:(1)A项,由题干可知,陨石坑内有流水,受流水侵蚀的影响使得坑壁后退,A项正确; B项,河流泥沙的沉积使得陨石坑面积缩小,不会扩大,故B错误; C项,撞击角砾岩位于坑底,坑内有流水,不会受到风力侵蚀,故C错误; D项,村民开垦耕地不会在坑内开垦,故D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据材料可知,岫岩陨石坑内含有大量沉积物,沉积物内富含大量有机质,所以此地土壤肥沃,坑底长年经过泥沙堆积,地势较平坦,故B正确;气候与周边地区一样无差别,该地也没有丰富的矿产,故A、D错误;与河流相比,土壤有机质更适合种植,故C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8.答案:(1)C; (2)B
解析:(1)图中等高线M内部为山峰,则M内地势较高,且甲、丙附近等高线为400米,根据等值线分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M为500米,因此C项正确。
(2)图中甲、乙位于山谷附近,可能有河流发育,且乙位于陡崖附近,可能发育有瀑布;丙、丁位于山脊线附近,无河流发育,因此B项正确。
9.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是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造成夏季亚热。
10.答案:(1)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解析:(1)从图可知,P处位于山谷等高线密集处,距离短,建坝工程量小,节省投资;坝址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集水区域广,库区蓄水量大。
(2)水库的首要作用是蓄水。由题可知,此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期储水(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从水文特征分析可知,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3)此题需从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地形条件来看,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公路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1.答案:(1)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充足。气温越高,木本植物的长势越好,在区域植物构成的比例越高,故石笋C值越小。
(2)特点:北宋时期总体较低,略有波动;南宋初期,快速升高;南宋中后期,略有降低,总体较高。原因: (南宋初期政治与经济中心的迁移,)人口大量南迁,西南地区人口迅速增多,粮食需求大增,出现大规模毁林开荒,木本植物比例降低,粮食作物比例上升(故石笋C值快速升高)。
(3)水土流失(或石漠化)。影响:生态修复使木本植物覆盖率提高、 (退耕使)草本植物覆盖率降低,木本植物比重上升,C值减小。
解析:(1)根据材料“C值的大小可反映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且该指标受木本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比例的影响。区域气候环境(水热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从而影响两类植物的比例。西南地区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充足。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气温越高,木本植物的长势越好,在区域植物构成中所占比例越高,故石笋C值越小。
(2)本题由2 问构成。第 1 问指向石笋C值的变化特点,时间限定是宋朝时期(公元 960〜1279年),空间限定是西南地区。由图可知,宋朝时期石笋C值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具体而言,北宋时期总体较低,略有波动;南宋初期,快速升高;南宋中后期,略有下降,总体较高。第 2 问的时间限定是南宋初期,此时石笋C值快速上升。根据材料“木本植物比例越高,粮食作物等禾本科植物比例越低,石笋C值越小”,可知南宋初期木本植物比例降低,而粮食作物等禾本科植物比例升高。南宋初期处于暖期,对比下一个暖期的情况可知,该时期木本植物比例高,石笋C值应升高;但是,南宋初期的石笋C值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相关。根据材料“宋朝时期是西南地区得以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进一步发现北宋和南宋都城变更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南移,导致人口大量南迁,使西南地区人口迅速增多,粮食需求大增,出现大规模毁林开荒,木本植物比例降低,粮食作物比例上升(禾本科植物增加), 故石笋C值快速升高。
(3)本题同样由2 问构成。第 1 问的空间限定是西南喀斯特石山地貌区,问题指向是环境问题。西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喀斯特石山地貌区地势陡峭、土层薄。因此,该地区易出现水土流失,甚至造成石漠化。第2 问的生态修复是针对水土流失(或石漠化)进行的。西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与毁林开荒、过度开垦等人类生产活动导致森林植被 (木本植物)覆盖率的降低有关。因此,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林,提高木本植物覆盖率,降低草本植物覆盖率加以实现。结合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比例与石笋C值的关系,可知经过生态修复后C值减小。
12.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第(1)问,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
第(2)问,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第(3)问,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力侵蚀。早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后,残留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形成的玄武岩台地上部仍然保留原有山体。因此,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测评,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