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2 几种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展开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促进工农业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之后的又一教学内容,主要探究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已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这为学习常见的碱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学生对碱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在“常见的碱”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知识的对比,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的能力。使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又形成了互帮互助意识。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设计重点放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作学习上,我通过“白纸变红字”,“清水变牛奶”这两个魔术设置教学情境,引出课题。为了增强对比性,我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物理性质和用途设置成表格类比形式,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验证性试验探究,分组完成导学案;然后师生再次互动提出问题,共同解决。经过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以复习提问形式带过了碱的第一个化学性质碱和指示剂的反应,回顾了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顺利的引出了碱的第二个化学性质,将重点放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反应这个知识点上,让每组学生尝试着设计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装置,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验
证。课堂中始终体现教师为服务者,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思想,教师有意在问题中再次暴露问题,而后共同解决加深记忆,本节课的设计主题是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学习;
(2)、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3)、交流讨论法:完成学习任务后,每组代表总结组成,使各个小组得到交流。
(4)、实验教学法:本节课有学生分组实验;也有教师演示实验。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学对学群学---思考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3)、互帮互助法:学的好的同学给基础差的同学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了巩固。
在综合分析课标和教材基础上,以新课堂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为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流程: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常见碱----NaOH和Ca(OH)2的物理性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方面展开探究。主要有如下3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先通过创设魔术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初步完成导学案,然后通过组内对学,组间对比群学,结合验证性实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答疑解惑等活动,认识了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Ca(OH)2的制备方法等问题,又通过复习归纳,探讨设计实验装置以及对比试验等方法探究了碱的化学性质,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小组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鼓励学生都能动手参与操作,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为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习惯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
(三)利用多媒体结合分组实验教学。
这样做的好处是枯燥的知识容易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化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探究的时间有些紧张,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教师讲的多了点儿,让学生动口的机会少了些;二是要善于放开学生,他们去看、去想、去总结。这样老师会更轻松一些,这样更符合现代教学法——教师起着组织、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是教师要学会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课 题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 时
第3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活动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 学 重 点
NaOH和Ca(OH)2的性质
教 学 难 点
碱的化学性质
教 学 准 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NaOH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毛笔、涂酚酞的白纸、盐酸、软塑料瓶、大理石、广口瓶、单孔橡皮塞、镊子等。
学生准备:NaOH固体、Ca(OH)2粉末、烧杯、蒸馏水、试管架、试管、玻璃片、钥匙、纸槽。
教学分组
将全班48个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共8组,每组选出组长和发言代表。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新课导入
【创设魔术情境】
1.“白纸变红字”:教师往黑板上贴两张白纸(预先涂上无色酚酞溶液并晾干),然后用毛笔蘸取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在纸上写出红色的“NaOH”和“Ca(OH)2”。
2.清水变“牛奶”:教师通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巧妙引入新课】
NaOH和Ca(OH)2属于常见的碱,以上现象的产生与碱的性质有关,本节课就来认识一下NaOH和Ca(OH)2的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个个眉飞色舞,无不惊叹
相互对看,对NaOH和Ca(OH)2这两种物质产生了极大兴趣
把魔术引入课堂,寓教学于魔术中。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探究
(一)几种常见的碱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课】
(自学)每一组学生在组长的负责下阅读课本P55—P56页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然后填好导学案。
(对学)组内相互交换并查看交流。
(群学)组间相互交流。
自学、讨论、对比、交流,看看自己所填和其他同学是否一致。
(导学案附后)
提高学生自学、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强调并巡回指导实验,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1.每一组学生仔细观察对比玻璃片上事先放置好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并分析原因。
2.每组学生取出事先加入等质量的NaOH和Ca(OH)2的两只试管,并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约5毫升),震荡试管,仔细观察NaOH和Ca(OH)2在水中溶解程度,然后用手心触摸试管尾部,感受有无热量放出。
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在学案上修改以记录的现象。
异常兴奋,观察到NaOH有潮解现象,NaOH在水中溶解程度大,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
【师生PK、得出结论】
1.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结合学案再次认识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等知识。
2.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已填学案,师生PK,得出正确结论。
经过对照,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更正学案。
在对比中轻松的认识了两种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解疑答惑】
学生自提问题,师生答疑解惑。
2.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疑解惑。
每组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其他组学生思考、交流、尝试答疑解惑。
学生经思考、交流、尝试帮老师解决问题。
寓教于乐,转换角色,学生自由发言,
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突出了新课改理念。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两种酸碱指示剂是什么?它们遇到酸和碱溶液变成什么颜色?
(2)哪位同学能揭开“白纸变红字”的秘密?
组内讨论,代表发言,填好导学案。
学生发言:白纸显红字实际上是纸上的酚酞遇到NaOH溶液变红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再设情景、引出问题】
(1)(点拨)回顾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2)(演示)教师将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没有现象的情况下,能否说明CO2和NaOH溶液不反应呢?
组内讨论交流,派学生代表发言并板演。
CO2+Ca(OH)2=CaCO3 +H2O
学生观察现象(无现象)
(学生)不能
通过回忆CO2和石灰水反应,为学习NaOH和CO2反应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1)请每组同学们设计或画出一种实验装置图,并介绍该装置的原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现象,由现象推出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2)教师让学生代表介绍本组设计的实验原理和预期现象。
(分析)NaOH溶液中溶质是NaOH,溶剂是H2O,那么CO2到底是和溶质反应还是和溶剂反应呢?
各组学生思考讨论并踊跃参与设计
学生介绍实验原理
学生猜测都有可能
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和寓言表达能力。
【对比试验、教师演示】
(如图)取两个体积相同的软矿泉水瓶,收集满CO2,向其中一个瓶中加入约25毫升NaOH溶液,向另一个瓶中加入约占瓶总体积三分之一的蒸馏水,盖好瓶盖震荡,观察现象。请同学们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观察现象: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了(体积缩小)。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是NaOH溶质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通过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的能力。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解释) 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塑料瓶体积缩小,实质是NaOH、H2O和CO2分别发生了化学反应。
(追问)塑料瓶内装有相同体积的CO2,但塑料瓶缩小相同的程度时所用的H2O量多,而用的NaOH量少,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NaOH溶液和CO2反应时,主要和溶质NaOH发生了反应。
【教师指导、正确书写】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NaOH溶液与CO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氢氧化钠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2)能否用氢氧化钠来干燥CO2气体?
倾听,思考。
学生意识到NaOH更易和CO2反应。
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应密封保存,因为NaOH(1)易潮解
(2)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
不能。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
形象记忆,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掌握。
引导学生把试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理论,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
【引导归纳】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知,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通过交流总结出碱的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及时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三、课堂小结
反思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那些知识。
(1)掌握了哪些知识?
(2)学会了哪些方法?
(3)明白了哪些道理?
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 色,遇碱溶液变 色;无色酚酞遇酸 色,遇碱溶液变 色。
(2)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如何区分开来?
(3)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因变质而导致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食盐水 D.浓盐酸
分组作答
提高巩固知识应用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1.课外作业:(1)请同学们搜集一些食品干燥剂,看看其成分;(2)将两朵红色(或紫色)的鲜花分别插入白醋稀溶液和石灰水中,注意每天观察鲜花并更换溶液。几天后溶液有什么变化?
2.书面作业:P59页第1、3、4题。
学生课后安组讨论完成。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2 氧气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2 氧气教案及反思,共5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一 走进化学殿堂单元1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一 走进化学殿堂单元1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开展活动,保持兴趣,欣赏科技成果,巩固兴趣,课后家庭实验,提高兴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2 氧气教案: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2 氧气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实验准备,教学教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