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单元总结探究课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同步学案
展开第2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干旱
②疏松
③沟壑纵横
④难以恢复
⑤水土流失严重
⑥优化产业结构
⑦煤炭资源丰富
⑧消费市场广阔
⑨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⑩优化工业布局
⑪发展新兴产业
⑫加强生态管理
⑬加工制造业
⑭高新技术产业
⑮第三产业
[学思心得]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
1.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其整治的措施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 生态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 整治措施 |
东 北 地 区 |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 ①黑土被开垦后,容易使黑土层流失;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 ①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加强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建设自然保护区 |
黄 淮 海 平 原 | 旱涝、风沙、盐碱 |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地势低洼处;③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等 | ①旱涝治理-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技术;②低洼地治理-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③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
南 方 丘 陵 山 区 | 水土流失 | 坡地开垦,乱砍滥伐 |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
西 北 地 区 |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
黄 土 高 原 | 水土流失 |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②根据位置或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1.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该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黑河下游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到处是荒漠戈壁。读图,完成(1)~(2)题。
(1)黑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工业规模扩大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2)为恢复黑河下游地区往日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上游推广节水灌溉 ②中游建设河流防渗工程 ③流域用水统一管理 ④下游修建平原水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2)A [第(1)题,读图可推知,河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及绿洲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地区河流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因此黑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C项正确;陡坡修筑梯田与草原退化关系较小,A项错误;该区域工业规模较小,农业用水量更大,B项错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不属于人为原因,D项错误。第(2)题,该区域气候较干旱,可在中上游绿洲地区推广节水农业,改良灌溉技术,中下游沙地较多,河流下渗量较大,可建设河流防渗工程,并需要对流域用水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水量,①②③正确;平原地区不利于蓄水,且下游为沙漠戈壁,下渗量大,故④错误。]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 |
1.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前期,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3)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区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一般表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有差异。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种城市发展模式如下:
2.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降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1)C (2)A [第(1)题,据图分析,2000年后,该省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第一产业占比低于10%,可知该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选项所给的四个省中,台湾省经济最发达,所以选C。第(2)题,通过分析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可知,该省目前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图中只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比重,无法判断产值的具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