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题(附参考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9878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展开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 ( )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A.把蜡烛加热变成蜡油
B.燃烧蜡烛
C.蜡块做成蜡烛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火柴燃烧 B.用木材制作家具
C.馒头发霉了 D.做饭做糊了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面粉蒸成馒头的过程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B.将落叶燃烧掉没有新物质生成
C.将冰糖研碎,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D.物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就一定有新的物质产生
4.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些铁制品生锈,下面的变化和铁生锈性质一样的是( ) .
A.制作鲜榨果汁
B.苹果腐烂
C.衣服晒干
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铸? ( )
A.涂上油漆 B.放在地窖里
c.完全放人食用油中 D.电镀
6.下列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
A.火药爆炸 B.蜡烛熔化
C.纸张燃烧 D.粮食酿酒
7.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将A4纸折成纸飞机
B.将铁水制作成钢锭
C.将豆腐做成臭豆腐
8在相同环境下,铁钉在清水中的生销速度和在盐水中的生辆速度相比( )。
A.铁钉在盐水中的生锈速度更快
B.铁钉在清水中的生锈速度更快
C.速度一样快
9.如下图所示,将半根铁钉漫人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 )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
B在水中的
C.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10.在汽车、火车的表面刷油法的目的是( ).
A.防止钢铁生锅且更加美观
B.增强钢铁的硬度,减轻碰撞损害
C.增加钢铁的厚度,减少磨损
二、小法官(在括号中打“√"或"X")
1.食物进入人体后,食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
3.自然界中的水由液态水变成冰,冰变成水蒸气,再变成云.这些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
4.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5.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6.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一定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
7.虽然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但是铁与铁锈一 样都能被磁铁吸引.( )
8.铁生锈的速度较慢,所以我们不必担心铁锈产生的危害。( )
9.对铁进行烤蓝处理,可以减缓铁的生销速度。( )
10.铁生锈只和水这一因素有关。( )
三、脚踏实地
填一填
(1)铁生锈是( )的变化。
(2)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的变化一般是( )的变化。
(3)铁在( )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4)遇到( )、( )等,铁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5)在真空环境中的铁钉( ) (填“会"或“不会")生锈。
四、勇攀高峰
1.简答题
(1)哪些现象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请举出三个例子。
(2)请你想一想,在什么环境中会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2:科学小阅读
可燃冰
可燃冰是种高效清洁 储量巨大的新能源。它体积虽小蕴含的能量却不可估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从外形看上去,可燃冰就像白色或浅灰色的冰雪晶体,这时候如果有火源,它就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所以被称为可燃冰,2017年,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实现了可燃冰的开采,此次成功开采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未来如果能够大规模开采.这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将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
我爱思考:
(1)可燃冰燃烧时会发出蓝色的火焰,可燃冰燃烧属于( ) (填“ 生成"或“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可燃冰燃烧时.取一个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过一 会翻转烧杯 .迅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人绕杯中并振荡,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推测可燃冰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最有可能是( ) (填"空气”"二氧化碳"或"水蒸气”)。
附: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
1. B 2.B 3.C 4.B5.B 6.B7.C8.A9.C10.A
二、小法官
1. X2.√3.X4.X5. √6.X7.X8. X 9. √10. X
三、脚踏实地
填一填
(1)生成新物质(2)生成新物质(3)潮湿(4)醋盐水(5)不会
四、勇攀高峰
1.简答题
(1)蜡烛燃烧、木条燃烧、食物发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等都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遇到醋、盐水等,铁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2.科学小阅读
(1)生成(2)二氧化碳